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发布时间:2020/1/5 2:22:43   点击数:

文/最后一米阳光作者:谢丹儒

时代之于鲁迅。如果你问我时代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那么,我可能会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时代于我,我“攀炎附势”,是屈服,是屈辱,是生存,是苟且,也可能是“势利”,我是寄生者;另一种是我与时代,我始终是我,独立的人格,勇于直面现实,敢于发起战斗,我要改变世界,我与时代共生长。鲁迅属于后者。至于说,我不想改变世界,也不想被世界改变。这样的“时代与人的关系”,说实在,除了语言逻辑上似乎有一定的可能性,现实大概会让他明白希望与虚妄是可以相通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作家莫言。其实,早在莫言之前,鲁迅就已经提名过,那是在年。但是,面对这样的殊荣,鲁迅表示自己不愿意接受诺贝尔奖的提名。无疑,这很让人费解,毕竟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荣誉,同时这也是为国争光,是实力的证明,何况在当时诺贝尔文学奖同样有着一笔可观的财富,为何他会甘愿放弃呢?如果问,什么是大格局?我想这就是了。个人的名利和国家及文化相比,国家在前,文化在前;在财富和名誉面前,他选择对民族、文学负责;在现在和未来之间,他保持理性,选择了未来,这就是鲁迅的大格局。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他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前面,对民族和文学负责,在他看来,“中国新文化只是刚刚进入一个发展的时期,倘若在起步之初就有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会让中国文坛以为中国的文学成就已经可以和世界文坛并驾齐驱了,这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整个文学界来说都不是好事情,容易让人产生虚荣感和无知的傲慢。”关于个人,鲁迅有自己的思考,他表示自己不想被盛名所负累。“如果因为得奖以后变不能继续创作或者今后的创作只能写“翰林文字”那就得不偿失了。”说到底,文学最好的馈赠是文学本身,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去影响更多的人,这对于国家、民族、文化、文学,才是负责的表现。事实上,世界上有很多了不起的作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以后,就再也没办法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我想,正是这份平常心,正是这份理智和清醒,让文学的路走得更远,影响更深。说到底,当你实力达到了某种程度,很多东西都是该得的,是馈赠,是礼物,但一定不会是最主要的。这就是鲁迅,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他选择了对文学负责。童年之于鲁迅。提到鲁迅,我想和我同一辈的人,甚至好几辈的人都有相同的经历:鲁迅不就是那个让人咬牙切齿并常常出现在“熟读并背诵全文”背后的作者吗?这是关于我们的童年。关于这一点,自然有各种解释,从教育、读书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算一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算一种。前者是理解,后者是运用,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运用。这是我的理解。就像我们当年不理解为什么要背书,为什么要背诵鲁迅的文章,以及为什么要读书,我想鲁迅心中也会有一个疑问:这个时代怎么了?我的童年为何会这般?那么,这个时代又哪里不同了呢?站在当下我们断然是不能够理智且清醒的认识现在我们的时代,至于未来,同样无法预测。我想,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于当时的鲁迅而言,我想,他和我们一样对那时候的时代、当下同样的困惑:这是怎么了?未来将如何?不过,作为后来者的我们,现在可以从多方面去了解鲁迅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鲁迅所处于“年-年”的时代,是正处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期。“年—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从“光绪”到“宣统”,再到“民国”,这样一个多重变革的时期,而鲁迅也从一个富裕的官僚家庭,到家道衰落,甚至期间生活艰难,靠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这样的丰富背景,这样的一个特殊时代,再加上他饱尝冷暖的特殊经历,对他的思想上是否有过动摇,从而更加坚定呢?若只是从时代上而言,可能从“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身上就可以窥见一斑,但终究鲁迅只是鲁迅。那曾经的光环在他祖父周介孚锒铛入狱时,已经没有了光芒,再加上其父亲  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  至此,他沦为众人中的一个,往后他也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之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生活在群众中,又高于群众。这是因为艺术,因为文学,同样也因为他的根在那!国家是故乡,人民群众是同胞,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像勇士一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犀利、深刻、丰富的作品。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开的,不论是对他的父亲,还是对祖国,他始终怀揣着某种愧疚,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弥补这份愧疚。不幸不是逃避的借口,不是坐视不理的理由,不是自己能力弱就不作为,更不是没有人站出来就躲在人群中,而是敢于质问、敢于发起挑战,勇于探索,勇于开创。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这是生命力,是武器,更是艺术。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情怀,有着某种深切的关怀,和对未来,对文学的负责。于是,就有了一篇篇令人动容、令人深思的作品。职业之于鲁迅。关于鲁迅的职业,最初他是学医的。医治人的健康,健康可以说是根本的东西,一个人不健康,他的思想也就容易跟着扭曲。没有健康,就没有希望,更不会有什么未来。没有健康,就容易陷入一个人的世界里去,会缺失掉最重要的部分,而只顾着生存,甚至没有了思想。从《藤野先生》一文可知,鲁迅是年到日本留学的,他在东京学习时的所见所闻让他感觉到痛心。那时,他选择的是逃避。“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不学无术,实在令他失望,所以选择到偏远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去。他不愿与那些“清国留学生”为伍,躲开他们,到一个还没有留学生入学的地方学习,以图清净。但是,我们都知道,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就像是一个宿命。无论他逃到哪里,怎么逃,他最终始终过不了自己的那关。因为他的心在那里。是的,他的心始终







































白癜风药物治疗
白癜风应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874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