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鲁迅传穷则变,变则通
10天听完一部名人传记,解救你的阅读焦虑。
十点人物志开启「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提炼经典人物传记精华,带你欣赏书中核心情节与内涵,节省阅读时间,建立对原书的阅读兴趣。
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每部传记共有10天领读,每日更新一期。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安德烈司机朗读
领读
不雨亦潇潇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鲁迅传》。
昨天,我们读到鲁迅在广州、上海两地的生活经历。在广州,鲁迅亲眼见证了青年的残忍、社会的无望。而到了上海,生活的诸多不顺又使他变得喜怒无常,就连多年老友也因此分道扬镳。
挡在前路的“虚无感”已是愈来愈重,不管鲁迅如何挣扎始终逃脱不开、寸步难行。那么,当面临如此强敌的时候,鲁迅到底该怎么办?难道他真的无路可走了吗?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何去何从
鲁迅曾说:“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
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再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
其二便是‘穷途’,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仍用在歧路上的办法,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
这话说得朴实,墨翟和阮籍都是走了回头路。
▲最左边,手执尾尘者是阮籍
鲁迅内心的“虚无感”也正是拉他往回走,退回十年前那绍兴会馆式的生活。索性退回到家中,关上窗户,背对社会上的喧嚣,自己选一样合意的事情,坐下来静静地做。
但是,鲁迅并不能退回去。十年前,他形单影只,现在身边却有了许广平。
这位倔强的姑娘之所以追随左右,可不只是出于一般的男女爱情。她首先是敬服他对黑暗社会的决绝态度,才接着生出了爱慕之情。
换言之,他们的相爱建立在鲁迅作为一个启蒙先驱的基础上。何况鲁迅自己也不愿意退回去,这等于承认自己失败,承认这些年来的挣扎都毫无意义。
像他这样性格的人,怎么能甘心呢?只要有一线机会,他就不愿意走回头路。
既不愿转身,那就只有如他自己所说的,先坐下来歇一会,再抬脚跨步,“姑且走走”。
当鲁迅初到上海时,选择了翻译这一条路,还对熟人宣布:“我在上海,大抵译书。”算起来,他“译书”也有20年的历史了,但那多半是借它作启蒙的工具,对翻译本身,他其实并无太大兴趣。
即便现在选它作自己的谋生之道,他也很难长久地专注下去,一有什么事情打岔,这项工作也就不了了之了。
译书既然走不通,他还有另一条办法,就是“忘却”,竭力淡忘种种阴暗的记忆,重振乐观的热情。实在不能淡忘,也总要将它们尽量推至意识的边缘,腾出地方来酿造新的希望。
在上海期间,虽然鲁迅抱怨别人的打扰,可只要有地方请他演讲,他总是应允前去,甚至半个月内连讲四五次。明明打定主意不再教书,一旦有人坚请,他就还是接受了劳动大学的聘书。
在文学方面,他一到上海就复刊《语丝》,自任编辑,作文校对,跑印刷厂,写编后记,忙得四脚朝天。
同时又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但同意用“左翼”作团体的名称,还同意担任它的领导人。当年在东京参加光复会的热情,似乎又复活了。
柳暗花明
然而,就在鲁迅彷徨等待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另一条路。他陆续买来一批日文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并非常认真地读。
单在年内,他就读了十多本这样的书,许广平甚至说他是“几乎每天手不释卷地在翻着这方面的著作”。
正是如此,他自己笔下也逐渐出现了用他理解的唯物主义来论人析事的文字。到后来,连和青年聊天,他口中也经常会吐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之类的新词。
在他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后面,在他那些不畏讥笑、坚持翻译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言行后面,我们可以看到他特有的那种“不甘心”:他不甘心被人视为落伍,不甘心被新兴的潮流摒诸河岸。
几乎从踏进上海的那一天起,他就自觉不自觉地想要跟上新思潮,要重返文学和社会的中心,要找回那已经失去的社会战士和思想先驱的自信,要摆脱那局外人的沮丧和孤独。
