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不古生命在众人的面前被毁灭着,最终只剩下光秃秃的梅枝带着三两朵残存的花苞,气息奄奄地斜倚在铁盘旁边。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过程,在场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而一旁的秀吉忍不住发出了一声由衷的赞叹。千利休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人,在他眼里,世间的一花一草都蕴含着无限的美。花如此,花道如此。茶如此,茶道亦如此。如果说日本“武士道”是一种死的艺术,那利休的“茶道”就是一种生的艺术。千利休曾用一首诗解说茶道:先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在利休看来,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单纯的生活。至于茶道,不过是一种形式,并没有高深的理论,它和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一样,抛却虚饰浮夸、矫揉造作便是真意,全心全意将生活日常融于自然,就是高手。曾经有一个人向利休请教风炉与地炉、夏天与冬天,不同场合不同季节茶会的做法心得。利休回答道:“夏季应努力体现凉爽,冬季则应给人以暖意,炭以烧开水为宜,茶要适量可口,能做到这些,便已经登堂入室了。听了利休的回答,发问的人露出很不屑的表情说:“这些,谁都知道。”利休说:“那么,就请按照我所教你的,用心去做做看吧,如果你都能做到,那么我将非常乐意成为你茶会中的客人,甚至可以拜你为师。”图片
矶盧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茶道也不例外。某种程度上,茶与禅是一样的。与大量的诵经、师父的教诲相比,自己的领悟与体会才是最重要的。就茶道而言,比理论更重要的是动手去做,做着做着手自然就跟着心去动了,只有心动了才能真正地成长。从60岁到70岁,追随秀吉的十年,是千利休的茶道艺术走向巅峰的时期。可一个是充满野心的政治家,一个是从容朴素的茶人,二人在艺术追求上的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彼时的日本,唐风佛教兴盛,饮茶更是上流贵族社会所推崇的风雅之事,流行华美名贵的茶道具。丰臣秀吉出身卑微,好大喜功,骄横奢侈。他建造了黄金茶室,把茶室的墙壁、柱子、天棚、茶具都贴满了金箔。千利休的草庵茶室而利休越来越趋向古朴简约,提倡茶道的精神世界应该摆脱物质因素的束缚,显出“本来无一物”的境界。他修建狭小的草庵茶室,就是天皇也要趴着进去。同时,他还把日常生活的器物拿来作为茶具,用常见的竹器来替代高贵的金属器皿,并且终其一生没有收集任何名器,却发现创造了无数名器。几乎每一件他挑选出来的茶道具,不管是农家的水碗,还是开裂的竹子,都成为后世茶人一生珍爱的至宝。黑乐茶碗,是由千利休定的型当万民心向利休时,一路从寒门跃上权力顶峰的秀吉,再次对千利休表现出了嫉妒与不满。面对丰臣秀吉的威逼,千利休只说了一句话:只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年二月的一天,70岁的千利休在地炉中摆上三块已燃的木炭作为火种。不久,他那一畳半的茶席,便会迎来三位客人,三位与众不同的客人,也是他人生最后的客人。是丰臣秀吉派来见证他切腹的监察官。利休平静地喝下了最后一服茶,粗碗、枯枝、古庵......他切腹自尽时身着素裹,如同他出生时一样,洁白无瑕。图片
LILY如今距利休的逝去已过数百年,他临终时留下了这样的辞世歌:人生七十,力囲(wei)希咄,吾这宝剑,祖佛共杀,提る我得具足の一太刀,今此时ぞ天に抛。日本动画《战国鬼才》中是这样翻译的:生涯虚度七十哉,此梦方醒口喝咄,手持金刚三尺剑,活杀自在诸神佛,具足加身太刀握,掷此空蝉归天国。利休的这几句话包含了禅意,不懂禅很难理解,只知道“祖佛共杀”是《临济录》中的名言,只知道利休将自己比作宝剑,只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保持着勇猛无畏的禅者气概。他举刃自向之时,雷鸣电闪,冰雹突降,仿佛苍天有眼,要为这位有着金刚之勇的老者一壮行色。如果说村田珠光开创了茶道,那千利休便是对茶道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者。由于茶道本身就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多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因此,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而是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利休馒头利休色空间后来,人们把利休喜爱的、体现了他审美观的东西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样的例子就有利休栅栏、利休色、利休豆馅、利休馒头、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头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缎子等等。时至今日,千利休的形象也频频出现在大量学术著作、小说和电影中。可以说,在整部日本的历史上,对其民族文化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利休莫属。电影《寻访千利休》海报一位茶师能够形成如此持久的影响力,实在值得深思。审视千利休的生平,他极高的茶道技艺和人格魅力固然引人赞叹。更重要的,是他真正促使茶道从武士阶层扩展到平民阶层,并确立了日本茶道的“侘び”精神,以及茶道生活化。有人说,“如果不是茶道,如今摆在日本料理旁边的可能就是可乐”。当西方文明物质至上、娱乐至死的观念席卷而来,并把人生的价值与拥有多少财富相连时。这很容易让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方向,陷入别人设计的、或是自己造就的一个个连环陷阱中。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法用“得到”来满足的,像遇物辄取的蝜蝂,最终会死在自己的欲望之中。如同丰臣秀吉不仅在茶道上崇尚豪奢的“黄金茶室”,也未听从千利休劝告,终没有获得良好的归途。图片
LIVIN利物因而千利休的“侘び茶”不执著于外物,恰恰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与自己对话的机会,让人们在自问中破除外界强加的虚欲妄想之后,最终找到自己的生命真谛。这对今天的你我,是何等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7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