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
链接:点击订阅《中国书法报》
年9月17日晚,“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乌海论坛第六场“数据——当前书法创作的现状”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举行,中国书协展览与创作课题小组成员李宁、杨勇、田熹晶、白锐、张冰、杨家伟、宗成振就这一主题运用数据研究的方法,对作品文字、文辞体裁、取法路径、作品形式、书体风格、问卷调查等进行科学直观的图像、表格分析,用一组组统计数字精准定位当前书法发展中的问题,发人深省,成为本次论坛中别开生面的学术介入。近几年来,中国书协正是借助精确的数据分析,逐步改进、完善展览评审机制。
李宁:介绍中国书协研究课题小组的研究方法、方向和内容
下面由中国书协展览与创作课题小组进行汇报。昨天,陈振濂老师将当代书法观念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分期的时间点是年,理论根据是书法文化在创作中得以观照,分期事件应当是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正是在年前后,中国书协对当代的书法创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反思。当时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的大体看法如下:第一,书法风格看似多样,实则流于单一;第二,书法作品基本以摘抄古代诗文为主;第三,繁简混用,错字百出;第四,书法形式看似多样,实则胡乱拼凑,粗俗不堪;第五,对于古代范本的学习不够深入,浮于表面,流于感觉;六,艺术创作理念失席,较其他流派相对落后,跟风现象严重等。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缺失,鉴于此,中国书协提出了“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十六字方针。
我们可以将展览作品的内容分为以下六类:即文字、文辞、取法、形式、书风、作者。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的研究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批评,现代的批评是建构理论体系,进行学理的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预测发展,但是需要力避的是主观的感想与意见,不能把感想品评当成现代学术的批评。第二种是史观,史观是将当代书法置身于书法发展的纵向,讲汇通,取方向,以史为鉴,实际上现代书法面临的诸多问题,古代都已碰到,包括跟风现象、时代责任等,古人都是有所思考的。但是史观研究不能生搬硬套,因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都发生了变化。第三种是创作,实际上,古代历代书家都自觉肩负着批评家的责任,诸多经典书论都是由书法家撰写的,他们的人生追求、文化涵养、审美趣味、技法传承皆涵盖其中。但是,书法的批评要避免以自我的审美标准来批评他人。第四种是数据,随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利用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研究是当前社会发展认识事物的新型能力,这种研究能力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书法创作的现状。将计量分析的方法纳入对当前书法创作的研究中,其研究的结果相对客观、科学。上述批评、史论与创作的研究办法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我”的存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存在“我认为”“我觉得”,结论前也要严谨地加上“也许”“似乎”“可能”等无法肯定的词汇。而利用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则不同,因为利用了计算机的运算,研究者只是对结论进行转述,相对可以做到“无我”的状态,客观呈现目前创作的问题,其结论不但相对肯定,而且完全可以量化。
截至到目前,中国书协共搜集全国评审性展览信息一百余次,几乎采集到近十年所有入展作者的投稿信息,这为目前的数据统计工作奠定了强有力的数据基础。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之后,我们在每次评审工作中设立了学术观察委员会,每次委派一至两位具有研究能力的青年学者,对展览进行数据分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当前书法创作进行个案式的、动态型的分析,为中国书协的展览工作源源不断地提供创作的数据信息。一个科学的评审方法,一定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评审对象的不同、展览类型的不同及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而这种问题的发现主要依据于数据。
