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经典百书中国文化视野和托尔斯泰经典复活

发布时间:2018/8/1 20:42:22   点击数:
关于《复活》

吴泽霖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和中国文化

多年来,我国对托尔斯泰著作的理解主要基于俄国和欧美文化立场的阐释。而这些阐释的不足之点,就在于对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对托尔斯泰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认同和共识关系缺乏重视。

而与中国文化思想的特殊联系,恰恰正构成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和创作的重要特征。

正如巴赫金在阐述外位性思想时说的:“我们给别人的文化提出他们自己提不出的新问题,我们在别人的文化中寻求对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别人的文化给我们以答案,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自己新的层面,新的深层涵义。倘若不提出自己的问题,便不能创造性地理解任何他人和任何他人的东西。”

天人关系的危机

任何论证都不及托尔斯泰在《复活》开篇的一段描写,更清晰、更雄辩地阐明天人关系的可怕的冲突、天道人道间荒谬的背离。

他从俄国社会的现实中感到天人关系处于剧烈冲突而情势险恶的时代。托尔斯泰从生态危机背后看到的是人性的危机。

正是透过西方文明入侵对都市生态环境的蹂躏,托尔斯泰揭示了它对人类心性的扭曲,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危机,天人关系破裂的危机:人们所走的道路根本违背了天道,是一条死路。那么,怎么复活呢?靠什么得救呢?上帝已经死了。

卡秋莎早就不相信上帝了:“所有关于上帝和关于善的那些话,全是欺人之谈。”而涅赫留朵夫走遍这黑沉沉的俄罗斯大地,也没有找到那个能够拯救人类的上帝。但是,他却在自己的心里找到了他。”

发现良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节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中国人非常能够理解的良心发现和弃恶从善。

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动物的人变回为精神的人的比喻,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的比喻。如果问涅赫留朵夫这漫长的奔波寻求的是什么呢?

我们说,他寻求的不是外在的上帝、救世主,他寻求的是找回心中的上帝。或者说,他就是在“求放心”在寻求每一个人天生固有,而他不幸丢失了的善良之心,而他也正找到了那颗失落的心。

通过这位自传性主人公的经历,托尔斯泰几乎是现身说法地为人类社会开出了救济之方。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一条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达到天人合一式的“复活”,人道与天道恢复和谐关系的“复活”,人求回了放心的“复活”。

中国对这部小说的译介最为积极,多次改编成电影、话剧。其中包笑天剧本以《良心复活》为名、马君武的译本以《心狱》为名,都把注意力放在中国人注重的心上。可见国人对《复活》的理解。而关键在于,这种理解并非误读,而恰恰是托尔斯泰的本意。

上帝在心中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相对照,这一非基督教文化情节框架的特征就格外明显。虽然也是在这黑沉沉的俄罗斯大地上,但是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魔鬼的暗喻,当然也没有救世主的暗喻,没有深重的罪孽感和苦难意识,没有灵与肉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也用不着神恩和救赎;有的只是误入迷途而变坏了的人,迷失了本性而虚伪可恶的人,也有终于找回了良心、恢复了本性的人。这是一个人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充满了神意的世界。

只要人们愿意,他们就能在自己的心中找到“他(指上帝)的国和他的义”,就能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托尔斯泰在自己最后的著作《生之道》中说:“不要到神殿里去寻找上帝。他就生活在你的心中……”“只能在自己心中认识上帝。在你没有从自己心中找到他之前,你在哪儿也找不到他。”

而对于执行着拯救人类功能的耶稣,托尔斯泰说:“把基督这个人理解为神,向他祈祷,我认为是极大的亵渎。”

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清醒地论道:“托尔斯泰的高傲在于,为了执行神的意志,他不需要神恩的帮助。”“其根源在于他不需要救赎,因为他不知道罪,没有看到在自然的途径中恶的不可战胜。他不需要救赎者和救世主,没有什么人像他这样,与救赎和拯救格格不入。”

人们批评《复活》以圣经说教结尾的无力,原因之一正是在于,这位上帝的谆谆告诫,没有也无法投入到整个复活过程的运作之中,所以显得那么游离而无力。

因为在这一良心复活的过程中,运行的不是基督教上帝的惩戒——救赎——复活之道,而是人心天意相求相融的中国式的天道。

完善自己

涅赫留朵夫历览了黑暗俄国的种种丑恶,不是去改造这个社会,而是去反观自己,改造自己。就在这“求放心”的精神求索中,生命之流向着完善前行,这就是托尔斯泰理解的生命之道。

托尔斯泰认定,“为了自我内在的完善,是不能够祈祷的。因为我们已被赋予了我们完善自我所需的一切,为此,什么也不需要再添增,什么也不可能再添增0。他说,/我们所需的一切皆在我们手边”,“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我们需要的一切都被给予了,我们需要的只是自己去做”。

这不正是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吗!

追求现世幸福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借那个头发蓬松的流浪老人诉说着自己的真理:“信仰有许多种,灵魂却只有一个。你也有,我也有,他也有。那么各人只要相信各人的灵魂,大家就会联合起来了。人人保持住自己的原来的面目,大家就合成一个人了。”

看来,这里追求的正是类似中国人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大心”,这就是涅赫留朵夫“复活”求索的真正含义。

所以,最后涅赫留朵夫也和托尔斯泰的主人公们一样,不是追求非人间的上帝之城,而是走向类似中国人追求的现世幸福的人生之路。列文否弃了城市的罪恶的生活,在农民的劳动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谢尔盖神父抛弃了几十年的苦修,从普通人帕申卡身上体悟了真正的得救之路,他走向人群,在西伯利亚,给人家在菜园子里做工,还兼教孩子们读书和照顾病人;

列宾《托尔斯泰》

最终,涅赫留朵夫从动物的人中苏醒,毅然走向新的人生,呼出:“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儿女,我要过人的生活!”托尔斯泰打算写的“《复活》的续篇”正是——涅赫留朵夫的农民生活。

大自然深深地感动着我,草场,森林,庄稼,耕地,他正在一步步走向东方,走近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年2月22日,俄罗斯神圣宗教会议发布了开除托尔斯泰教籍的文告:“他在因智力而自负的诱惑下,傲慢地反对上帝和他的基督……”而我们从中国文化思想的视角,却能心领神会地理解托尔斯泰经典的意义。

—End—

作者简介

吴泽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编辑:翟光

主编:桃子

图:部分剧照来自年电影《复活》;

部分为列宾油画作品

吴泽霖

赞赏

长按







































治疗白驳风专业医院
白癜风会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614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