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本科生论文第五十八回不作死,就不会死

发布时间:2022/4/14 5:00:26   点击数:
白癜风的症状和治疗 http://www.xuexily.com/
摘要: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部优秀的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吴承恩以极富浪漫主义的笔触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将读者带进奇幻的艺术殿堂,而小说中最引起热议的情节莫过于真假美猴王一章。而本文将基于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从人物角度、性格品质、文章内容等方面为切入点,浅析小说中所谓的六耳猕猴的象征意义,及包含的思想艺术特色。文章从拉康文本分析理论出发,从镜像阶段人格发展的三界理论即想象界、符号界、实在界,对应天生石猴花果山的快乐原则、大闹天宫借助“他者”认识自我的弼马温和齐天大圣、取经路上从生命意志向自由意志相互融合消解升华的孙行者等象征性情节,为完成梁归智教授提出的《西游记》主题“自由隐喻说”做了进一步阐释与探索。

关键词: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哈德斯六耳猕猴真假美猴王自由意志

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应该是这篇小说中最高深莫测、扑朔迷离的情节了,而六耳猕猴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它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作者描写师徒四人历经这一难蕴含着什么良苦用心?其中又隐藏着什么生命的真谛?有的人声称六耳猕猴乃是如来炮制之物,为了让六耳猕猴替代狂傲自大的孙悟空,如来与菩提祖师有佛道之竞争关系,被一棒子打死的才是真的孙行者(此处呵呵,脑洞太大),有的人则认为六耳猕猴乃是孙悟空的心灵幻化而成,魔心使然,或有的人认为六耳猕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妖怪。对此网民、学界议论纷纷,不一而足。针对六耳猕猴的身份,据梁归智教授考证它并非什么法力高强的妖怪,而是孙悟空的心魔,是从悟空身上分裂出的不受控制的另一人格,或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悟空的另一面。也就是人格心理中被称为“哈德斯”(死本能)的东西,它是生而为人自由意志的一部分,诸如控制欲、支配欲、剥削欲、竞争欲、攻击性都在其中。话说,师徒四人这一路降妖除魔也是取经团队消除自己心魔的路程,是狂傲不羁、桀骜不驯的行者由心入魔,由魔入佛的心路历程。

1

实在界(Realorder):回不去想象界(imaginaryorder)的孙行者孙悟空总是在取经路上一遍遍向妖怪诉说、吹嘘自己的闹天宫黑历史,是对想象界快乐的怀念和回不去的从前,这是对无意识的回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被撵回花果山,象征着成人后有从实在界回到想象界的一种思想倾向,但是那终究是破灭的。六耳猕猴一回,孙悟空也没有再回到花果山,而是去找菩萨诉苦,他徘徊挣扎没找到理由回花果山,正是回不去想象界的能指所驱。结合文本,从孙悟空的形象思考,心魔生于难以磨合的师徒嫌隙,是悟空的嫉恶如仇、蔑视众生与唐僧软弱怯懦的激烈冲突。在第五十六回中,唐僧被山贼所持,为免于皮肉之苦竟应许将白龙马送人。一向敬畏保护的师父,将跟随自己的守卫视如草芥,弃之不顾。同时,拦路抢劫、无恶不赦的山贼在悟空眼中罪该万死,死不足惜,本该惩恶扬善,可在悟空杀死山贼后,唐僧执意赶走悟空,命八戒将草寇尸首掩埋,并为其祷告,“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1]正是这段经历,滋生了师徒之间的嫌隙,也彻底点燃了悟空一路上的隐忍艰辛的委屈不解,“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2]由此无法无天的魔心在委屈中爆发出来,与坚守使命,修成正果的佛心激烈争斗,呈现出了悟空两个人格的厮杀,由此演化出了心魔六耳猕猴。

2

他者(other):镜像期(mirrorstage)艰难地认识自己“不要向欲望让步!”可作为《西游记》主题“心猿意马”到“猿熟马驯”的内在动力。人们在“他者”中认识自己,有时会被“他者”的符号化所摧毁与反抗,比如悟空从“他者”中获得“弼马温”的真实身份而没有资格参见蟠桃会而大闹天宫。“他者”的鉴定和符号化让人上天入地,一会儿天堂、一会儿地狱,使人格分裂,摇摆,也正是悟空一会儿在天是齐天大圣,一会儿回到花果山做美猴王的反复,名号不同而已。六耳猕猴,能知上五百年,下五百年,善聆听,万物皆明,既然能预知自己会被如来降伏,被悟空活活打死,为何还要假扮悟空而自取灭亡呢?两人从花果山打到潮音洞,从南天门打到阴曹地府,从唐僧面前打到观音莲下,但是三界众神没有人能够分辨出他们孰真孰假,李天王的照妖镜和独一无二的紧箍咒竟也无法辨别真伪。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悟空内心斗争的激烈,同时这世间万物都有两面,甚至多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能够对孙悟空这么了解的,也唯有孙悟空自己。所以二者本为一体,怎分真假?美猴王、混世魔王到齐天大圣这是角色的分离,是符合成长规律,从想象界进入符号界,需要“再次认证”,需要有一个“他者”的认同,所以悟空管天庭要齐天大圣名号,当然社会要对这种“不择手段”的力量做镇压。

