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师父说佛教与人生

发布时间:2021/4/3 20:08:23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鉴真学院大专函授班级学员6次集中授课授课讲义摘要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探讨“佛教与人生”这个话题。一般人提到“佛教”,就会与“鬼”、“神”扯上关系,或者只停留在做好事,不做坏事的认识层面上。其实,“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众生身心的解脱,尤其心的解脱犹为重要。

俗话说,就是精神自由。“佛教”理论和实践的精髓是在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地享受生活,而不是在生活中煎熬。

“人生佛教”的提出与“人间佛教”理念

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的概念和佛教的三大革命(教理、教制和教产革命),并且倡导佛教为活人服务。

在当代,中国佛教协会积极发扬“人间佛教”的理念正是对“人生佛教”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佛教精髓的传承,让佛教更好地为世间众生服务。于是,就带来了眼下中国佛教界一片繁荣的景象。

探讨缘起

我对佛教的体悟还很浅薄,对人生的阅历还很有限。来共同交流“佛教与人生”这个话题,主要是向大家介绍前人的认识和感悟,同时也是自我学习和深入了解的机会。对不了解佛教或对佛教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来说,“佛教”与“人生”是毫不相关的两个话题;而对佛教有了深入了解的人来说,“佛教”与“人生”看起来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儿。

下面,试从“佛教与人生的关系”、“佛教对人生的意义”两个方面来谈“佛教与人生”这一话题。

佛教与人生的关系

要认识佛教与人生的关系怎样,无非是要知道佛教面对的对象和佛教是如何展示其教化。

从“佛教教化的对象”、“佛教教化的法门”和“日常用语”等三个方面来认识佛教。

佛教教化的对象

在佛教中,我们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有“堪忍”之义,即堪能忍受,堪能忍受十种恶法(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不认为这十种恶法是恶的;但对于一个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来说,即使他不了解佛教,你跟说这十种恶法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他也会赞同你的意见。

佛教、佛陀与十法界

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因为释迦牟尼佛是教化我们这个娑婆世间的化身佛,所以我们接触、了解和学习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佛教中将众生分为十类,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人只是其中的一类。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说法,教化的对象主要是人界的众生。

佛教教化的法门

法门即是修行者入道的门径,有方法之义。佛陀教化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为什么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在佛教中叫八万四千尘沙惑,佛陀的教法是对治法,佛陀要观机逗教,如同医生因病予药一般,所以就有了八万四千法门的称谓。八万四千法门是让各类众生去除当下的烦恼,向着解脱的道路迈进的方法。可以说,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华严与阿含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向众生讲述《华严经》。这部经就是佛陀所悟的华严境界,即佛的境界。可是小乘根机众生听不懂,领悟就更不用提了。由于小乘众生不能接受大乘教法,于是,佛陀就从阿含类的经典讲起。

阿含类的经典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和行善止恶等等,是对日常行为的规范。

诸行无常

一方面是使心不散乱,另一方面是令行善止恶,让凡夫众生拥有二乘人的“自觉”,即“诸行无常”的认识,不再停留于凡夫的迷茫。对于已经到达二乘境界的众生,佛陀就对其用方等类的经典(兼有大乘、小乘的经典)教化,这样是使二乘人能够趋小向大,耻小慕大,不但有“自觉”,而且要生起“他觉”的意识,从而发起自利利他的菩萨心,产生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中道

对于有了“自觉”和“他觉”意识的众生,有了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但是这类众生中,还有偏执,不能领悟“中道”,于是佛陀就对这类众生用般若类的经典教化。

对于根机渐渐纯熟的钝根众生,佛陀讲《法华经》、《涅槃经》教化。开设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法的权巧方便的教化,是为了令这类众生明白佛陀讲法是为众生了脱烦恼,获得自在,最终成佛。

观照自我

以释加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教化作为一个参照,静下心来对照自我,会发现佛陀所教化的众生的各种毛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会显现出来。其实,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重视。

有句话叫“小洞不补,大洞尺五”,小毛病是这样酿成大灾祸。所以,了解和运用佛教的法门来对治自我人生的毛病,对于提升自我的生活质量会有着莫大的帮助。

日常用语

如果说,我们一张口就有佛教的成份,可能会有许多人不相信,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仅从这一点,就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在民间产生的影响,对众生的日常生活所起的作用。

举例说明

一位高一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指着教室墙壁上的“自觉安心做作业”的警示语说,这条大家天天见面的警示语,再熟悉不过了,其中也有不熟悉的风景。老师又说,这条短语,由四个词组成,“自觉”、“安心”、“作业”这三个词大家似乎再熟悉不过。能说说它的意义吗?