杨勇:关于初审作品文字审读的数据分析
大家好,我接到的任务是对这次“批评展”的初审作品进行文字审读,我和我的助手对入展作者提交的件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就书体的分布而言,以草书和行书最多,草书66件,行书65件(篆书28件,隶书30件,楷书19件)。从各种书体的错误总数来看,草书的差错最多,共有个差错,其中包括书写的不规范;其次是行书,行书作品的数量比较多,所以行书的差错也略为偏多。统计中有一项为“出错最大值”,即一件作品中错误数的最大值,例如有一件草书作品,文字量较多,差错多达26个,这个数字令我们非常惊讶。楷书错误率多的原因是有大量的长款,所以统计的错误数也较多。这次入选的件作品中,总的差错数量是个,参展的位作者,只有18位作者的作品没有任何瑕疵,这一数量,尚不足全体参展人数的五分之一。
我对各种书体的错误分布做了分析,“书写不规范”这一项十分突出,特别是草书部分的错误数量占到了个。其他的差错类别有以下几种:一是错别字;二是繁简混用;三是书写不规范;四是漏字衍文、语序不当、语句不通;五是常识性差错。草书的错误数占比较高,为40%,其次是行书,为38%,其他书体相对较少。在各种书体的错误类型里面,其中“书写不规范”共个,占错误总数量的52%,不规范的书写主要体现在草书和篆书中,其他各种差错的占比略少,下面来举例说明,一是错别字,如“状”误作“庄”、“缚”写成“傅”、“净”误作“静”、“从”误作“纵”等。二是繁简混淆,繁简问题比几年前出现的差错率已经降低了很多,书家已经很重视繁简问题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同一个简体字对应字形、释义完全不同的两个繁体字时最容易混淆,比如“并”,“并且”和“兼并”的“并”,繁体字写法不同,遇到这类字一定要慎重。三是书写不规范,例如篆书中“书法”的“法”字的两种写法的区别、“牲”写成“生”等;再如金文中无“劣”字,现在我们写金文的“劣”字采用拼接,在拼接时还是要格外注意。第四类是漏字、衍文、语序问题,如“评钟书的”一句漏了一个“书”字,“亡从祖”误作“亡祖从”,“言不可绝”误作“言可不绝”等,这类差错多是书写“不专心”所致。第五类是常识性问题,如落款中“戊戌”的“戌”少一横,写成了“戊戊”。
接下来的分析与书体有关,其中“书写不规范”这一项在总错误数占比中,篆书占53%,隶书占38%;“漏字、衍文”这一项在总错误数中占到30%,这个比例非常大,其中楷书占40%,行书占34%;“错别字”这一项在总错误数中占23%,其中草书占比最多,达到71%。以上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田熹晶:关于文辞方面的数据分析
我统计的是关于文辞方面的数据,既然这次论坛是现状与理想,我们就先来谈谈古人的书法理想,张怀瓘在《书议》中提出书法是“不朽之盛事”。“不朽之盛事”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张怀瓘将其引申到书法当中,可以看出张怀瓘是基于书写内容的价值而言的,好的文章加上高超的书写技法,他认为这样的书法才是“不朽之盛事”。那么现在我们是否做到了这样,书法创作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我在书写文辞方面做了一些统计,选取了我跟进的5次展览,观察作者在选取文辞方面比较倾向于哪些方面。第一是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下简称十一届“国展”),共有多件作品入展,我统计的是入展作品的数据:首先是古文有件,占比多达38.61%;其次是诗词曲赋,占30%多;再次是书论、画论、文论等关于理论方面的;还有对联也较多;最后是自作诗文,由于展览的提倡,所以我在每次展览中最下功夫的是自作诗文,占4.46%;其他的如现代诗文、经文等就比较少了。所以在十一届“国展”中,古文占比最多,其次是诗词曲赋和诗书画论。第二是第八届“青年展”,这次的统计数据较细,文章体裁也分得较细,古文占比例最多,占36.9%;古诗17.5%;书论占19%;把词曲从诗里分出来了;自作诗文占4.1%。第三是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古文依然遥遥领先,占32.52%;诗词曲赋占28.83%;对联及少字数作品占11.04%;然后是书论、画论、题跋等;现代诗文较少,仅占0.12%;自作诗文占比相对最多,达13.5%,明显看出古文和诗词曲赋占了大半。第四是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以下简称二届“大字展”),古文只占8.65%,原因是古文字数比较多,过于长;而诗词曲赋占44.73%,作者选取内容少的较为方便;少字数的对联占38.78%,比例较高;自作诗文占7.89%,这个比例高于十一届“国展”,所以二届“大字展”中,古诗和对联“少字数”内容占比较多,相对来说,这个展览对文体的选择相对不丰富。第五是这次“现状与理想”批评展的自选作品,古文占24.03%;诗词占33.65%;对联比较多,占24.03%;书论占7.69%;书画题跋占4.8%;自作诗文占4.8%;现代文占0.96%,现状与理想批评展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依然是古文、诗词、对联的比例较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选取内容上,占前4位的是古文类、古诗词类、书论类、联句类,所选文辞格调较高,显示了作者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在近几年展览中,评审较为严格,所以自作诗文入选比例较少。这五次展览的抄书内容,除了兰亭奖是87%,其余的都占90%多。
