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木心被指抄袭,有多少人在等着陈丹青出来回
木心在国内文坛,真是一个异数。十几年前,因为画家陈丹青的奋力推介,长期旅居美国的木心在近八十岁高龄,以天外飞仙的姿态横空出世,为国内读书人所知,然后是文学圈的奔走相告,文人之间的接力抬轿,出版商的组织运作,著作的大量出版,甚至被乌镇旅游项目操盘手当做一张文化名片来打,通过他大大提升了乌镇的旅游热度,最后到他84岁去世时,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以“文学大师”的名号盖棺定论的。
短短几年,我们眼睁睁看着一个“神”被造了出来,其速度几乎可以用“目不暇接”来形容。
▲乌镇木心美术馆
如今又是十年过去,这神像忽然有了裂痕,眼看就要崩解、垮塌了,而且毁神的速度比造神更快,几乎就在一夜之间,看得人那叫一个瞠目结舌。
我最早是2月9号看到有人在讨论,木心被指控抄袭了,然后了解到,原来是南京大学有位叫卢虹贝的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木心文学创作中的“文本再生”现象研究》,文中详细考证梳理了木心公开出版的著作中存在的大量非原创性内容。但奇怪的是,这篇论文发表时几乎没有任何反响,时隔多年之后却忽然被人翻出来,成为一个持续发酵引发讨论的话题。
完整的论文在知网上应该可以搜到,不方便登录知网或者嫌原文太长的,可以看“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网站上发布的一个缩略版,或者在某乎“如何评价木心?”问题下找到答主“一本书”的这篇整理,看几眼就能一目了然。
如果想更快了解核心内容,那我试着给大家概括一下吧。
首先“文本再生”这个概念就很有意思。我在网上搜了下这个词,几乎全是跟木心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根本就不存在这个说法,完全就是作者为了写论文生造的一个概念。之所以造这么个词,也许就像很多人猜测的,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木心的地位还摆在那里,他的拥护者还是挺多的,直接在标题里说“抄袭”可能会太惹眼。
不过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出于学术规范的需要,学者写论文首先追求的是表达严密,卢虹贝在论文一开始就界定了她所谓的“文本再生”,“是指作者以他人的文字作品(原文本)作为原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程度较小的改写,形成自己的作品(再生文本)。原文本与再生文本有着显而易见、不容回避的直接联系。”然后她还在内容摘要里直接指出,木心的一些再生文本属于抄袭。正文里也专门用了一节篇幅讨论“文本再生”与抄袭的关系。
也就是说,卢虹贝并没有回避木心有抄袭行为,只不过她认为,在抄袭的认定上要谨慎,判断是否抄袭的界限有时候是比较模糊的,毕竟也还存在比如演绎、用典、戏仿、拼贴等等文学手法,不能一概而论。而她觉得“文本再生”这个概念,可以把所有这些情况都包括在内。
要我说,还可以用一个更直白的说法,就是“非原创”。木心著作里面有大量的内容,都是非原创的,是在别人创作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这已经成为木心一个惯用的手段。比如他有本书叫《诗经演》,明确表示就是对《诗经》的再度演绎,把中国经典和西方体裁结合起来,每首都改写成十四行。
举个例子,《诗经》里面我们最熟悉的一首,肯定是《秦风·蒹葭》,木心是如何改写的呢?我把原文和木心改写版列在下面,大家对比看看。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木心改写版:《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止水之湄水之涘白露未已蒹葭采采
在木心看来,这改写凝结了他的智慧,就可以当做他的作品,也的确有读者为之击节赞赏。但在另一些读者看来,这就是把差不多的文字和意象有选择地重新排列组合而已嘛,这如果还不叫抄袭那什么才叫抄袭?这样的作品就不够资格署自己的名字出版卖钱呀。
《诗经演》至少明确承认了有改写行为,而且即便没承认,因为《诗经》太经典了,大部分读者都能一眼看出来。但木心著作中更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大量的改写加工是取材自不太有名的作品,而且也没有向读者注明,这就比较有误导性了。
比如他还有本诗集叫《伪所罗门书》,据卢虹贝考证,全书共79首诗,光她找到原文本的就有76首,这几乎就可以确证,整本书都是根据别人的创作加工改造而成。我看了看卢虹贝举的几个例子,差不多就是把别人的散文拼接然后分行,改写成了诗体,比如下面这个对比,左边是一位波兰作家的原文,右边是木心改写后的成果:
但是让读者发现真实的创作过程并不容易,因为那些原作都不知名,而且书上也没有明确标示出每首诗改写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只不过诗集前言中有这么不起眼的一句话:“如果将他人的‘文’句,醍醐事之,凝结为‘诗’句,从魔毯上挥洒下来,岂非更其乐得什么似的。”加上诗集的名字叫《伪所罗门书》,根据这个“伪”字,特别有心的读者或许能猜出这些诗是怎么写的,但这个概率一定很低,多数读者都会想当然认为是木心的原创。
还有很多改写的作品,连一点暗示都没有,完全就是以原创的姿态出版的。卢虹贝在论文里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这里只引用一个,就是木心比较有名的一篇文章叫《上海赋》。这篇散文长达数万字,被很多人称赞写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髓,木心自己也颇为得意,但这篇文章中的一节《吃出名堂来》,被指出和台湾美食作家唐鲁孙《吃在上海》一文在某些段落高度重合:
唐鲁孙比木心年长二十岁,是很资深的美食作家,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这样的重合没被人早点指出来。还有一个让我吃惊的发现是,唐鲁孙和木心在大陆的作品集,都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他们编辑难道没发现任何问题吗?
根据卢虹贝的整理和统计,木心的“文本再生”以诗歌为主,也有一些小说、散文。借用的原文,主要来自西方作家,也有少量来自中国古代和现代作家。“文本再生”的方式,有的是把一篇改成另一篇,有的是把多篇整合成一篇,其中多数“文本再生”都没有注明来源,让读者误以为是纯原创。
下面这组图是卢虹贝的一部分统计结果:
还有几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点,比如木心借用得比较多的一个中国作家是周作人,但他又说过一些周作人的坏话,《文学回忆录》中就有一句:“周作人算是爱读闲书的,可惜忙于小玩意小摆设,捡了芝麻,忘了西瓜。”他还在采访里说过“周作人没有创作性,只是闲谈。”既然看不上人家,干嘛还要去借用人家的东西呢?或许是觉得自己比周作人写得更好,化腐朽为神奇了吧。
据说木心的英文并不好,这一点也很让我吃惊,原以为他长居国外,人又博学多识,应该看的都是外文原版书吧,现在才知道,他看的都是中文译本。(豆瓣上有个网友对此刻薄道,这像极了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根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