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思考与希望
数日前,我与一位比我小7岁的大学生因其以某一社会性问题而撰写的论文争论了三四个小时,如果不是因为电脑屏幕所产生的物理隔离障碍,我估计我们可能会因为这些争论而拳脚相向,但这也引发了我对有关现下大学生三观的一些思考。恰逢有刚刚参加完高考的母校毕业的学弟学妹最近与我沟通一些与以下内容相关的问题,我妹妹也在备考研究生,他们都面临一些事物的抉择,故我想以我之拙见,对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三观
不论是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抑或是我自己,都尚未形成相对正确的三观。普遍意义上的三观,指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个人所受的教育以及在社会的阅历对其三观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内容源自百度百科)。
因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建立的社会主义共和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随着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存有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人在我们当下的社会并不多见,大多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更愿相信事物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下青年的世界观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统一。
2、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内容源自百度百科)。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们的人生观是由社会阶层来决定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不同的理论学派提出了不同的划分理论,但就当下社会来讲,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而我国第二代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肯定了知识分子属于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故而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故而大学生更应坚定无产阶级信仰,在充分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后,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注: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内容源自百度百科)。
(1)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价值观其实是一种判断标准。人生价值观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讲,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以及对于所学专业的喜恶、对于所遇到的人和所经历的事物的看法、毕业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等等,都是价值观的体现。而建立相对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在学生时期沉淀一些知识,如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巩固这些知识来反哺自己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特有的格局以及认知体系。而在巩固自己价值观的过程中,又容易受到“大学”这个小社会的影响,容易受到借尸还魂的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进而掣肘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比如某些大学同班同学因为奖学金、助学金等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会使一些对他们而言的必要手段;又比如在工作中,一些“奋斗逼”同事为了迎合自己与资本家的利益,所使的职场PUA、变相等手段层出不穷,三观病态扭曲。
而作为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尽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2)对于职业价值观的思考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价值观测评会有助于职业决策和提高工作满意度。
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选择的倾向。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又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比如,现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短视频流量的兴起,带货直播的火热;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相关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更多职场人选择投资资本市场,就业方式的多样性等导致的“斜杠青年”的出现等等现状,都是个人职业价值观变化的体现。
职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工作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明确职业特性,确定职业的意义,弄清自身工作的职能职责,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之前的老领导曾问我,我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要成为什么样的职场人,薪资水平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而实现这些目的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根据SMART法则、PSP、5WHY等诸多工具的帮助,我怎样做才能让这些想法落地实施?
因为我是管理学大类专业出生,但对自己的专业又很抗拒,所以当时为了搪塞领导,说了一堆不着边际的话,直到今年,我对于自己职业价值观的判断,才有了一些最基本的认知。
认知体系的搭建、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前面讨论价值观的时候,有涉猎认知体系的搭建,那么现下大学生应该如何搭建认知体系,认知体系如何影响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依我之拙见,他们的关系是呈正相关的。通常情况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没有成体系的知识驱动其学习、工作和生活;而随着对知识的学习积累形成有效的认知体系的人,一定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这样的人不管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指导其行为准则,从而有效控制相关行为的张力,且随着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其方法论体系也在不断地进化,进化后的理论体系又不断地指导其行为准则,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大学生作为社会将来的新鲜血液,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在大学阶段形成一个相对闭环的知识体系,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辩证性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自己将来的工作,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自身的历史价值,完成当代人的历史使命。
人类文明的发展
根据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一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根据人类生产方式的不同,应将人类文明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采集狩猎文明、农业畜牧文明、以工业革命为先导的科技文明。依该作者的观点,采集狩猎文明在7万年以前非洲智人走出非洲进而足迹遍布全球的飞跃到达该文明时代的巅峰,而在约公元前年前,在“幸运纬度带”(亚欧大陆的北纬20°到北纬35°,美洲大陆的北纬北纬15°到南纬20°),以亚欧大陆西南亚、中东地区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农业文明诞生。因自然资源资源有限,农业文明时代存在其社会发展的天花板,也遵循“上升、冲顶、衰落”的文明发展规律,从约公元前年至公元纪年的东方秦汉帝国、罗马帝国,到唐宋时期农业文明的顶峰发展,由于自身政权的失败,外加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以及瘟疫的横行,导致农业文明的两次冲顶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期间,有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并在农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造成灾难,这些因素分别是:饥荒、战争、瘟疫、气候变化、政权失败。