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哈耶克的起落人生

发布时间:2020/10/21 19:44:55   点击数:

在中西方经济学界,流传着很多关于哈耶克的“神话”——其中最为传奇的,莫过于他毕生致力于维护自由主义思想,并由此成为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国师”。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曾在欧美流行一时,很多拥趸有意无意地将他奉为神明,仿佛拿到了通往自由彼岸的船票。

对于那些喜欢从“故纸堆”中捡拾过往之人的思想碎片,并试图将其应用于自己人生的人们来说,经常会犯忽略前人生平际遇对其思想影响的错误。传记作者的作用,往往就在于将所述对象的生平与思想相互连接,从而给读者提供更加真实的思考素材。本期局君带你读传记,我们阅读哈耶克的起落人生。某种程度而言,哈耶克用毕生的精力和才华,用自由主义给自己铸就了一口“深井”,他在深井中仰望星空,换来了人生的跌宕和落寞。阅读哈耶克的人生经历,我们也许能更分辨出,在他的思想中哪些是闪光,哪些是闪光下的阴影。

哈耶克的起落人生文

智宇琛建投书局×《传记文学》

01

在维也纳学者希尔德·兹皮尔笔下,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不可思议”的岁月,“天才似乎是突然地涌现出来——尤其是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年普奥战争之后,帝国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乱和冲突,当时的维也纳是全世界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辉煌的建筑、无穷的财富、高度发达的文化和艺术在这里汇聚。年5月8日,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就出生在这里。

奥匈帝国的贵族分为两级,第一级是统治日耳曼地区各公侯国数个世纪之久的皇室家族,第二级是在19世纪陆续册封的贵族,“冯”是第二等级的第四等贵族;大体与英国的“爵士”相近。哈耶克的父系冯·哈耶克家族和母系冯·尤拉舍克家族都是贵族世家。哈耶克的外祖父弗兰茨·冯·尤拉舍克是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与维也纳大学奥地利学派鼻祖欧根·冯·庞巴维克是密友;哈耶克的母亲继承了丰厚的遗产,这样就使得哈耶克全家生活富裕、衣食无忧。

欧根·冯·庞巴维克

在小哈耶克的记忆中,外祖父家“壮观宏伟,是维也纳最美丽的住宅之一,总是一大家人共聚一堂,其乐融融”。哈耶克的父亲是卫生局的官员,同时也是一名植物学家。在童年时光里,父亲带着小哈耶克一起,收集了10多万件来自中欧、斯堪的纳维亚、法国、突尼斯、希腊、埃及等地区的植物、昆虫和矿石标本。在少年时光里,小哈耶克接受着贵族教育,爱好摄影、滑雪、帆船、攀岩、戏剧等等。闲暇时光,一家人经常去登山、远足、野游。每天晚餐之后,他和母亲会静听父亲大声朗读席勒、歌德的剧本??平静、幸福的生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战争爆发的时候,哈耶克还不满15岁。当时奥匈帝国弥漫着震耳欲聋的“爱国主义”喧嚣,哈耶克和父亲都报名参战。年3月,未满18岁的哈耶克被派往意大利前线,并在那里驻扎到年11月战争结束。在此期间,起居优渥的哈耶克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他曾冒着弹雨冲锋陷阵,还冒着生命危险从侦察气球上跳伞。最危险的一次,他所乘的战斗机被击中,侥幸捡得一条性命。年纪轻轻的哈耶克,就被炮弹削去部分头皮和头骨,听力受到终身损害,也留下了尸山血海的可怕回忆。

一战时的意大利前线

当他在战争结束后再次回到维也纳时,发现曾经盛极一时、权倾天下的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和德皇帝国霍亨索伦王朝均已寿终正寝,东欧、中欧、南欧的政治版图已面目全非。奥匈帝国失去了万人口,新成立的奥地利共和国只是原来庞大帝国的一个角落。昔日繁华安定的维也纳,如今却是物价飞涨、饥饿横行、疾病肆虐。过去的奢华生活早已不复存在,就连贵族封号的“冯”(Von)都被禁止使用。带着迷茫和沮丧,哈耶克进入维也纳大学,继续他未完成的学业。

