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已出版作品:文化散文集《她传奇》《他传奇》;身心灵哲学随论集《不要晃动生命的瓶子》;散文集《感情的时间》《生命从来不肯简单》《每一次破碎都是盛开》《爱自己就是接纳自己》《痛苦是化了妆的礼物》《包扎伤口还是包扎刀子》《彩青岛》;诗集《风中的海星星》《99朵瑰玫和一首绝望的诗》《99只蝴蝶和一首涅槃的诗》《梅花99弄和一首复活的诗》《机器时代》(与人合)。在《诗刊》《作家》《文学自由谈》《星星》《绿风》等发表诗歌与随笔。诗歌与杂文多次入选年度选本。
少年时读鲁迅真是瞎读了。在课堂上,我从来没有读懂过鲁迅,觉得鲁迅的文字真是佶屈聱牙。这一是因为少年懵懂,是常识教育的人生时段;二是我才疏学浅,青春期时还根本不懂人生至味,那愁,轻浅得可以让一条小鱼苗去游泳,却“强说愁”得一塌糊涂。鲁迅的《一件小事》,倒是给我们做了写作文的模仿范文,那一时段,全班的作文结尾几乎都是“看到自己皮袍下面榨出的小来”。《祝福》中死去的阿毛,让我反复模拟小阿毛被狼叼去的情景,吓得要死,天一黑就不敢出门了。当然,每一年见到城市的初雪,我都会朗读《雪》中的那一段:“江南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其实不说明我多么理解了鲁迅文字的美,而是学子时代的课文我背诵过了,儿时的记忆力结实,进入了潜意识。
青春时期喜欢萧红,便读了很多萧红的文字。萧红对鲁迅先生是崇拜的,她与鲁迅的情是纯美的。她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把鲁迅写活了。“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萧红把鲁迅的形象,从一个战士和革命者的样式,拉回了一个生活中的样子,这反倒使我觉得格外亲切。在上海,萧红深得鲁迅先生的疼宠,当然因为鲁迅首先看中的是萧红的文学天才。萧红的《生死场》,鲁迅为她写的序,并且把她向外界强力推广。如果没有鲁迅,很难说有萧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据说,弥留之际的萧红一再拜托守候在她床前的挚友骆宾基:“我死后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把我的一点骨灰埋葬在鲁迅先生的墓旁,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的话,以便在天国也能聆听到先生的教诲。”这个时候我也是读不懂鲁迅的,反而,我在文中来回地看,私下里特别想窥得鲁迅与萧红有没有一点男女私情。
读鲁迅与许广平的书信,也格外有趣,接地气,俨然不似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鲁迅在信中曾经向许广平发誓,不看班里别的漂亮女同学,如果收到其他女学生问询关于人生苦闷的问题,就每每低调回对。鲁迅对许广平也有要求,让她多跟自己学日文,这样她方便看外文书籍,以助于做点研究。“从明年起我当勒令学习,反抗就打手心”。还有一次,鲁迅跟许广平生气,独自跑到阳台的水泥地上躺下。儿子海婴觉得很好玩,也跑过去和父亲躺在那里。鲁迅见状,哼了一声“小狗屁”,就起身了,气愤也登时消遁了……这些都是多么暖心的调情,还有比这种调情更高级的吗?
