人生论

王威廉鲁迅生命中的欢喜时刻,对热爱他的人

发布时间:2018/6/19 2:00:35   点击数:

“读鲁迅总有一种思想与情感上的沉重感,其实暗暗有着一种担心,先生是否整日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难以接近?但知道了先生在生活中的情趣,原来先生的生命中亦有如常人般诸多欢喜的时刻,这对热爱他的人是一种极大的安慰。”

还原一个具有“相对确定性”的鲁迅

王威廉

阎晶明

《鲁迅还在》作者,著名评论家,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出版有《鲁迅的文化视野》《鲁迅与陈西滢》等著作。现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之一,但,鲁迅也是被误读最多的作家。在当代的学科建制中,鲁迅研究是一门显学,关于鲁迅的研究论文多如牛毛,当然,一定会有高论在其中,但也不免充斥着各种飘忽的论述、晦涩的理论、牵强的关联,附着在鲁迅先生这个原点之上,在某种程度上遮掩了先生的真实形象。更不必说民间关于鲁迅的种种言说,在网络论坛随处可见。学者王富仁说:“在当下多元化的视野里,我们失落了一个具有相对确定性的鲁迅。”鲁迅是文化的鲁迅,是可供阐释的鲁迅,但是,如果偏移太远,失去了“相对确定性”,实则面临着意义失效的困境。

在我看来,阎晶明先生的《鲁迅还在》一书的重要价值就在这里:以真实的历史材料,来还原一个“具有相对确定性”的鲁迅。

本书涉及鲁迅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小侧面,但即便再小的地方,为了说明情况,也定是引自鲁迅自己的文本,或是同时代人涉及鲁迅的话语;若是后者,还常常引用多人的话语以彼此互证,尽量避免有“片面”之嫌。这种写法的难度是极大的,要掌握和熟悉巨量的文献资料,同时,又要对鲁迅的文学、精神、思想有着贴切的理解,还得对于历史人文、世道人心有着深刻的领悟洞察。这就像是洗照片的显影液一般,以一种综合的催化力让鲁迅先生“复活”。所以,本书或许是当下走近鲁迅的不二之选。因为即便我们能沉下心来,通读《鲁迅全集》,可在我们的“显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多半会沦为水中捞月。

《鲁迅还在》

比如,书中提及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都是孤独的个人,在结尾处,作者结合当代文学创作实际,觉得有太多类型化的小说,其中人物缺乏“超越一时一事的精神内涵”,“作为个人,他们都是没有色彩的,典型性不足,更缺少象征性和寓言色彩。”这个批评一针见血。我们总是引用德国本雅明说的“小说诞生于孤独的个人”,可“孤独的个人”在鲁迅那里早已是生动的存在,我们可有继承和思考这个传统?

《鲁迅还在》中,想象的成分被压缩到了一个极低的水平,几乎到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地步。作者点到为止,极为克制。这让我时常忘记了文章的作者,而错觉是在直接阅读鲁迅。阎晶明先生在这本随笔集之外,还编选了《鲁迅箴言新编》和《鲁迅演讲集》,更是让自己遁身于无形。

再来看这些视角:烟酒、居住、纪念逝者、友谊、疾病、对待后辈等等,似乎很小,但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到的生命事件,这让我们阅读之际,便有了一种与己有关的心境,鲁迅先生的看法由此也融入到我们自己的生命中。

不可讳言,读鲁迅总有一种思想与情感上的沉重感,其实暗暗有着一种担心,先生是否整日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难以接近?但知道了先生在生活中的情趣,原来先生的生命中亦有如常人般诸多欢喜的时刻,这对热爱他的人是一种极大的安慰。比如写到鲁迅先生只醉过为数不多的几次,他喜欢的是临界状态下的微醺。他喝到好酒之后也会赞叹:“如身在雨后的田野里一般。”多么诗意!再比如,先生对待文学新人,寄书写信,十分真诚,年轻人问投稿不中怎么办?先生说:“这种苦我们也受过。”还主动问年轻人要稿件,并推荐发表。

