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印度的鲁迅普列姆昌德

发布时间:2018/9/17 18:52:45   点击数:

本文共计:字,11图

阅读预计:5分钟

如果说历史是皮影戏,那一定有哪个捣蛋鬼造了两个几乎一样的小人,偷偷地先在印度放了一个,又在中国放了一个。在后面看把他们的戏看足了,又把两个小人一起撤下来......

人生如戏,偶有雷同

后一个“皮影戏小人”叫鲁迅,年被放在了中国。母亲出生农村、父亲身体不好,少年时就离开了鲁迅。在此之前为了救父他和中药铺、当铺都混熟了。后来他学习西医,始终认为中医误人。

鲁迅

前一个叫普列姆昌德,年被放在了印度农村,一呆就是20年。童年丧母,就和三俗小说一样继母对他很是不好,感情受到了严重伤害。后来他写了好几篇“继母”为主题的小说。

普列姆昌德

长大了要娶媳妇,两个人又撞到一起了——鲁迅娶了标标准准的封建小媳妇,后来又和另一个女子相伴终生。

普列姆昌德则在父亲和继母的要求下,娶了地主的女儿。8年之后,妻子回了娘家,二人再没有见面。这之后普列姆昌德又娶了一个寡妇。这个寡妇和普列姆昌德十分合拍:参加过示威、坐过牢、辞过公务员,最后还写了一本纪念普列姆昌德的小说。

共同的婚姻经历让鲁迅和普列姆昌德都十分痛恨封建婚姻制度,在创作中也少不了对它的批判。然而骨子里却还是受着封建制度的影响。

鲁迅是自己承认的,对封建小媳妇一直没有完美的交代。而普列姆昌德更是一手包办了女儿的婚姻,并花了卢比嫁妆(购买力约为现在的4万人民币)。

普列姆昌德邮票

年,鲁迅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普列姆昌德发表第一篇中篇小说。此后30年里,二人写下文字无数。一位成为文字斗士,一位成为了印地语现代文学的拓荒人。

鲁迅到晚年,已经是不折不扣的无产阶级战士。而普列姆昌德也在年赞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同年,二人去逝。

笔下世界,略有相似

相似的经历让二人对很多相似的主题有了思考,写下了许多主题相似的文章。

比如妇女——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与普列姆昌德笔下的妮摩拉。

《妮摩拉》是普列姆昌德第二部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小说。这一部也写了一个没有陪嫁的女子的悲惨遭遇。妮摩拉因为没有陪嫁,被嫁给一个有三个孩子的律师孟西做继室。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造成了妮摩拉的婚姻悲剧。

最终,由于精神倍受打击,妮摩拉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里,普列姆昌德没有人为地为妮摩拉安排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冷静地描写了她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具有更强的现实感,表明他已经认识到了改良主义的局限性。

《妮摩拉》

比如农村——

鲁迅笔下的闰土、老爷和普列姆昌德笔下的达塔丁、何利。

《戈丹》中的婆罗门达塔丁既是地主,也是高利贷者,利用农民的宗教迷信肆意欺诈剥削农民。他借给何利三十卢比,三年连本带利涨到了一百卢比。

他威胁何利说:“婆罗门的钱即使你只吞下一个铜板,骨头也会烂掉的。愿老天爷保佑,不要让婆罗门的愤怒落到什么人的头上,要不然,直系亲属中连一个捧水敬祖先的人也不会留下,家里连一个点灯的人也不会留下。”何利被吓得战战兢兢,发誓一定还他的钱。

对于这些婆罗门的无耻,《戈丹》中的巴戈尔的话极具代表性:“你随便到哪一家人的门口去站一站,总可以捞到点东西。生了人也捞,死了人也捞,办喜事也捞,办丧事也捞,又种田又放债,又做中人,要是有谁犯了点错,就罚他出钱,抢劫他的家产。”

《戈丹》

比如民族复兴——

吃人的书、人血馒头……

鲁迅的







































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654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