鲁迅的书《一个都不宽恕》出版,我第一时间买回。那个时候我正在找男朋友,我觉得鲁迅真是符合一个好情人的标准,他有力量瞧不起任何人,太可以保护一个女人了。
活着活着,把生命这条清清河流,活成了泥汤子。活成了断流的,湍急的,泥沙俱下的真实的河流,时而平静平缓时而喧哗无序甚至咆哮甚至狂暴的河流。我知道,这当然是毫无例外的。如果没有对人性切肤的思考,别人的和自己的,人性的集合,甚至是我们从千万年前的祖先的基因中承接下来的人之复性,我就没有可能读懂鲁迅。
天底下最复杂最无解的事情,是人性。
没有人比鲁迅先生更懂得人性的幽暗与迷离的了,他像一个在显微镜下看生命之病的医生,看得出来每一个疾病的细胞所表达的来自源头的妖孽。他弃医从文也是为了这个。他透解国人灵魂的麻木、卑琐、狭隘、懦怯、无耻、盲目、愚昧……鲁迅对生命和祖国有着巨大的热爱,他的爱生疼,强烈,不狭隘。他选择像高明的医生对病体癌症治疗的方式表达他的深爱,用他的如椽巨笔。他的每一篇文字,都像是一剂国民劣根性的化疗药。他要的是治病救人,不是那一锅锅温吞鸡汤。从平凡人,到知识分子,他一个不宽恕。他不宽恕的是人体中那一个一个的病毒,在百年更迭中进化变种,这些时代的或者肉体的病变的祸根。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如果没有思想家和艺术家、哲学家对人类灵魂病理的诊治,人类真的还会活在混沌之初,是一个精神的裸猿。谢天谢地,神灵总会在人类的集合中派出这样的先知,用来对人类的灵魂进行救治。他们的在世使命,就是要脱掉猥琐人性中那包裹在外面的华美皮袍。如果别人能扒掉这层挡着猥琐人性的外罩,那么,鲁迅先生能够把这皮袍脱得精光,脱得只剩下一条裤衩。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权威部门举办近代中国思想艺术家改革开放40年来的40个巨人的评选,鲁迅先生位居第一。这个毫不奇怪。没有人比鲁迅更能称得上中国魂了。当代中国,这一路走得艰难,走得曲折,因为有鲁迅先生表达的中国魂魄,中国的脊梁一直是坚硬的、刚直的、昂然立世的,中国就有力量不停校正自己的路标,走坦途。如今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为有民族魂,我们配。
许广平曾经这样描述鲁迅的外貌:“鲁迅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走到大街上,绝不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但在讲台上,在群众中,在青年们的眼里所照出来的真相却不一样。他那灰暗的面孔这时从深色的罩上面纱的一层灰暗放出夜光杯一样的异彩。人们听到他的声音就好像饮过了葡萄美酒一般的舒畅。两眼在说话的时候又射出来无量的光芒异彩,精神抖擞地,顿觉着满室生辉起来了。”我见到陈丹青先生对鲁迅外貌的另外解读。陈丹青先生一生对木心和鲁迅喜欢得紧,喜欢得不要命。陈先生是那样一个傲然的人,他对木心和鲁迅先生的喜欢才配得上纯粹。他的傲然和他的敬仰才都是人间奢侈品。
陈丹青写过一本书叫《笑谈大先生》,他夸奖鲁迅先生“长得好看”,在他眼里,所有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看来看去,“还是鲁迅先生样子最好看”。“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所以,在陈丹青眼里,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字,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陈丹青还认为,鲁迅先生这张脸,摁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也绝不丢我们的脸……除了鲁迅先生,哪一张脸摆出去,比他更有分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更有象征性?更有历史性?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一件趣事。萧伯纳对鲁迅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天真得毫不辞让,说:“我老了会更漂亮!”呵,真是过瘾!这一回我得先于陈丹青先生抢着说:鲁迅的样子太配得上鲁迅的自信了!
我完全彻底地同意陈丹青的言辞,并且,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对一个男人如此的主观主张而感动得幸福。
—END—青岛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主任
戴升尧副主任
林之阿占张金凤张祚臣盛文强委员
阿丫如风安东王俊王开生张彤(兼)高伟(兼)
王小姿雨桦刘宜庆(兼)米荆玉肖瑶孙邦珍
杜宝丽李蕾穆卫东崔启昌崔燕崔楚平
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
主编:张祚臣
编辑:孙邦珍
LOGO设计:阿占
图片:选自网络
投稿邮箱:
qq.复方木尼孜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