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杨编辑/MBA智库琉琉知乎上曾有人问:“人,什么时候才真正的长大?”有个回答,想起来眼泪仍会落下。“所谓真正的长大,可能就是彻底失去父母的那一刻开始。”1最近,央视网《人生第一次》纪录片,打动了无数人。年近八旬的戴华,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决定只身一人搬到养老院。在离开之前,她在空旷的房间坐了半天,小心翼翼地将桌上的灰尘擦拭。她踌躇着,眼里满是不舍。打包的时候发现以前珍藏的“心头爱”都成了带不走的“负担”:鞋27双,带走7双;相册38本,带走8张;证书10本,一本也没有带走。就这样,戴华拖着简单的行李,落寞地踏上了人生最后一条路,未知又迷茫。她在镜头前微笑着唱,最美不过夕阳红。却在转身的一刹那,偷偷抹了眼泪,那离去的背影既辛酸又无奈。这时,我突然想到了《奇葩说》,马薇薇在反对父母去养老院的辩论时,她哽咽着说:“父母之所以想去养老院,其实是为孩子着想。”“父母这么懂事,所以我们就不懂事地任由他们懂事吗?父母真心委屈自己,我们就能坦然无愧接受这种真心吗?”深以为然,父母太懂我们的不易,怕麻烦我们。独自咽下所有的苦,将沉甸甸的爱化为了成全。去养老院或独自生活,这是他们活了大半辈子,最后能为我们做的事。但我们不知道,养老院看上去什么都有,有电视、空调、洗衣机,但单单没有最思念的儿女。他们经常孤寂地坐在走廊,望着漂泊的白云,一发呆就是大半天,有时还要眼睁睁看着身边同龄人一个个离去。父母变老,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终极命题,我们无法回避。他们给予的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总是笑着说没事。我们不知道,他们要的其实很简单。迟暮之年,能在碗中、热汤内、夕阳下、相碰的茶盏里,人生最后的时光,静默感受和子女相伴的人间烟火。2这两天,一段视频火爆朋友圈,让人泪流满面。浙江海宁岁母亲叫徐秀章,84的女儿五年前不幸患了老年痴呆症。从那以后,她就一直照顾女儿。不厌其烦地帮女儿打水、洗脸、洗脚,一口口喂女儿吃饭,小心翼翼地梳头。推女儿出去散步时,她永远走在前面,女儿跟在后面。冬天里,女儿死死拽着老母亲的衣角,握紧她的手,才能安心入睡。徐秀章说:“我女儿不是生病了,而是她又回到了小时候,我还是要好好照顾她。”也许,因为爱的信念支撑,岁的徐秀章开始渴望长命百岁。她不敢老去,也放心不下女儿,孤零零地在这个世上独活。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可怜天下父母心,生你,养你,甚至到生命的尽头,也拼尽全力呵护你周全。这份遗世独立的爱,既是软肋,也是铠甲。无论多大,只要妈妈在,哪里就有家。你永远是父母的宝贝,无论多难,天大的事妈妈替你扛。小时候,我们总以为他们是超人。现在才明白,他们所有打不垮的斗志、压不弯的脊梁,皆因我们而生。他们不允许自己轻易倒下,因为,我们是他们最后的坚强。3武汉一位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母亲在隔离前,曾留给女儿倩倩一张纸条。上面反复叮嘱着:“你的蛋糕面粉过期了,我拿走了,食品是有保质期的。”“你一个人生活,以后买小包装的,东西要归类好,免得自己不记得。”“家里有的买重了,用不了是一种浪费,别烦妈唠叨,日子要精打细算的过”。一张白纸,寥寥数字,纸短情长。饱含了一位母亲,面对死亡的判刑,绝望无助,最后回归到坦然赴死的从容。唯独放不下对儿女最后的牵挂。孩子,妈妈已经过期了,再也无法唠叨了,但对你的爱,站立成永远。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截止年底,中华遗嘱库已登记保管了16.5万份遗嘱,我们很难想象,在这些告别的遗嘱里,有多少种与世界和解的方式。它推出的“情感录像”服务,身为父母的他们最放心不下的依然是儿女,在镜头前完成了最后一次唠叨:孩子,当你看到这份遗嘱的时候,爸妈已经不在了,每件事以后只能靠你自己。希望我们离去后,你们要好好生活,享受人生,好好照顾身体,不要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不要再熬夜了……我们终将告别,但我会永远记得你们……在垂垂老矣,直面死亡时,他们不怕,因为死亡是必经的过程,不过生死与之。但身为父母,面对儿女时,他们也怕,他们害怕有一天他们不在了,我们在这世上过得不好,却无人再心疼。4热播剧《归去来》中,扮演父亲的王志文对儿子说过一番话,至今深刻。他说:“我的奋斗是希望你能够幸福,我辛苦,是希望你能够轻松一点。”这一语,道出了多少父母,来自灵魂深处最真挚的爱。他们爱我们若生命,冲在前面阻挡人间的锋利,却从不权衡利益得失。我似乎渐渐读懂了龙应台的《目送》,他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诚然,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才发现,年少时父母将毕生的爱化为屏障,从粗粝的一生中,榨尽所有温柔悉数奉于我们。而我们长大后,父母一路繁花相送,我们一路远走高飞、不问归期。心想着,待我功成名就,便衣锦还乡孝敬父母。但,暮然回首才惊觉,我们成功的速度远远追不上他们老去的速度。他们终究还是老了。头发开始斑白,皱纹密布丛生,逐渐忘记前尘往事,忘记如何拿筷子,大小便失禁。却始终记得,我们最初的模样。驶过暮色苍白,见过天地辽阔,作为孩子的我们,却无法为父母不能陪我们走向人生的终点释怀。作家刘娜说过:“生命是一场轮回,生养是一场回归。我们永远是父母的孩子,我们终将是孩子的父母。”人生如减法,见一面,少一面。趁父母在,好好陪伴,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就像儿时他们教我们咿呀学语、走路一般,温柔善待,让他们老有所依。因为这世上,最大的遗憾叫子欲养而亲不待,最大的奢侈叫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求而不得的爱,却忘了回头看看身后,我们生命来处的爱。有空常回家看看,多打打电话,多听听他们的唠叨。别让懂事来得太晚,别让遗憾来得太重。如有来生,请父母做我们的孩子,换我们来守护,做他们的英雄,好吗?
-今日话题-
#聊聊你的五一假期是怎么过的?#
参与本话题、下方留言告诉小智君,综合互动走心程度抽3名小伙伴分别赠送实体书《干法》以及MBA智库定制小手账册一本,获奖留言会在五一假期回来后公布,期待大家踊跃发言~
本书作者[日]稻盛和夫,《干法》首次完整阐释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的看法、做法。从字面上讲,《干法》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其实这本书的重点,专注于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而这个问题,在浮躁的当下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感悟“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励志工作观,参透经营方法与人生思辨交织的大智慧,在假期中通过阅读收获充实和动力。直接购买可戳下方“阅读原文”。
-THEEND-
●作者:余杨。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学签约作家。本文由MBA智库(mbalib)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MBA智库好文精选:
●一个人的洞察力,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李子柒火遍全球!央视、人民日报点赞: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急着成功
●《安家》爆火透露的3个生存法则:普通人拼力气,聪明人拼头脑,顶级人拼什么?
●“先搞起来,你就已经超越了90%的人”:执行力,才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点个“在看”,与世界分享你的态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9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