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人民日报系列评论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
编者按: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突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福祉,突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正在迅速行动,结合实际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总体看势头不错、反响良好,但也暴露出一些地方能力不足、思路不对、方法不当、落实不力等问题。
人民日报刊登“本报评论部”系列文章,聚焦问题,剖析原因,为搬除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提供镜鉴。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
①:别让能力不足成为阻力
②:放要真放,管要真管
③:促进公平才见水平
④:别让热点成痛点
别让能力不足成为阻力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对诸如此类不会说话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入木三分: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不会说话,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
这种状态的背后,是一些人丧失了能力不足的警惕性,失去了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为所学的知识、所积累的经验一辈子够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在信息时代,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各级干部尤需砥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为政态度,强化“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不及时吃透中央精神,怎么能向群众讲明白?不坚持调研不断变化的实际,怎么能拿出对症下药的改革决策?每月每年把时间泡在琐屑事务里,掷在觥筹交错中,如何担得起推进改革的重任?现在,从“铁八条”到反“四风”,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把一些干部从酒桌拉回到书桌、从“酒精考验”状态切换到思考问题状态。各级干部都应当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以前的时间都去哪了?现在富余下来的时间可以干些什么?
我们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因而在各级干部的能力储备上,就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勇气,充分蓄积那么一股子敢闯敢试、敢作敢当的劲头。有些群众常常疑惑:“为什么中央的好政策,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样了?”造成中央的“好经”念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懒和尚”“歪嘴和尚”的存在。有的人奉行“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观念,对于己有利的改革措施加快推开,对动自己奶酪的决策就阳奉阴违,对捞不着油水而费时费力的政策就犯“拖延症”。一说淘汰落后产能,他用工人失业作挡箭牌;一说简政放权、壮士断腕,他就强调“也不能都不管吧”。说到底,是私心私利消解了一些干部的勇气和担当,使他们失去了与时俱进的治理能力,反而成为推进改革的一大阻力。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方能为深化改革增动力、去阻力。
简政放权少玩花样,放要真放管要真管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不简单,也不容易。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收放自如,落实改革要求、破除沉疴积弊、释放改革红利。
作为本届政府的“开门第一件大事”,去年中央政府下放取消了项审批事项,力度前所未有,变化立竿见影。与之相伴的是,新注册企业增加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创下10多年来最高。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简政放权这门“当头炮”,成为“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事实证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
继续解决创业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破解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等改革难题,就要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好一些环节“放没有真放、管没能管住”问题,尤为关键。
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不简单,也不容易。现实中存在的种种“肠梗阻”现象,充分体现了这种自我革命的难度。一是放权不对位。给海岛城市下放草原经营许可,向缺煤地区下放煤炭开采类许可事项,看上去权力不少,实际上有权难用。二是放权有水分。一些行政审批事项中央下放了,省市又捡起来;部委取消了,协会又如获至宝;行政审批少了,“红头文件”倒多了。三是放权不彻底。受理权放了,终审权紧攥手中;决定权放了,发证权却不放,于是出现一半环节在上级办、一半环节在县里办的“两头跑”现象。克服这种“没好处的容易放,有油水的死命攥”的苗头,是简政放权的难点,也是深化改革的重点。
今日之改革,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险滩,戳的是痛处。如果政府部门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左右观望等待改,怎么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如果“变相审批”抢滩登陆,“隐性审批”暗流涌动,“灰色地带”依然存在,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如何激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又如何坚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转变职能的实际成效,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节奏;而简政放权“向自己开刀”的力度,则直接来自于政府推进改革的勇气担当。
“蛋糕”怎么分?促进公平才见水平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程序和制度上;公平不仅是分到多少蛋糕,也是怎么分蛋糕。
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程序和制度上;公平不仅是分到多少蛋糕,也是怎么分蛋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制度出台前有没有征集民意?重大决策有没有经过论证、听证?权益受损群体有没有得到申诉机会?对程序的严格遵守,是各级领导干部尤需补上的一课。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用程序编好制度的笼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保证看得见、有实效的公平。
倡导公平、促进公平,从来不只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冲破各种隐形的制度壁垒和透明的“玻璃门”,常常需要与旧观念进行激烈的较量;而要清除那些吃拿卡要的权力寻租者、徇私枉法的秩序破坏者,维护社会公义,更是要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没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没有冲破藩篱的智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损害公平的症结难以破除,改革的深化难以持续。
篮球运动员姚明退役时曾感言,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梦想。我们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正是因为我们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有信心。这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答题。惟有树立公平的理念,用公平的视野去决策,用公平的行动去实践,用公平的标尺去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公平上取得突破,每个人才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
别让热点成痛点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那么热点就是改革的重点。善于通过热点把握真实民意,勇于解决问题为改革深化破题,我们就能将社会的热点变为跃升的拐点。
从时有耳闻的拆迁纠纷,到多地出现的PX风波,近年来频发的社会热点事件,折射出转型期中国的挑战,也反映了深化改革的现实语境。面对日益高涨的发展期待、不断增强的权利意识、愈加复杂的利益纠葛,如何思之长远、调和鼎鼐,使群众 热点问题就是最好考题。我们说深化改革需要突破口,如何找准?热点问题就是最佳突破口。“积极回应百姓关切,突出解决好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改革就能蹄疾步稳,发展就能柳暗花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转变作风到“打虎拍蝇”利剑挥出,从“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到教改医改稳步推进,正是勇于面对矛盾难题,积极解决热点问题,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起来,不断提高着人们对政府治理的满意程度,不断提升着人们对深化改革的信心指数。
今日之中国,各项改革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情感相通、血脉相连,十分重要。否则,自上而下的改革红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助力,都无法真实抵达。面对社会热点,是遇见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看见困难低头走,还是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这些选择,不仅影响改革的全面推进,更关系改革的民心向背。可以立竿见影的改革,一刻也不能耽搁,要让群众在“言必信,行必果”中看到决心,增强信心;一时有困难的,也要及时沟通、耐心说明,让群众看得见改革的诚意,理解得了改革的难度。不回避问题、不掩盖矛盾,真诚沟通、迎难而上,才能顺应民心、调动民智,为改革赢得更好未来。
鲁迅先生曾说过,“多数的力量是伟大的、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仅止于几个人在书房中互相叹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也是深化改革取之不竭的动力。30多年前,正是回应人民期待、尊重群众创造,我们开启了中国改革的第一季。今天,面对更加艰巨复杂的改革第二季,善于通过热点把握真实民意,勇于解决问题为改革深化破题,我们就能将社会的热点变为跃升的拐点,一步一步扩大共识,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赢得最广泛的支持和最真诚的拥护。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