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7/22 14:32:19 点击数: 次
美的确是一个神秘的东西。一般情况下,我们似乎对美有一个共性的认知,但这并非是唯一的标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美会在我们的感知中产生分歧,造成分裂。所以,美的命运,也是文学艺术的命运,同样的文艺作品,会在不同的接受者那里,感应到不同的评价,形成自己的不同的拥趸。鲁迅曾经说过,林妹妹很美,但焦大却不会爱上她。鲁迅用来说文艺是有阶级性的,但也显示出美有不同的认知。我当年读到这里,会有一个狐疑,鲁迅怎么知道焦大不会喜欢林妹妹?如果焦大年轻一点,他也会喜欢林妹妹的。因为美,似乎是打破阶级属性的啊。由此看来,美的认识远不是一个定型的东西,还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王朝闻在他的那本著名的《美学概论》中,就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可见,美的真谛,还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而这种美的不可确定性,正反映了文学艺术所施加给读者的迷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可以看出,不同的接受者会造成“美”的核心标准在内心里的不同的投射。勘破美,也就成了一个人类精神文化中的一个永恒且无解的问题。宗白华是中国美学大家,著作等身,系统阅读确有难度。最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人生自有诗意》,重点精选了宗白华的美学文章,文章跨度很大,从最早发表在年杂志上的文章,一直到年所写的序(P),可以说书中荟萃了作者一生对美学的孜孜不倦的思考,这些文章平白浅显,平易近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比较中西美学的各自特点及两者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特点,让我们更好地去感受今天我们时时刻刻必须面对的愈演愈烈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微妙细部。作者穷其一生探讨的美学的秘密,可以廓清我们感知世界时应运而生的迷雾与障碍,让我们在对世界作出评价的时候,更能够知道我们为何会产生这样的镜像式心灵回应的原因。美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创造,必然面对着的是哲学的根本要义问题,这就是物质与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这是美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在《人生自有诗意》一书选取的第一篇文章《美从何处寻?》中,作者回答了这一个问题。美来自生活,来自于客观世界。作者总结道:“专在内心里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P6)但外界的存在,必须借助于心灵的感应,这样,发现“美”的眼睛很重要。作者阐述了这个人的感应美的过程:“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那么怎样在物质世界与人的精神领空构建起联系?作者提出了中国古人采用的方法,就是“移人之情”,具体是把现实生活对人的冲击与震撼,移入到人的情感世界之中,从而产生精神的呼应。这样,经过升化后的精神产品,也就是所谓的美的印象、形象、意象,成为“形成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P6)宗白华祖籍安徽,深受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义法”先于“文法”,正可以看成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精神源头。文章贵在以内在的精神本质取胜,而“文法”的形式,则是从属于它的内在本质的。同样,美学必须依恃的是它产生的现实性源头,而不是仅仅是它在心灵里的纯粹的折射。一言以蔽之,“义法”重内容,“文法”注重外在形式,它反映的实际上是物质与精神哪一个是第一的哲学母题。宗白华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比较了中西方美学的不同立足点。作者认为:“模仿自然”及“形式美(即和谐、比例等),却系占据西洋美学思想发展之中心的两大中心问题。”(P96)其实,宗白华的这种认识,与桐城派的“义法”与“文法”的观念,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理想的艺术创作即系在模仿自然的实相中同时表达出和谐、比例、平衡、整齐的形式美。”(P98)。这表明了艺术之美,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同频共振的产物。中国文化也有类似的这样的观念,这就是“应物象形”,对应于西方的“模仿自然”,而“经营位置”,则对应于西方艺术中的“形式和谐”,但中国艺术中,列在首位的,却不是这两种,中国人讲究“气韵生动”,也就是以“‘生命的律动’为终始的对象,而以笔法取物之骨气,所谓‘骨法用笔’,为绘画的手段”(P95)。也就是说,中国人凭着本能,发现了“表现方法”的秘密,而西方人,仅仅是发现了“科学权力”的秘密。宗白华认为,中国人的这种对生命、对宇宙秘密的发现,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P)。那么,如何解释中国在近代衰落了?作者认为“中国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规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因而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这使我们不能解救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侵略,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P)通过中西艺术这一个视角,作者论证了中国近代社会为什么处于一种遭人欺凌的尴尬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宗白华的理念里,隐含着中国文化有着高深的肌理,只不过在近代,没有科学技术的守护,而沦落了。