就统计的文辞方面,谈几点大家容易出错的地方,而且作品是已入展或将要入展的,也就是在书法技法水平较高的作品中出现的错误。第一是抄书出错;第二是抄书不择版本;第三是自作诗不合格律;第四是自作诗文格调不高、缺乏文采。
白锐:分析当前书法创作中的取法问题
对当前书法创作中取法问题拟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以年举办的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年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下简称十一届“国展”)、年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为例,管中窥豹,洞悉当前书法取法的新趋势。
从篆书的取法来看,在全国首届临帖作品展中,篆书取法于先秦、秦汉的比例为82%;其次是学习唐篆和清篆的比例各占9%。十一届“国展”的数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秦、秦汉的比例占78%,明显下降,取法清代篆书上升至37%,受到时风影响的作品占6%。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取法先秦、秦汉的比例占47%,清篆为47%。对三个展览篆书取法进行横向的比较,取法先秦、秦汉的减少了近一半,而清篆的数量有了明显的飞跃。
隶书的取法,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以汉碑为主,占79%,简牍、帛书占18%,以简牍为主,帛书较少;清代隶书比重非常小,仅有3%。十一届“国展”,汉隶占64%,简牍、帛书占17%,以秦简与马王堆帛书为主,汉简为辅;清代隶书占10%,明显效法今人隶书的作品约占9%。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取法汉隶占74%,简牍帛书占16%,以秦简与马王堆帛书为主,汉简为辅,取法清代隶书的约占10%。
根据正书数据来看,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取法魏碑的比例占45%,《李璧墓志》《张玄墓志》《始平公造像》位列前三。唐楷取法以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为主,小楷比例经过细致的划分,元明小楷占53%,魏晋小楷占43%,再次是隋唐写经。十一届“国展”中,魏碑占了绝大多数,取法唐楷以褚遂良、欧阳询为主,小楷以元明小楷为主。在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魏碑占26%,元明小楷与魏晋小楷比例较之前发生了变化。学习唐楷的比例是31%,仍然以褚遂良、欧阳询为主要取法对象。可见,魏碑取法变化比较大,小楷取法有向上的趋势。
说到行草书,我们印象中是以“二王”为主,但是通过对取法行草的数据分析结果看来,取法宋代行草书比例很高,全国首届临帖作品展占30%,十一届“国展”26%,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30%以上。同时可以看到,在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取法的多元性显现出来,比如学习近现代,包括日本书法等,也占到一定的比例。
以上仅以首届临帖展、十一届“国展”、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为例对近五年来书法取法问题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其一,这三个展览较好地体现出“植根传统”的取法导向,学今人、学评委的时风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其二,从全国首届临帖作品展到十一届“国展”,再到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书法取法趋向更加多元,可见,中国书法家协会自年提出十六字方针“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之后,书坛焕发新的生机,书风呈现崭新面貌。
张冰:分析当前书法创作的形式问题
下面通过对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以下简称“青年展”)和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下简称十一届“国展”)的数据分析来谈当前书法创作的形式问题。选择“青年展”是因为参展的年龄要求是18至50岁,属于这个年龄跨度的作者恰恰是参加书法展览的主力群体,而选择十一届“国展”是因为它是时间最近、最能够全面反映书法现状的一个平台。
