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一文读懂培根十二论智慧且老于世故

发布时间:2017/8/15 11:25:37   点击数:

一文读懂苏格拉底

一文读懂柏拉图

一文读懂亚里士多德

一文读懂奥维德之《爱经》--恋爱宝典!

一文读懂智慧又老于世故的培根罗伯特·艾伦选自《哲学的盛宴》老蝉录入编辑

培根生平

年1月22日,弗兰西斯·培根出生在伦敦一个官宦世家里。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他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信奉英国国教,思想进步,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安妮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她熟练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两种语言,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世家的家庭教育使培根较早地成熟,并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当时他是闻名于全国的“神童”。据说有一次,五岁半的小培根坐在自家花园的橡树下做算术,伊丽莎白女王来到他跟前,问他几岁。他回答说:“比陛下就位的年龄小两岁。”老培根吓得直拉着小儿子的耳朵责备说:“你敢这样跟陛下说话!还不跪下求陛下宽恕!”女王当即阻止老培根的行为,并高兴地说:“如果英国的孩子都像他这样聪明,国家何愁不强大!”12岁时,培根和14岁的哥哥安东尼·培根一同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对传统的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在剑桥大学学习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年,也就是在培根18岁时,他父亲突然病逝,但未能给培根留下什么钱财,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在回国处理完父亲的丧事以后,培根不得不为生活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他住进了葛莱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谋求职位。年,21岁的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并找到一个律师的工作。年,培根当选为国会议员。年,他成为法院出缺后的书记,他担任这一职位长达20年之久。这段时期,虽然他有高朋贵亲和显赫的才华,但是伊丽莎白女王拒绝委任他任何要职,或有利可图的职位。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议会中果敢地反对女王坚决支持的某项税务法案。再加上他平时生活奢侈,挥霍无度,“借”债累累,无所顾忌。因此,尽管他四处奔波,却始终没有任何结果。年1月《培根哲理散文集》第一次出版,虽然仅有如《读书》《言谈》《礼仪》《消费》《养生》《荣誉》等十篇短小精悍干的散文,但其优美的文笔初露了培根的才华,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时就很受读者的欢迎。此时,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因而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因此,在詹姆斯统治期间,培根在英国政府里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年受封为爵士,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年提升为掌玺大臣,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此时的培根,把他的大部分的才能和志趣都放在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之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俗话说,乐极生悲,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其原因是当面接受诉讼当事人的“礼物”。在当时,作为一个法官,这样的事情虽然非常普遍,但是却显然违反了法律。他在议会中的政敌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决心要把他赶下台去。在这次指控中培根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镑,并监禁于伦敦塔内。不久,国王就将培根从狱中释放出来,并免除了对他的罚款,但被逐出宫廷,终生不得任议员和官职。培根因此身败名裂,政治生涯也已告终。从此,培根专心从事理论著述。年培根出版《亨利七世传》《自然与实验史》;年出版拉丁文《学术的进步》;年《培根哲理散文》第三次修订增补出版,内容增加到58篇。年3月底,正是培根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的时候。一次他坐车经过伦敦北郊。