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说慈禧慈禧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生为何能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是由男人主导的社会,偶尔会出现几个女人,像流星一样穿过历史的夜空,短暂而耀眼。
晚清的慈禧太后便是这么一位女子。
作为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慈禧曾经三次垂帘听政,把控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在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到底经历了怎样不同寻常的一生?
1
清朝从顺治帝便开始了后宫选秀制度,每三年一次选秀,按照规矩,选秀女子必须出身于满蒙汉八旗。
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叶赫那拉氏的一个官宦人家,从她的父亲慧征的履历来看,任职过北京、山西、安徽。
没有任何文献能告诉后人慈禧究竟出生在哪里,毕竟任谁也想不到,几十年后的她会成为权倾朝野的圣母皇太后。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早年间的慈禧是通过选秀入宫的,而且据传她容颜姣好,美貌无双。
我们现在看到的照片记录的都是慈禧的晚年,但是慈禧的贴身宫女在回忆录里提到过,年轻时的慈禧明媚动人,风华绝代。
由此可知,美貌的确是慈禧进入后宫的第一张通行证。
2
咸丰二年时,17岁的慈禧以贵人的身份入宫。众所周知,咸丰帝是出了名的好色风流,后宫粉黛无数,圆明园也养着无数他临幸过的宫女。在三千粉黛中,慈禧没有十分强大的家世,想要登上后宫权利的塔尖,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去争宠,而事实上,慈禧进宫后也确实是得宠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生活在喜怒无常的咸丰皇帝的身边,慈禧既享受着集帝王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特权,也承受着与虎谋皮,在刀尖上跳舞的巨大压力。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慈禧却始终如鱼得水、春风得意。由此可见,她并不是空有美貌,更多的是聪明隐忍、心计无双。咸丰四年,封嫔后的慈禧,意识到咸丰帝还没有皇子,这时候谁生下第一个儿子,很可能可以继承大统。在一次侍寝后,慈禧以腹胃不适的理由,请求咸丰帝派遣太医调养身体,但实际上是调养宫寒痛经之症。前前后后调养一年多,慈禧终于如愿以偿,怀上龙嗣,于咸丰六年三月诞下皇长子载淳。也因此,慈禧很快被晋升为贵妃,当时咸丰帝并没有设皇贵妃,至此,慈禧在后宫已是一人之下高位。3咸丰帝昏聩无能,且喜欢偷懒,后宫之中唯有慈禧精通满汉两种语言。于是咸丰帝处理国事时经常让慈禧读奏折,甚至代笔批阅。长此以往,慈禧慢慢懂得了军国大事的处理方式和技巧,这为她以后掌握大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值英法联军占领了天津,咸丰帝正身处后宫,得到消息时整个人呆住,随后大哭不已,所有的后宫嫔妃包括皇后都哭作一团。此时,慈禧却相当镇定,她快步走上前,告诉皇帝:“此时再哭已是无用,找出对策乃当下重中之重,何不召恭亲王入宫共议此事?”我们姑且先不谈以后的事情,仅仅就此关键时刻的反应而论,慈禧比咸丰帝更具有临危不乱的素质和大将之风。4咸丰帝是政治上的鸵鸟,昏聩无能,同时酗酒贪杯、风流成性,不足三十岁便面容枯槁、虚弱不堪。慈禧很清楚咸丰帝的寿命绝对不长,这让她对权力的欲望进一步膨胀。她想一步步走上政治权利的中心,于是开始暗争皇权。但是总有很多的障碍阻挠她迈向皇权的脚步。咸丰帝的身体每况愈下时,只有一个皇长子,且极为年幼。为防牝鸡司晨,当时的大臣肃顺,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像杀了钩弋夫人那样赐死慈禧。这令咸丰犹豫许久。慈禧知道后,佯装不知,以退为进,每每在皇帝的病床前,抱着儿子泪眼朦胧。咸丰看后极为不忍,最终还是没有下令赐死慈禧。咸丰去世前,口述圣旨,六岁的皇长子载淳继位为帝。为防止权臣把持朝政,他命八个大臣辅政,相互牵制;又给予慈禧母子两枚印章,作为决策生效的通行证,约束八大臣。至此,慈禧当上了名正言顺的皇太后,开始走向把持朝政之路。5坐上太后之位的慈禧很清楚自己并不能高枕无忧,有八大臣的存在,她就不可能名正言顺的掌权。
为了冲开八大臣集团的束缚,慈禧和恭亲王叔嫂联手,暗中联络朝中八大臣的对头,经过细细谋划,发动了持续三天的政变,史称辛酉政变。
政变后,八大臣或被诛杀,或被免职。
至此,再也没有势力能阻挡慈禧迈上朝堂的脚步,27岁的慈禧成为整个大清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历任三朝皇帝,统治中国长达48年。
这时候的大清朝已经腐朽不堪、摇摇欲坠。
面对内忧外患,慈禧尽管精明能干,制定了整治官吏、洋务运动等一系列政策,但在历史的大趋势面前已是无能为力。
年,慈禧因病逝世,身后留下无数争议。
6慈禧作为一个女子,在乌烟瘴气、危机四伏的后宫,工于心计,到达权力的巅峰;
作为一个妻子、母亲,她权倾朝野,早年丧夫、中年丧子,令人惋惜;
作为太后,她机关算尽,在朝野中纵横捭阖,把权柄尽握于股掌之中;
作为晚清时期金字塔尖的统治者,面对列强的欺凌、国力的衰微、局面的残破,百般挣扎却难以挽救。
中华书局出版了《说慈禧》一书,由此书作者根据央视“百家论坛”讲稿加工而成。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慈禧不同寻常的人生历程,从人性的角度深刻剖析了慈禧的复杂人性。读这本书可以详细了解慈禧的一生和当时的政治情况。
#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