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培根论人生之论死亡

发布时间:2017/8/14 10:10:18   点击数:

欢迎走近一个伟大灵魂——弗兰西斯·培根

成人害怕死亡犹如儿童害怕在黑夜中行走。儿童的那种天生的恐惧因故事而增加,成人对死亡的恐惧也是如此。当然,静观死亡,把它看作罪恶的报应和通往另一世界的门径,是虔诚而具有宗教性质的,但是害怕死亡,把它看作对自然的纳贡则是愚蠢的。然而,在宗教的沉思中,有时也掺有虚妄和迷信的成分。在有些修道士的禁欲书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一个人应当自个儿想一想,要是他有一个指尖被压或受刑,那种痛苦是什么滋味”。实际上,人即使经历过多次死亡,其所受的痛苦也比一只受刑为轻,因为人体中最致命的器官并不是最敏感的。未受宗教启蒙的世俗哲学家塞涅卡说的好:“伴随死亡而来的东西反而比死亡更可怕。”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亲友的哭泣以及黑幔的葬礼等等,都显示出死亡的可怕,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心灵中的各种感情,无论多么脆弱,没有一种是不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所以,当人们身边有那么多能战胜死亡的“侍从”时,死亡并不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小时》死亡是底线,敬畏但不必!

复仇之心战胜死亡,爱恋之心战胜死亡,荣誉之心企求死亡。忧伤之心奔向死亡,恐惧之心被死亡缠绕。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史书中读到:罗马皇帝奥托自刎后,许多人在哀怜之心的驱使下也纷纷自尽,他们的殉死完全是出于对其君王的同情,并以此表明自己是那种最忠诚的追随者。此外,塞涅卡还加上了苛求和厌烦。他说:“想一想,你做同样的事情已经多久了。如果老是做同样的事情,不但强健的人和不幸的人会想死,而且爱挑剔的人也会想死。”一个人,虽然他既不勇敢也不可怜,但要是他对经常做一件反复的事情感到厌倦,也会寻死的。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心理素质很好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对其情绪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他们知道生命的最后一刻看上去还是平静如常。奥古斯都·凯撒临终时还和蔼的对皇后说:“永别了,利维亚,请你永远也不要忘记我们婚后生活的那段日子。”提比略至死仍在弄虚作假,正如塔西佗所说:“他的体力日益衰竭,但他的作假却依然如故。”苇斯巴芗临死前还坐在凳子上开玩笑地说:“我想我正在变神呢。”加尔巴临死前则引颈高呼:“砍吧,如果这有利于罗马人民,那就砍吧!”塞普提米乌斯·赛维鲁斯临刑前也说:“如果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做的,那就快点来吧。”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斯多葛派在死亡的问题上付出的代价确实太大,对于死亡做过多的准备反而使它显得可怕。尤维纳尔说得比较好:“他把生命的终结看成是自然的一种恩赐。”死亡与降生一样自然,对于一个婴儿来说,降生与死亡一样痛苦。为热衷追求某事而死亡的人,犹如一个人在热血沸腾的时候受伤一样,当时是不觉得痛苦的。所以,只要一个人专心致志于某种善事,他就不会感觉到死亡的痛苦。但是最重要的是,请你相信,在一个人达到崇高的目的或实现美好的愿望时,最甜美的歌就是:“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安然去世。”死亡还有这样一点:他能打开美誉之门,消除妒忌之心。“一个人虽然活着的时候遭人忌恨,但死后,却会受人爱戴。”

如东坡一般潇洒自由

欢迎持续







































最好的十佳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329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