自觉,安心,作业

“自觉”,是自己认识而有所觉悟。“安心”,心情安定。“作业”,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老师又说,“自觉”,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异于凡夫,凡夫沉迷,认假为真,全不自觉。圣人觉悟诸法实相,从生死梦幻中解脱出来,是为“自觉”。

“安心”公案

“安心”,来自禅宗的一则著名公案:禅宗二祖慧可曾向初祖达摩乞求安心法门,问达摩,诸佛法印听说过吗?达摩说:“诸佛法印,不从人得。”慧可说:“我心不能宁静,乞请大师给我安心。”达摩说:“将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寻遍全身找不到心,便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给你把心安好了。”慧可言下大悟。“作业”,“作”是造作之义;“业”身口意三种行为。“作业”,在佛教中指作善、恶、不善不恶三个方面的业,一般偏指造作恶业。

不可思议,这么平常的词语竟然与佛教有关系。清朝末年的学者梁启超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收录了三万五千多个佛教用语。我们生活中所讲的许许多多日常用语,在其中都能找到,并且注明它们的出处。可见,我们的日常用语与佛教有着莫大的关系。

比如:“世界”出自《楞严经》,“单位”出自《百丈清规》,“导师”出自《譬喻经》。还有像:“平等”、“方便”、“想入非非”、“隔靴搔痒”、“半斤八两”、“回头是岸”、“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等等,汉语中的词语、成语、常用语、俗语都是来自于佛教。在改革开放之初,赵朴老曾说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如果没有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植根和发扬光大,并且对我们的语言产生影响,我们的日常用语是一个什么状况,现在很难想象。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现在的中国话。可见,佛教对我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佛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形影不离的,只是未接触佛教的人或对佛教涉猎不深的人没有觉察到而已。

佛教对人生的意义

生活在世上的人们必须要做的事有两件:一是为人处世,一是调整和改善自我的身、心。可以说这两件事又是一件,因为这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一个是对内。同时,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的。其实,佛教教化人们通过“勤修戒定学,息灭贪嗔痴”去烦恼证菩提,达到究竟的自在和解脱,就是在处理人生中的这两个方面。佛教中所有教法都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学习与践行佛陀的教法

但是,要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和困境,走向自在、解脱,只能靠自己来完成,因为佛教中的教法是要靠自己来实践的,他人无法替代。

学佛就是学习佛陀的教法和实践佛陀的教法。学佛的目的就是不但自己要跳出三界的生死轮回这个圈,也要让众生跳出这个圈,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像阿罗汉、声闻、菩萨已经没有了形体上的生死变化,但是在意念上,还有不同层次的生死变化。成了佛之后,就彻底地了脱了生死。

学佛犹如古代的被压迫者反对残暴的统治一般,不反抗死路一条,反抗还有一线生的希望。学佛又像是从事一项不但生死悠关,而且意义重大的探险事业。

佛陀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名成功的探险家。我们学佛者,就是刚踏上征程的探险者。佛陀教化的法门,就是告诉我们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从佛教中辨证的思维理念、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和奉献感恩的价值观三方面可以看出佛教对人生的意义:

1、辨证的思维理念

中国佛教的祖德先贤在学习、接受和传承印度佛教时并不是僵化地吸收,而是将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的习俗、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人乐予接受,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将中国佛教与南传佛教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佛教的不同之处。但是,又不失印度佛教的本义,这从“人间佛教”的理念就可以看出来,这是因为中国佛教继承和发展了印度佛教的精髓。

