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很多研讨活动都没时间分享(#^.^#)
前两天参加一项关于幼儿德育方面课题研讨活动,深刻感受到幼儿园对德育比较陌生,如把德育仅仅分为学校德育、社区德育、家庭德育。存在很多困惑,如幼儿德育找不到直接的理论支持;幼儿德育在学前教育不太提;德育内容那么多如何有主线地开展研究;有专家提倡淡化幼儿德育,不要太强调。
柠檬君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之所以对幼儿德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德育是什么”,因为我们把工作和教育混淆,导致远离了或者模糊了德育原有的本义。
柠檬君在读博士期间,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献性质的论文——“德育”是什么,分享给大家学习、批驳。
“德育”是什么
提到“德育”,第一感觉是内容繁杂,经常受到批评。在中小学教育中,一般把不能归入到学科教育中的教育内容,均划归到德育的范畴,除了习惯上说的“道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等内容。在教育局一般设立德育处,在教育学院层面设立德育室。就我的了解,教育学院德育室的工作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法制教育、少先队工作、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等。由此引发了我想理一理“德育”,搞清楚德育到底是什么,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的教育。这可能是我深入了解并有所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工作。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我就德育内容做了一个类似于文献综述性质的小总结。
1.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陈桂生先生认为,德育原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而在人民共和国历史形成的“德育”中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诸成分,如今甚至把所谓“心理品质教育”涵盖其中,从而成为一个泛化的概念。
2.道德的教育是“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教育上合乎需要的一切目的和价值,它们自身就是合乎道德的。”“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
类似地,陈桂生先生在讲述“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综合”中谈到“德育”,做了比较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中国古代有没有“德育”(道德教育)这个词,还是一个问题。不过,以近代眼光看来,古代“皆所以明人伦也”的整个教育,都属于“道德教育”;然而,古代“道德”的外延与近代有别。
中国古代,“德”是同“道”对举的概念。……把这种“道”在修身过程中划为个人品行,算是得道,即“道德”。以此育人,固然也算是“德育”,它更是“政治教育”以及世俗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近代西方……“道德”遂成为有别于政治与宗教的名副其实的人伦关系的领域,与此相应的“德育”,也就有别于“政治教育”(公民教育)与“宗教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领域。
3.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顾明远先生将学校德育界定为:“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年3月16日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称: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
黄济、王策三两位先生在追溯“德”的本意后,提出: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从内容上说,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从形式上说,德育包括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和学校德育。
年12月1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
5.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有学者认为,学校德育除了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等。
6.德育几乎等于非学科教育
陈桂生先生按照现代学校的一般情况,认为学校德育实践系统大致包括:1.有价值的课程(或教育性教学);2.思想道德类课程(属于“直接道德教学”);3.学生行为管理(含学生自主管理);4.学生行为指导;5.“教育”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
年10月17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教基〔〕25号):小学一、二年级加强了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对七年级的教学内容结构作了调整,把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八年级强调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法制教育。九年级加强国情、国策教育。
从以上对德育的追溯,可以发现德育从最初的道德教育逐渐泛化,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包含的各项内容间的关系复杂。德育过于泛化,可能也说明德育自身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的不成熟。
为此,我认为当前德育要回归到道德教育,回归道德教育的范畴,否则过于泛化,把各类联系不紧密的教育内容组合而成德育,会导致理论研究难以开展,导致一种研究的发散性和难以聚焦,也会导致实践过程的复杂化,针对性很差。
就德育的泛化问题受到很多学者的批判,并进行了原因分析。陈桂生先生把德育泛化的原因归结为“道”概念的笼统和模糊。他认为中国德育包含的“政治教育”“品德教育”“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虽然在现实中都不可或缺,但问题在于把性质不同的教育统称为“德育”,由于名不副实,这些教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与主观努力、适宜的教育措施大相径庭,在实践中免不了顾此失彼,而在理论上又难以论证。……“大德育”概念之所以难以动摇,……其深层原因盖在于这种自古以来笼统而模糊的“道”的概念,在近代未经历如西方社会意识形态那样激烈的分化与独立的过程。
杜威认为道德是融合在教育过程的,如果未处理好知识与行为的关系,那么就会使道德以特定的方式开展。“如果知识的方法和题材与道德的发展没有密切的、有机的联系,就不得不求助于特定的修身课和特定的训练方式:知识没有和寻常的行为动机和人生观融为一体,而道德就变成道德说教——成为各自独立的德行的组合。”
注释:
陈桂生著.学校教育原理(增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桂生著.学校教育原理(增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第三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陪娃玩去了,还有很多注释没有标注。
柠檬君科研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