在一片雪地里,培根宰了一只鸡来做实验,他把雪填进掏空内脏的鸡肚里,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的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年4月9日清晨病逝,享年65岁。就这样培根把他老弱的生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培根死后,人们为怀念他,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圣奥尔本斯子爵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培根著作培根的主要著作有:《论说文集》()本书也称《论说随笔文集》,是培根发表的处女作。他在书中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本书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学术的进步》()培根于年完成的两卷集《学术的进步》,此书是用英语写的,可以看做是培根原打算撰写一部六卷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伟大的复兴》中的第一部。这是一部以知识为其研究对象的著作,也是培根声称要以知识为其领域,全面改革知识的宏大理想和计划的一部分。在这本书中,培根提出一个有系统的科学百科全书的提纲,对后来18世纪的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编写百科全书,起了重大作用。《新工具》()该书是《伟大的复兴》中的第二部分。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提出了培根在近代所开创的经验认识原则和经验认识方法。这本书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是相对立的。《亨利七世本纪》()《亨利七世本纪》是培根在结束其政治生涯后写的,在写这本书时培根仅用几个月时间。而这部著作却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是“近代史学的里程碑”。《新大西岛》()《新大西岛》是培根生前尚未完成的一部乌托邦式的作品,在他去世以后的第二年由罗莱首次发表。在书中作者设计了一个称为“本色列”的国家,并描绘了一幅自己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在这个国家里,科学主宰一切。这正是培根毕生所倡导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现。培根的人生论培根的人生论内容包括了他本人对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从“论真理”、“论死亡”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权位”、“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狡猾”、“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论真理什么是真理?也许,真理可以比作是珍珠,日光之下方显夺目;但真理不是宝石,能在各色各样的烛光中显现出它们的美丽。培根认为,使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受欺骗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探索真理的困难,也不是因为掌握了真理就会使人的思想受到约束,而是出于人的一种堕落的迷恋虚假的天性。在这里,他强调一个掺有假象的事物甚至会给人带来愉悦。人心中那些自以为是的妄想、希望、误解和幻觉等等,一旦被清除出去,许多人的内心世界,将会成为可怜、萎缩的东西,充满忧郁和疾病,连自己都会厌恶。在他看来,最可怕的不在于那些瞬间即逝的虚假,而在于那些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心中的虚假。但即使这些虚假深深地扎根于世人败坏的观念和情感中,只受自身评判的真理,依然会教导我们去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并相信真理。探索真理就要对它有追求和热爱,认识真理就要和它形影不离,相信真理就要为它有享受的乐趣。这是关于神学上的真理和哲学上的真理。而关于世俗事务上的真理,培根也作出了论述。他认为,即便那些根本不相信真理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光明正大地办事是一件使人光荣的事。而真假混杂则会像金币中的合金状态一样,那种合金状态使金银两种金属使用效果更好,但却会降低金属的成色。这种欺诈的行为,像蛇一样无法立足。最令人感到耻辱的邪恶,就是被人发现不诚实和不忠贞。所以,如果一个人因为说谎而受到指责,那么他就会颜面尽失,面目可憎。是的,确实没有比虚伪和背信弃义更为可耻的罪恶了!因此,蒙田在研究弄虚作假为什么让人感到如此可耻和可恨时,就解释得非常巧妙:“好好衡量一下!谎话连篇者正是这样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在世人面前当懦夫!论掩饰培根认为,掩饰不过是一种胆怯的策略。因为要把握说真话和做实事的时机,就得头脑敏锐,心态刚强。所以,政治家中的弱势者,才是善于装腔作势者。