正知正见

辨证的思维理念,就是佛教的正知正见。对人生的发展和升华会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如:无常观、因缘说、中道观、二谛论、圆融观,是佛教中的典型思想。

无常观

阿含类的经典主要讲“诸行无常”一切都是在生、住、异、灭的四相迁流变化之中。这是为了对治众生只顾眼前,认为一切都是常恒不变的病症。如果没有“无常观”,这类众生,遇到乐境,就会不思进取,沉迷于享乐之中;遇到苦境,就会悲观失望,认为命该如此。这类众生遇到两种境界的后果都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有了“无常观”,这类众生,遇到乐境,就会有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遇到苦境,就会知道事在人为,精进的努力加上善巧的方法是可以度过难关的。

因缘观

佛教中讲世间的一切不是由某个造物所造的,不是凭空出现的,也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因缘”的聚合决定的,即“因缘观”。“因缘”,说的就是条件。

“因”,是内在条件。“缘”,是外在条件。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这是对世间现象的存在和消失最好的解释。这也是对人生中的得与失的最好的解释。

中道观

《心经》中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修行者对世间一切的现象和理体应具有的认识,就是“中道观”。“中道观”,就是无过无不及,远离一边的执著偏见。

二谛论

“二谛论”,起源于小乘。小乘经论中将世俗的见解称为俗谛或世俗谛,将佛教中的见解称为真谛或胜义谛、第一义谛。“谛”有真理的意思。

大乘对“二谛”是破与立(即否定与肯定)相结合的,破中有立,立中有破。一方面,世俗谛有名无实,真谛有名有实;另一方面,真俗二谛面对的是同一个世间,只是角度不同,是为了对众生的方便说教而设立的。大乘中真谛与俗谛是不相碍的,有真谛才有俗谛,有俗谛才有真谛。

世俗谛是从现象上来说的,胜义谛是讲的佛教中的空性思想,是对世俗谛的超越,从理体上来说的。有了胜义谛的世俗谛,在生活中就不执著,善巧方便地解决问题;有了世俗谛的胜义谛,就知道不是为了学佛而学佛,而是为了生活学佛,就会有菩萨心,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钻牛角尖,运用佛教中的方便教化,很变通地看待世间的人和事。

圆融观

“圆融观”,即佛教中圆融无碍的思维方式。般若类经典讲“色空不二”,中观的“不二法门”,天台宗的“三谛圆融”,禅宗的人即佛、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等。有了佛教中的“圆融观”不仅体现了辨证思维的智慧,而且看似矛盾的现象能够得到化解。

2、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

自利利他是中国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是将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融为一体。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将自我融入到大众中才能使其得到历练和升华。以一颗坦诚的心去做事,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不但不会产生冲突,反而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简单地说,在一个生活环境中,如果一个人总是计较得失,跟周围的人斤斤计较,那么这个人的人生路就会越走越窄;如果一个人处处为别别着想,多多帮助别人,为别人提供方便,那么这个的人生路就会越走越宽。

所以,发扬佛教中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提供方便,为自己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

3、奉献感恩的价值观

在一般人看来,喝一杯水是生活中不值得一提的事情。但是,在学佛者看来,就是这一杯水,需要从地下或者河里抽上来,要经过许多套工序,倾注许多的人力和物力,才能成为杯子里的一杯水。如果没有许多的人力和物力,就没有我们喝这一杯水的方便。

像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付出许多人力和物力的事情太多了,举不胜举。没有别人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生活的安宁和舒适,所以,在生活中要培养奉献感恩的价值观。

学习了佛教,就会有一种奉献感恩的价值观,不会孤立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大局意识,整体意识,长远意识,给生活带诸多的优越感。

结语

从佛教的究竟意义上来说,一切的言说都是文字游戏,犹如画饼充饥一般,但了解佛教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佛教对人生的意义,毕竟在人生之路上走出了积极向上的一步。在生活中运用佛教的理念细细品味人生和实践人生,一方面,未来的人生之路定会越发宽广和长远;同时,美好人生也会对佛教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这样,佛教与人生相互促进,产生积极的互动,共同提高和进步。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121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