阎晶明(左)在上海为读者介绍《鲁迅还在》

但鲁迅之为鲁迅,就在于他会将问题引向一个深远的境界。他有过喝酒的乐趣,但他小说中的人喝酒,都是借酒浇愁,喝的是苦酒。《孤独者》《在酒楼上》《孔乙己》等名篇,喝酒几乎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意象。那么,我不免觉得就是在那“如身在雨后的田野里一般”的微醺状态下,先生心底的沉重也如夜航三峡似的,山峦那突兀的影子挥之不去。更别说抽烟这回事,他得了肺病都戒不掉烟,捏着烟卷离开了人世,这烟卷何尝不是一种无望的慰藉与求助?再说对待年轻人这回事,先生说:“青年肯来访问我,很使我喜欢。”却又说:“这人如果以我为是,我便发生一种悲哀,怕他要陷入我一类的命运。”文学新人想辞职专事写作,先生又劝:“其实以文笔作生活,是世上最苦的职业。”他的矛盾心情,都是来自于爱护,但是现实太残酷,这种爱的话语陷入了悖论。

以思想体系而论,安放这些悖论肯定大费周章,但是,在生活中,其实这些悖论从来都在。日常生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命场域,与人之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把鲁迅还原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读懂鲁迅,亲近鲁迅。鲁迅直到去世前三年,他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还写道:“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而日常生活,可不就是这人生独一无二的容器。

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对人力车夫的评价是:“须仰视才见”,阎晶明先生用来评价鲁迅,说鲁迅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人力车夫”。我以为这是极为妥当的。可有论者又弹嫌,觉得怎么又在“仰视”,而不是“平视”。其实,《鲁迅还在》一书的“仰视”,并非一种新的“造神”,其所提醒的恰恰是一种把鲁迅先生放在立体和深度的人的位置上的尊重。如果非要用“平视”的眼光看鲁迅,那鲁迅对人力车夫都“须仰视才见”,我们中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如此?

(原载《南方日报》,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推荐阅读

我心尊鲁迅,鲁迅尊恶魔

未来荐读

林语堂:鲁迅不怕死,何为以死悼之?

王威廉

王威廉,年生。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物理系、人类学系、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收获》《十月》《花城》《作家》等刊发表作品,被各类选刊、选本大量转载。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生活课》《倒立生活》《北京一夜》(台湾)等。现任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创意写作专业导师。曾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等,入选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

近期精彩推荐

导读人:

敬文东

胡传吉

谢宗玉

李约热

李德南

乔叶

鲁敏

娜夜

莫非

荆永鸣

芬雷

慕容雪村

贾冬阳

西渡

泉子

朱白

黄惊涛

蓝蓝

哑石

李宏伟

申霞艳

蒋浩

何平

朱庆和

金特

陈先发

连晗生

陈先发

陈梦雅

庞培

陈律

蔡东

赵四

作家:

阿莱霍·卡彭铁尔

乔治·西尔泰什

R·S·托马斯

彼得·S·毕格

德米特里·贝科夫

谢默斯·希尼

苏珊·桑塔格

帕斯捷尔纳克

南希·克雷斯

乔治·佩雷克

T.S.艾略特

毛姆

叶芝

马斯特斯

塞林格

理查德·耶茨

奥登

胡塞尔

J.希利斯·米勒

米洛拉德·帕维奇

霍夫曼斯塔尔

本雅明

莱辛

庞德

田中芳树

沃尔科特

埃德蒙·雅贝斯

赫拉巴尔

萨瓦托

赫尔曼·黑塞

赫塔·米勒

胡安·鲁尔福

艾萨克·辛格

雷蒙德·卡佛

勒克莱齐奥

马尔克斯

奥康纳

伏尔泰

梅里美

埃利亚斯·卡内蒂

克莱尔·吉根

E.B.怀特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屠格涅夫

大卫·华莱士

当代写作者:

黄惊涛

金特

黎幺

东荡子

陈梦雅

毕飞宇

李宏伟

孙智正

万夏

魔头贝贝

彭剑斌

马松

司屠

陈集益

冉正万

甫跃辉

茱萸

马拉

朱琺

大头马

王威廉

朵渔

李约热

王小王

冷霜

贺奕

胡桑

凌越

须弥

何小竹

冯冬

雷平阳

刘立杆

西渡

蓝蓝

赵松

曹寇

颜歌

朱庆和

李静

张光昕

顾前

杜绿绿

文珍

魏微

庞培

赵野

陈东东

郑小驴

叶弥

江汀

吴玄

陈律

桑克

郭爽

选稿:杜凌云

本期编辑:张晓敏

欢迎转发、分享,其他公号如需转载,请与“未来文学”订阅号后台联系。

王威廉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570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