一战后的维也纳大学经济学系毫无生气,名满天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已是风流如星散:卡尔·门格尔年纪太大不再任教,庞巴维克已经去世,维塞尔、米塞斯和熊彼特都在政府工作。虽然如此,这个著名的学派依然在恩泽它的后人。维塞尔重新回到了教授岗位上,“他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正是在他的引导下,我才得以踏入经济学的门槛”——哈耶克这样回忆这位长者。而后,在工业委员会工作的米塞斯为哈耶克找了一份收入不错的政府工作,让他得以完成学业;担任奥地利财政部长的熊彼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荐哈耶克到美国深造。

哈耶克很快掌握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若干精髓:人的需求是经济的驱动力,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个人的行动、决策、价值和知识;人们由于需要商品所以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系决定了价格体系;价格体系影响着人生产财货的活动,而财货则可分为直接满足人需求的第一级财货和用来生产第一级财货的其他财货;社会制度或秩序是社会成员一致同意的“自然”结果,政府创设法律应当使个体能以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方式彼此互动,等等。这些理念也将成为哈耶克一生学术事业的重要基础。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六大代表人物:哈耶克、罗斯巴德、门格尔、米塞斯、庞巴维克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始终将人的经济活动放在核心位置,并且非常重视市场的秩序以及由此形成的价格体系和商品结构——这种观察角度与将经济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其他方法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使得哈耶克在接触到经济现实研究时,得以发挥出一整套独有的经济学理论。这一过程起步于年3月,在熊彼特和米塞斯的推荐下,哈耶克前往美国纽约大学担任迈亚·精琦教授的研究助手。

美国之行打开了哈耶克的眼界,让他开始思考真实的经济世界的运作。一战之后,美国已经成为头号经济强国,掌控着货币政策的美联储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学习期间,哈耶克结识了全美经济研究局局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韦斯利·克莱尔·米歇尔。米歇尔强调用经验、统计和计量的方法研究经济,这让哈耶克受益匪浅。通过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及经济波动的研究,哈耶克逐渐将其所学的理论系统性地连贯起来,并逐渐开始形成自己对商业和经济周期的观点。

哈耶克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优越、家庭富裕,这无疑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19世纪欧洲稳定和自由竞争的经济秩序。战争结束后,哈耶克家境一落千丈,他刚到美国时甚至到了几乎身无分文的地步,每天只有去公共图书馆消磨时间,脚上叠穿着两双袜子以遮盖破洞。巨大的落差给他造成了负担和阴影,这也就不难理解当他观察到越来越强大的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市场经济时所产生的担忧——货币越来越成为干扰“市场秩序”的重大因素。

维也纳大学

哈耶克于年5月回到维也纳,又回到米塞斯手下工作。在此期间,他一直是米塞斯沙龙组织的研讨班成员,其他成员还包括著名经济学家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弗里兹·马克卢普、奥斯卡·摩根斯特恩等。他们一下班就聚在米塞斯的办公室,讨论经济政策和理论,也偶尔讨论哲学问题,之后就去维也纳大学对面的金兹特勒咖啡馆喝咖啡。每次讨论时,米塞斯总会拿出一大盒巧克力供大家分享。

年8月4日,哈耶克与海伦·贝尔塔·玛利亚·冯·弗里奇成婚。此时,米塞斯再次提供了帮助,他想方设法创立了奥地利商业周期研究所,并让哈耶克担任所长——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经济政策研究,更现实的考虑则是这位长者想帮助哈耶克提高经济收入。在研究所工作期间,哈耶克发表了很多关于商业周期研究的论文,其中《储蓄“悖论”》一文引起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莱昂内尔·罗宾斯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003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