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十善业道题前概述一佛说十善业道经
在讲经之前,我先讲一个题前概述,这个概述就是把《佛说十善业道经》的内容和精神首先提一下。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倡导人生佛教,就是以这个为根据;二、业报论是五乘共通的教义;三、净土宗的三福业和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以人天乘为基础;四、五戒十善与中国儒家的伦理比较;五、道德与和谐为今时人类的亟需。
一、《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
太虚大师的“三依三趣”人生佛教是太虚大师提出来的,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时,太虚大师亲自给我们讲了《真现实论》《人生佛教》《菩萨学处》,还有《今菩萨行》。太虚大师在他的《判摄佛法》一文中,提出对佛法的判摄,有三个要点: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其中“三依三趣”:第一个依,依小乘趣向大乘;第二个依,依天乘趣向佛乘;第三个依,依人乘趣向菩萨乘。
依小乘趣向大乘在三依三趣中,他只取了第三个依,因为第一个依是小乘思想,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和时代。假如你专门修小乘,在水边林下专修,求自己解脱,那么社会上的人,他就认为你这个佛教是消极的、保守的,难免会有这种讥嫌。可是佛教本身,并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所以这一个依,他没取。
依天乘趣向佛乘第二个依,依天乘趣向佛乘,那是印度后期密教的思想。密教的思想,它的形式,主要就是即身成佛,以天人身作为本尊,修各种密法而求得即身成佛。于是乎,就有设坛、修供、念咒、修三密相应。那么像这一个修法呢,在中国汉地,历史上是大乘佛教盛行,显密是融通的,假如专门流于这种形式,普通人就认为是神话、迷信。所以第二个依他也不取。
依人乘趣向菩萨乘他所重视的、倡导的是第三个依,依人乘趣向菩萨乘。人乘,那就要修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止恶行善,结合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发四无量心,修四摄法,修六波罗蜜。以四摄六度,达到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净化社会,维护和平。同时太虚大师讲:佛法的内容,一是契理,就是与佛教的真理相合,不能违反原则;第二要契机,要针对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根基不同、对象不同,来弘扬佛法、净化人心。
那么《佛说十善业道经》正文的内容,第一讲业报;第二明因果。业报里面讲因果,一共有五段:第一段,明世出世间业果;第二段,证明十善业道;第三段,明十善业道的功德;第四段,明十善业的胜行;在明十善业的胜行里面,就结合菩萨行,阐明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等等。这就是人乘,由人乘到菩萨乘的阶段和内容。
所以说《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倡导人生佛教的宝典,这一点大家不要忽略,其中包括了佛教的最高原理、佛教最基础的修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