3

实在界(realorder):正邪同源与生命、自由意志在文本中,作者也将答案暗含其中,隐晦地告诉了我们六耳猕猴只是悟空的心魔而已。“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何为“二心”,一为皈依佛门,西天取经的佛心,一为桀骜不驯,蔑视众生的魔心,生动刻画了孙悟空在成佛路上的自我搏斗。取经险路十万八千里,而孙悟空一个筋斗云正是十万八千里,所谓一个筋斗就成魔,一路艰辛便成佛,悟空选择与心魔相辩驳,遵循规则,坚持正道。请如来辨别真假时,如来说:“汝等皆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3]说明此时门外的孙悟空正遭受二心竞斗的困扰,也巧妙地印证了这一观点。佛家认为芸芸众生心中无非二性,一是魔性,一是佛性,是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只有彻底消除了内心的魔性,才能真正成佛。而悟空在如来面前,一棍子打死了六耳猕猴,表明了皈依佛门的决心,就此杀死了狂傲不羁、目中无人的自己。由此可见,心魔难除,只有悟空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他人爱莫能助。佛魔自古相互对立,又处在一个矛盾体中“互利共生”,不断地彼此向其对立面“相互转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在真假美猴王这一回中,是悟空走到了面临至关重要的选择的岔路口,同时作者在孙行者的身上寄予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智慧。竺洪波在《自由:西游记主题新说》中说“人类通过对客观规律之能动的支配和对客观世界之积极的改造,而达到的一种冲破外部世界束缚和局限的理想境界。”[4]正如悟空毫不犹豫地一棍子打死自己的心魔,可以看出他选择了坚定本心,从此脱胎换骨,而成就了一个崭新的孙行者。而历经这一劫难之后,悟空也扫去心上几分浮躁,增添了几分成熟与稳重,为其成功求取真经,练就佛身奠定了基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作者亦想用真假美猴王的奇幻剧情,告诫我们要想不在浑浊的世间上下沉浮就时时擦拭自己的内心,不要让灰尘玷污了它原来明亮的本色。悟空的二心争斗亦是自由与规则的辩驳与平衡,是当年大闹天宫的孙行者向斗战胜佛的转变。或许我们会为齐天大圣失去当年的无拘无束的骄傲心性而遗憾,但这种转变“在一定意义上说,乃是文明发展的前提,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属性所决定的”[5],得道成佛是取经的终极目标,而若不修正其心,又怎能成佛。“幽默是自由的归宿,孙悟空是自由的隐喻。”[6]所以除去心魔的孙行者并非失去了不屈的傲骨,而是实现了自我与社会的融合,完成了规则与自由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六回.页.人民文学出版社.黄肃秋注释.-01-12.[2]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七回.页.人民文学出版社.黄肃秋注释.-01-12.[3]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八回.页.人民文学出版社.黄肃秋注释.-01-12.[4]竺洪波.《自由:西游记主题新说》.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年第10期.[5]冯文楼.取经:一个多重互补的意义结构..01.[6]梁归智.自由的隐喻:《西游记》的一种解读.运城高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

作者王艺霓

王艺霓,女,年8月出生,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级本科生大一期间参加第十八届沧浪短剧小品大赛所参演短剧获一等奖,参加阳光支教“云上冬令营”活动得到优秀志愿者称号,参加学院英语促进杯竞赛获三等奖,在大一学年获得“公益奉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时本人热爱新闻媒体工作,任职校级新闻中心广播台台员和电视台记者,多次参加学校采访和迎新活动。

指导教师推荐意见: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人有二心,灾祸跟紧。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遇到难辨,不用急眼,公道自在人心,就怕自己就是那个被打杀的“假情假意假物件”。此回所说真假美猴王,也就是真心与假心、真善与伪善的“实战大比拼”,骗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处于恋爱、商海、政界的朋友们须仔细了,这一回佛祖亲自为您讲说“人心识别技术”,观音亦不得此法,你若习得,便是晴天。话说为何天庭、阴司、观音一众俱分辨不出猴王真假?如来一语道出玄机——“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第五十八回),看来是智斗、是暗斗,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照妖镜等一般测谎仪都是测表不测里,故不好用。紧箍咒也只是控制心、束缚心的仪器,心服口难服,并不具有测心、测谎功能,所以观音、唐僧念咒均不奏效。而地藏王菩萨的谛听,却不靠镜面反射、也不靠声纳干预,全凭一双“耳朵”。古典文学专家梁归智先生点评道“外形难辨,心音却可聆也”,这双“耳朵”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气场”“能量场”的感知力,也就是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的“识人三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于什么。安,当然是心安,是与心有关,所以佛祖可以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地用理性分辨出真假善恶,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是佛的智慧也是我们人人都可掌握的方法,三位一体,精准定位,藏得再深、再隐秘的心机,也无处可躲、昭然若揭。是人就有弱点,有弱点就会暴露自己的动机,所以最后打死六耳猕猴的是孙悟空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神仙,因为自己的善念、恶念、缺点、脾性,还得自己改正和克服,这也是儒家“反求诸己”思想的生动体现,儒释道三教妙法又合一体,原来智慧与理性都在自己的内心和批判性思维里了,别再寻错了路。

——指导老师:徐凯

指导老师徐凯

指导老师:徐凯,文学硕士,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中级馆员。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明清小说,阅读推广。著有《阅读推广+:理论与实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年3月版。)

编辑整理

西游记学刊

文章来源

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中心

征稿邮箱

xkzg

xiyoujiwenhua.org.cn

征稿邮箱

xiyoujixuekan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45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