但是,成果尚未见到,后果却来了。首先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以他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为理由,在年3月向国民党中央公开申请,要通缉“反动文人鲁迅”。
几个月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更下令“取缔”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革命互济会和左翼作家联盟等八个团体。
这使他多少感到意外,但他从来又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
你既然肆行高压,这样来威吓我,我倒偏要和你斗一斗了。
倘说他初到上海时,已经对国民党非常失望,却无意与它为敌。那到这个时候,他似乎是决意要站到国民党的对面去了。
他继续写一系列文章,激烈地抨击国民政府;积极地参加“左联”活动,年又参加宋庆龄、杨杏佛等人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担任它的执行委员。
年夏天,特务暗杀了身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的杨杏佛,随即放出风声,说也将鲁迅列入了暗杀名单。
这样全面的压制和迫害,更促成了鲁迅决绝的反抗。他发誓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强强联手
鲁迅毕竟是作家,比起鼓吹文学的现实宣传意义,他更愿意描绘理想的文学前景。这也符合他对知识分子的新认识,既然会有一种新的知识分子,那么理所当然,也该有一种新的文学。
他在广州时就预言,随着平民世界的建立,将来会有一种“平民文学”。
为了能有个理想来支撑他与官方对抗,鲁迅不惜对自己的思想作出极大修正。谁都不愿意孤身一人面对强敌,他也希望两边有支援,背后有接应。越是发现敌人的强大,他寻找盟友的心情越急迫。
因此,鲁迅看待共产党的目光,也就最为亲切。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家的客厅里就经常有文化界的共产党人来来往往,其中瞿秋白和冯雪峰等人,更成了他非常亲近的朋友。
以参加“左联”为起点,他公开和上海文化界中的共产党人站在一起。他将自己的寓所提供给瞿秋白作避难所,瞿秋白一有危险,就往他家里躲。有一次,瞿秋白还在他家里约见其他共产党人。
▲鲁迅与瞿秋白
他甚至和北京的共产党组织也有联系。年,他去北京,就在共产党北方局的安排下,借一个朋友的家,和北京各个左翼文化团体的核心分子见面,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
当然,鲁迅并没有加入共产党。他和共产党人的联合,就主要是以他那一枝笔和那个令人眼亮的名字。
从将苏维埃俄国描绘成理想的乐土,到与中国共产党人公开结盟,鲁迅在短短几年间,摆出了一个与从前明显不同的新姿态。
十年前,他告诫年轻人,万不可做关于将来的梦,可现在他自己就不断向人描绘这样的梦;
十年前,他已经认定,无论那些人自称什么,都不过是在争夺地狱的统治权,可现在他公开跨进那争夺的战场。
鲁迅终于向那股“虚无感”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鲁迅在黑暗的压迫下,找到了新的道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狂热,不仅体现了他对抗“虚无精神”的决心毅力,也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
那么,鲁迅这次的努力能够成功吗?他又是否能够完全适应马克思主义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今日话题
穷则变,变则通。当一个人山穷水尽之时,不要急于做选择,你不妨停下脚步,静心想想,也许柳暗花明就在不远处。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山穷水尽的时候呢?你又是如何使之变得柳暗花明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点击文章结尾右下角的六角星按钮,给我一个“好看”。我们明天见,晚安。
主要参考资料:王晓明《鲁迅传》
《鲁迅传》⑦
文学、爱情双丰收,却“坐困”十里洋场
《鲁迅传》⑥
事业不顺,却收获了爱情
《鲁迅传》⑤
身病好治,心病难医
-背景音乐-
羽田裕美《仿佛回到少女时代》《Ohmylove》
-领读-
不雨亦潇潇,魔鱼池塘中的锦鲤,邑人城邦中的卫士;性喜观书,亦爱看剧。81。-主播-安德烈司机,业余配音演员,业余朗读者,业余司机,业余上班族,太业余了。跟着下方动图,置顶“十点人物志”
每晚八点,小志与你不见不散
??
点了“好看”的人,也会变好看哟
不雨亦潇潇赞赏
长按白癜风的治疗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