中华文明是领先于世界的,丝毫不亚于西洋艺术。这也决定了作者在评价中西方艺术的时候,宗白华对中国的艺术多有赞誉之词,认为注重精气神,讲究气韵与神韵,表现灵魂的秘密,这要比西方的写实主义的作品,更能折射出人类的内心世界。宗白华能把一个佛像头,放在案上反复把玩,乐此不疲,可见他对中国文化是发自真心的热爱,但在我们这些后来者看来,佛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很难同西方雕塑的真实传神相媲美,但宗白华的独特的眼光,正反照出他的内心文化修养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从这一点上看,“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后天的主观的培养与滋润,对人的美感会产生很深重的影响。凭着个人的一点直感,我觉得美是会发生变化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对美的感受与需求是会发生悄然变化的。这个原因是什么?我想,“美”对于人,应该与人的生存选择有着很大关系。那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存在,会被人类认为是美的。比如,天高云淡,花好月圆,被人认为是美的,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人的生存,而“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则会给人带来恐惧,因为这样的状态,是扼杀了人的生存空间,所以被人认为是丑的。如果说达尔文主义给人的好恶取舍安插了“物竞天择”的背景支撑的话,我们同样可以沿袭这种理念,去破解出“美”背后的人类生存动力。小时候,家里养斗鱼,放在瓶子里,每天喂食,小鱼会长出漂亮的鱼鳞,反之我们把红色的小金鱼放入河中,让它自己谋生,日积月累,它们会变得同普通的鲫鱼没有什么两样。可见,那些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要素,会在人的基因选择中沉淀下来,成为人对美认知的文化共鸣。《人生自有诗意》中作者还对西方古典美学大家歌德、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美学思想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其中《歌德之人生启示》一篇,可以说是一篇对艺术家的矛盾的人格曲线进行通透的解析的作品,对我们认识文学作品、认识作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好的指南作用。歌德这个人很复杂,他是一个文学大师,但他的道德品质,却很难恭维,颇有微词,这就出现了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为什么塑造了美的艺术大家,却在自我道德上屡屡打败了自己呢?比如歌德“一生最热烈的恋爱都不能久住,他对每一个恋人都是负心。”其实这不是歌德一个人身上的现象。说到底,“始乱终弃”或者更直接地说“玩弄女人”为什么会成了艺术家的一种常态化履历标签呢?作者认为,“一部生命的历史就是生活形式的创造与破坏。生命在永恒的变化之中,形式也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所以一切无常,一切无住,我们的心,我们的情,也息息生灭,逝同流水。”(P)也就是说人有一种本能,需要不断“追求前进,变向无穷”,而“歌德是人类的代表”,“他的生活情绪不停留的前进使他不能负心,使他不能安于一范围,狭于一境界而不向前开辟生活的新领域。所以歌德无往而不负心,他弃掉法律投入文学,弃掉文学投入政治,又逃脱政治走入艺术科学,他若不负心,他不能尝遍全人生的各境地,完成一个最人性的人格。”(P)可以看出,艺术家获得了道德的“免罪牌”,在艺术的范畴里,艺术家任何的对人性挑战的尝试,都会被认为是真实的还原人性。这不由使我想到近一度时期颇为流行的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小说里描写的以高更为原形的画家,也是一个对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男人,但是,小说把他上升到为艺术而追求最人性的人格的一个高度,立刻使他脱罪了道德的有罪认定。艺术往往以探索之名,去尝试人生的各种可能,就像医家把人作为肉体进行尽兴的解剖一样,医家无忌地获得人类的肉的秘密,而艺术家则是用自己的灵魂去了解人性的各种可能,这里面的可能,往往可能是越界的,违悖道德的。所以,艺术家里的道德败坏分子,却可能留下了甘之如饴的艺术作品,令人流连忘返。那种认为艺术家,必定是道德家的观念,肯定是错误的,也是不现实的。《人生自有诗意》一书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是作者在云淡风清中,道出了中西文化的本质性差别,在今天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日趋频繁的时刻,接受宗白华的咀英精华的喂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质地,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西方文化迥异的内在特质,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地读懂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神的内在密码与体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79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