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明察到了可以辨别何事该公开,何事该掩饰,何事该半掩半露,以及对象是谁,时机为何(这些都正是培西佗所谓的治国与处世之道),那么,对他而言,掩饰的习惯就是一种障碍和一种缺陷了。在这里,培根强调,一个人倘若不能获得那种判断力,那么一般说来也就应该让他谨慎行事,成为一个掩饰者了。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境却又不能随机应变时,那么采取一种看起来最安全最稳妥的做法也就是最好的,就像视力不好的人走路却很稳当一样。培根又说,当然,强者往往处事具有宽阔坦率的胸怀,拥有诚实肯定的名声。他们就像那种训练有素的马,能够辨别何时可以加速度行进,何时需要转弯。如果他们能够巧妙地把握坦率与沉默之间的分寸,即使他们因不得已而掩饰,也不易被识破。这是因为他们一向的开诚布公和处理事情的坦荡获得了民众的信任,使他们的掩饰几乎不能被察觉。通过研究分析,培根将进行自我掩饰的方法归纳为三种:首先,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沉默。其次,就是故意施放烟幕,向人们说出真真假假的消息,使人难辨真假。再次,是积极掩饰,故意发布假消息来掩盖真相。在他看来,掩饰的好处也可总结三点:第一,可以迷惑对手,奇袭敌人。第二,可以给自己留有转身的余地,能够从容地退却。第三,谎言可以作为诱饵,探悉对方的想法。同时,培根还进一步归结了掩饰的三种弱点:第一,说谎也意味着使自己虚弱,因为说谎就有被揭穿的可能,不得不随时提防。第二,伪装使朋友误会,从而失去伙伴,陷入孤独。第三,这也是最主要的害处,就是虚伪和掩饰将损害一个人的人格——毁掉人们对他的信任。论嫉妒《圣经》把“嫉妒”叫做“魔鬼之眼”,而占星家则把它称作一颗“灾星”。这就是说,嫉妒的行为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的眼光所触及的地方。除此以外,培根还认为,被嫉妒之人最为得意的时候,嫉妒之毒眼伤害人最为凶狠,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候促使嫉妒之心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是在这个时候被嫉妒者最为脆弱,最容易受到打击。培根认为,嫉妒一般来自自身与他人的比较,比较是嫉妒产生的根源。因此,唯我独尊的皇帝一般不容易被人嫉妒,除非对方也是皇帝。一个品德非常高尚的人不容易招人嫉妒,他的美德愈多,招来的嫉妒越少。因为大家清楚由美德得来的幸福来自他们的修炼苦行。这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在他看来,同情心永远是可以治愈嫉妒的良药。而最能够使嫉妒消除的事情,莫过于大人物让他的下属拥有充分的权力和突出的地位。凭借这种手段,就在他与嫉妒之间树立起了几种屏障。在此,培根还强调了“公妒”,所谓“公妒”,其实也是一种公愤。公妒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且具有危险性的疾病。公妒比私妒还具有一定的价值,公妒可以强迫大人物们收敛与节制,就如古希腊时代的流放惩罚一样。培根是这样总结嫉妒的:嫉妒恐怕要算做人类所有情感之中最顽强、最持久的情感了。所以古人有句名言:“嫉妒永无停歇。”同时还有人指出,爱情与嫉妒也是所有情感中最令人消瘦的了。但与爱情相比,嫉妒毕竟是一种卑贱下作的情欲,因此它是属于恶魔的。论爱情通过比较培根发现,在舞台上的爱情往往要比在生活中的爱怨悲欢更值得观赏。因为在舞台上,爱情是喜剧的素材,有些也是悲剧的素材,而在生活中,爱情却总是招惹是非,有时简直就像一个妖妇,有时则像一位复仇女神。培根强调,从古至今,所有伟大的和尊贵的人物,只要是我们知道的,还没有一个是因为受到爱情的诱惑而变得昏庸的。由此可以看出,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事业的确可以和这种孱弱的感情毫不沾边。他还认为,爱情不但可以对不设防的心长驱直入,即使是严阵以待的心,如果把守稍有松弛的话,爱情也照样会随过随驻。培根说,过度的爱情必然会夸张对象的性质和价值,这时,浮夸谄媚恭维之辞便会成为爱情的润滑剂。而在其他场合,同样的词令就不是那样了。的确,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们总是把最好的奉承之辞留给自己享用。”——不过,对于爱人的恭维是永远的例外。有这样一条铁的规律,爱情所能够得到的回报,要么是爱,要么是对方在内心深处暗暗的蔑视。因此,人们更应该小心对待这种情欲,它不但会使人失去其他的东西,就是连爱情自己也保不住。培根认为,人的心灵在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是最容易入侵的,即人们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苦凄零的时候,虽然在后一种情境中不容易得到爱情,但是,人在这样的时候却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在他看来,“爱情”确实是“愚蠢”的儿子。当然,例外是存在的,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却仍能够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了事业的发展,它就会阻碍目标的实现。培根认为,人性中有一种深藏的爱人的倾向和动机,若无具体对象得以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331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