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的产出,短期的气候变化容易引发饥荒以及人口的流动,人口的短期流动容易引起战争的爆发,而北方游牧民族也会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资源短缺对东西方文明发动战争和侵略,更是带来瘟疫(黑死病等),而这些因素会导致政权的稳定性受到损害,甚至导致政权的失败,但随着年,中(清)俄《尼布楚条约》的签署,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东起中国东北、蒙古,西至匈牙利的横贯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大草原高速公路,被封锁。在农业文明时代产生过两次轴心思想革命,第一次轴心思想革命诞生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古印度释迦摩尼创立佛教、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东先知记录《旧约圣经》,而在古希腊出现以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伟大的思想家,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了伊斯兰教;第二次轴心思想革命为高端政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产生了科举制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制度创新。在农业文明时代的两次轴心思想革命,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重大遗产:思想的多样性,而这些影响为第三次轴心思想革命奠定了基础。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并对印第安人发动细菌战导致75%的美洲原住民丧生,随后形成的环大西洋经贸圈(三角贸易),为欧洲突破农业经济的瓶颈创造了条件。对于美洲殖民者的态度,欧洲分为两大阵营: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欧洲侵略者注重对美洲资源的掠夺,却不注重经商;而以荷兰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重商,并形成了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科技发展的局限性与自由市场经济的膨胀产生矛盾,又促使欧洲爆发科技革命,这为后续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全球多年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科技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根本条件。年,亚当·斯密在英国出版《国富论》,美国发表独立宣言,瓦特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机,标志着现代化的诞生。
二战后产生的世界新格局将全球划分为三极世界,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集团,苏联为代表的红色集团以及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国家,而在美苏因意识形态冲突产生的军事冲突,通常以在第三世界国家发动代理人战争而体现。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冷战的结束,世界的划分由三极变为多极,据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的论述,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形成了至少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也许还有印度,而新型的文明冲突形式取代了冷战时期超级大国的竞争。
前面我粗略地提了一下关于李录先生对于人类文明史的观点,但对中国青年来讲,了解这些东西,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什么意义?很多人在30岁以前,对自己的认知是迷茫和不确定的,而未来的不确定性又使我们感到恐惧,而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了解历史,了解人类传承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现在复杂世界格局与社会阶层形成的认知,立足于历史,才能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在当下的历史时期,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辨别是非,开拓思维,并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
中美冲突的本质是意识形态冲突,而当今世界格局因单边主义的盛行,全球化的衰退,疫情的肆虐,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资源的争夺在各文明之间产生矛盾,而新的科技革命即将到来,世界格局面临全面的洗牌,此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个体又像是在大海中风雨飘摇的孤帆,因选择的不同,或一帆风顺扶摇直上,或沉舟侧畔万劫不复。对外,有盎格鲁·赛克逊人为代表的西方阵营对我们虎视眈眈,更有印度、日本、土耳其等做了几百年大国梦的小国大梦未醒;对内,新生代青年受西方意识形态切香肠式的文化入侵荼毒甚深,部分LGBT、女权主义者等少数群体报团取暖,高举颜色革命的旗帜,甘心为他人做嫁衣而毫不知情,房地产的高度金融化与资本主义的无序扩张,资源分配的矛盾在互联的推动下导致民族主义情绪中井喷式爆发(如最近的吴签事件、鸿星尔克事件)、人口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庆幸的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的反应也足够快,对房地产、K12、资本市场与垄断企业的重拳出击,对民生问题的格外重视,这才是中国青年对民族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根本原因。
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总结出群体性格同一律的基本特征,即群体总是受无意识因素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脊髓活动的统治;低智商化,情感的质变;个体群集后,情感会极化发展,变得更好或更糟;群体既容易勇敢无畏,也容易犯罪。在文末也点明民族生命的循环过程——为了追求理想,从野蛮走向文明;当理想失去价值,从文明走向衰落和灭亡。勒庞在论述自己的大众心理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论据稍显不足,但也不影响其观点对于当下社会来讲,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群体的特征确如勒庞所阐述的观点一样,具有冲动性、狂暴性,而情感的单向极化在很多特定历史时期也显著体现,而领袖对群体意志的引导起决定性作用。个人如何处理与群体的关系,关键在于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个体在群体行为过程中,对群体的一般特性达成最有效的牵制。在群体一般特性同化个体的过程中,个体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理性,在群体行为中保持清醒的三观,明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学生时期中,个体通常因为外界诱因(如对考证的趋之若鹜,对奖学金、助学金的明争暗夺等),长期保持自己作为群体一份子的一般特性。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人生目标,能够将个人与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的“质壁分离”,提升自己的价值观与格局,才能在以后学习工作时从众多大学生中脱颖而出。
在职场中,相比于学生时期,个体的群体化特征则更加明显。老职场人在资本家“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中早已迷失自我,完成了与职场群体的深度同化。部分“小镇做题家”在进入职场后,在辛苦拼搏几年后,经过层层内卷,勉强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当其掌握一定话语权的时候,又挥舞资本主义的大棒,对基层员工极力剥削和压榨,在无偿加班、等手段没有任何意义、无法对企业产生任何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依旧对底层人员进行职场PUA,试图通过对基层员工的控制来满足自己曾被资本主义压迫下产生的病态控制欲与变态满足感,来提高自己在存在系数,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从在学生时期就没有形成成熟的三观,而在步入职场后,因其遭受职场阶级压迫导致个体心理的变态发展,致使三观扭曲。他们无时不刻不在迎接资本主义的洗礼,对社会达尔文主义顶礼膜拜、俯首称臣,通过对资本家或走资派的谄媚,渴求自己能够参加压迫与剥削底层群众的这场饕餮盛宴。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求,也有实现阶级跃迁的强烈渴望。如何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才能够在自我价值实现后保持初心,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希望
随着社会主义的深刻发展,资本主义的衰败是必然的。在我看来阶级固化并非是永恒的议题,我们已经从教育着手深化改革,我对我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对于想通过提升学历来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祝其学业有成;希望所有人都能在职场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希望我们都能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身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