毫无疑问,大多数作者在参展的时候会绞尽脑汁对作品加以形式设计以求完美的视觉效果,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好像又怕谈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够自信。因为形式不像书法本身那样有强大的古代资源做支持,因此就容易跟风和模仿。
我从近年的入选作品中选了三件典型,基本囊括了书法创作中形式设计的主要做法,比如拼贴、小字题跋、标题、印章等问题。从“青年展”来看,三届、四届之间相隔5年,入展人数有人左右的差距,反映了展览评审眼光的变化。那些突出笔墨表现力和整体性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肯定,而看上去朴素的形式其实并没有给作品减分。通过几组数据可以看出:首先,小字题跋现象出现锐减趋势,说明作者在使用此手法时非常谨慎,在三届、四届“青年展”中间有十一届“国展”,在十六字方针提出后,我们对评审思路做微调;其次,印章问题上尽管有所减弱,但客观上这个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三届、四届“青年展”同时入展者仅20人,说明老作者群体和新作者群体都有相当比例没有对印章使用问题进行思考,许多作品的钤印形式都是在模仿古代的书法鉴藏痕迹,我们应该清楚这背后是空间和时间的文化厚度,与我们生硬模仿完全是两个性质;从拼贴现象来看,入展作品比优秀作品的数量高出一倍,而无拼贴现象的在入展作品中占了一半。
入展的拼贴现象在各个书体中都占到接近70%,多色拼贴组合中,篆书比例最高,因为现在投稿的篆书作品大部分比较整饬,作者试图通过纸张多色拼贴去营造比较丰富的视觉层次。又印出了印章问题和标题装饰两个现象,篆书在这方面水准较低,因为严谨的篆书风格没有给印章和标题提供太多空间,也体现了我们被规范逼到墙角的无奈。而在印章问题中,行草书水准高出很多,因为它太容易为印章制造空间了。
通过这些数据,有一点可以肯定,书写性、主题性与形式是可以并存的,只是要注意把握“度”和文化支撑的问题。我们当下对于形式探索成功的经验不多,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症结在于作者人为地把制作作品从书法中切割出来了,书法中应该具有的史学、文学、美学等要素便被人为地剥离出来了。着眼于我们的人文环境,展厅书法应该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的厚重之美,而仅以形式碎片化呈现的做法与我们这个时代的需求是不相符的。
杨家伟:解析当前书法风格问题
我今天解析的主题是书法风格。通过对近5年书法展览中隶书入展作品的数量和图像进行分析,从侧面客观呈现当前书风的情况。之所以选择隶书,是因为隶书的问题比较突出,涵盖面比较广,由此切入更容易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在年全国第三届隶书展评委感言中,概括出了当时所暴露出的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是入古深而有新意的作品少;第二是时风尤盛;第三是清隶稀疏。我将入展作品按照风格的不同分为六类:简牍帛书、成熟“八分”、古拙朴茂、野逸恣肆、清隶还有其他书风。从柱状图上可以看出“其他类”风格成了当时的“主流”。包括三个具体的表现类型:第一类是“展览体”作品,共同特点是没有扎实的传统功底,东拼西凑入展作品的招数;第二类是效仿当代名家,如何学、学什么值得我们研究与反思;第三类是“间接性仿古”,看上去有一定的功底,但风格是建立在当代一些优秀书家对隶书的理解和解读之上的,缺乏主体的思考与探索。年,备受全国瞩目的十一届国展在北京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出的“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书风中所存在的问题起到了回拨和扭转作用,主要改变在四个方面:第一,入古程度更深;第二,书写技法提升;第三作品风格多样化;第四,带有明显流行元素的作品数量在逐渐减少。
我们在看到改观的同时也要直面问题,通过这几年展览数据分析,目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作品的大小字比例失衡明显,大字作品在逐渐增加,小字作品比例居多;第二个问题是取法的相对狭隘和单一仍然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鲜明的个性艺术语言的形成以及风格多样化的发展;第三个问题是“跟着展览走”成为一种潜在的危机,阻碍了向更深层次的探索。而它的根源就是作者的创作心态和目标,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入展。展览中哪一种风格获奖入展比例高,就自然会受到投稿作者的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白癜风医院排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6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