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ldquo读书日rdquo媒体盘
(李克强昨日给北京三联书店回信,倡导全民阅读,称阅读使人常思常新)
媒体梳理李克强的书单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李克强昨日给北京三联书店回信,倡导全民阅读,称阅读使人常思常新。去年5月,李克强参观瑞士爱因斯坦博物馆期间,回答一位瑞士学生提问时说,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
●国学图书
李克强自幼好学,中学时代就拜同住在安徽文史馆大杂院中的国学大师李诚为师。李诚常给李克强开读书目录,就文风、为学及至持身应世都给以谆谆教导。他要李克强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国史,还有《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桐城派色彩的书。
●经济学著作
李克强曾师从经济学家厉以宁,北大读博期间,与厉以宁、李源潮等合著《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
●《第三次工业革命》
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甫一问世,李克强马上要求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 ●《乔布斯传》
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对政协委员们说,“我翻了翻《乔布斯传》,其中很有意思,他对科技固然很钻研,最喜欢的是艺术。”
●名人传记
年1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带给李克强总理的礼物是书籍。主要是名人传记,撒切尔的《通往权力之路》、马丁·吉尔伯特的《丘吉尔传》、AdamKirsch的《本杰明·迪斯雷利》,还有英国专栏作家罗伯特·哈德曼的《伊丽莎白传》。
(来源新京报,经媒体公开报道整理)
调查:中国人均阅读纸质书4.77本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近日在京发布。
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年增加0.13本,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李克强:不打烊书店应成城市精神地标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赞赏该书店推出的“深夜书房”“很有创意”,希望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李克强表示,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
“深夜书房”很有创意
4月18日,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致信李克强,介绍该书店创办北京首家24小时书店的情况。樊希安在信中说,从4月8日夜到4月16日夜试运营效果良好,午夜时段来购书读书的全是年轻人。
今年1月17日下午,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科技、文化等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应深入持久地在全国倡导全民阅读活动。
这一建议最终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樊希安告诉新京报记者,创办24小时书店,也是为推动全民阅读。
信寄出之后的第四天下午,樊希安接到李克强的回信。李克强在信中说,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这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
这是李克强第二次致信三联书店。
店庆致信称是三联读者
年6月,三联书店80周年店庆时,李克强曾专门致信。李克强在信中说,“我是三联书店多年的读者,也曾经常在三联韬奋书店的书丛中流连并购书”。李克强说,“生活中不能没有读书,读书总会得到新知,即便是温故亦可知新”。
回访:“全民阅读”是如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
年“世界读书日”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了一封信。这已不是双方第一次通信。李克强与三联韬奋书店的“书信交往”,始于年。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昨晚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披露了书店与总理“书信往来”的内情。
媒体:今天什么时候收到总理回信?
樊希安:今天下午4点多,我们接到通知,有总理的信需要去取。拿到之后,我们马上开会,我给大家宣读,一起学习。
媒体:如何理解总理信中提到的“精神地标”?
樊希安:我个人感觉“精神地标”是总理第一次提出来。以前我们很少这样说,都说“文化地标”或“风景线”。总理提到了“精神地标”,层次更高了,上升到精神的高度。读书不光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还会提高理想追求,甚至上升到核心价值观,从文化层面上升到精神、哲学的层面。
媒体:书店给总理的信是在什么时候发出的?
樊希安:24小时不打烊,我们觉得试验成功了,效果不错,给总理写封信报个喜。总理回信,现在要求更高了。我觉得总理的这封信,个字,言简意赅,可以说在“世界读书日”前夕,能够有这样一封信,不仅是对我们书店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民族提出的希望。
媒体:你们之前和李克强总理是否有过接触?
樊希安:李克强总理和书店交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总理就是三联书店的读者。他还给我们的《读书》杂志写过东西。
我听别人说,总理经常到我们这里买书,后来他来得比较少了。我也听别人和我说,李克强总理特别喜欢看书,他在当省委书记时就经常去书店。闲暇时在书店能待上大半天,甚至是一天的时间。
媒体:这是你第一次给总理写信吗?
樊希安:我给总理写过三封信,第一封是80周年庆的时候,今年1月份写过一封,开办24小时书店后又写过一封。
今年1月,李克强总理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建议,我是受邀代表之一。当时进会议室的时候,李克强总理和我们每个人一一握手。我趁这个机会,给总理送了一本我们出的书,书名是《邓小平时代》,里面夹着我给总理写的一封信。
媒体:今年1月,征求意见时,为何要提“全民阅读”?
樊希安:这几年,“全民阅读”在新闻出版界是很 媒体:当时是怎么回应的?
樊希安:我们这些代表们讲完后,李克强总理有一个即席的总结式发言。他在发言时特意讲到,樊希安同志讲到的“全民阅读”,很重要。我觉得,虽然建议是我提出来,但并不是我个人的功劳,总理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把这四个字写到政府工作报告中,能够起到更强的号召作用。
(文章来源:新京报)
人民日报评论:
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
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这一代读书人也面临“平静书桌”的问题,拷问的是怎样对待精神生活、如何安顿心灵家园。这一时代之问,需要我们用心去回答
暮春,子夜,北京一角。毗邻王府井大街、24小时营业的三联韬奋书店内,依然灯火通明。几张书桌,数盏灯光,秒针滴答有声,手指划过书页,颇有“夜深还照读书窗”的意境。一位学者感慨,“不打烊”书店的灯光,在城市夜空中格外明亮,它是对阅读价值的一种守望。
生活、读书、新知,不也是理想人生的轨迹?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最新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算上电子书阅读量的2.48本,一共不到8本,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相当于鲁迅所说“喝咖啡的工夫”。读书的时间哪去了?
一曰忙,二曰累,成了不少人对少读书、不读书的惯常回答。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读书与其说是外假于物,不如说是内求于心。“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以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我们早已告别了书荒年代,海量出版物、不断创新的阅读介质,为读者提供了无比丰富的阅读世界。相比以前“无书可读”的苦恼,今天则凸显“有书无心”的困扰。
吹去一堆堆泛黄书籍上的灰尘,“忙”与“累”也有另一番场景。一些干部沉迷于觥筹交错、迎来送往,满身烟酒味,毫无书卷气;不少人心为物役,铁了心做“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些地方的“读书无用论”则夺下了孩子手里的课本。从社会层面看,将人与读书世界隔离开来的,往往是浮躁之气、功利之心。这种病象,也侵袭到阅读内部。不少书店和书市,唱主角的是七拼八凑的成功学、致富术、官场秘笈,这些文化垃圾倾倒在心灵家园,非但不能长精神,还要“长疾瘤”。
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有人更是警告:当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好长时间没读书了,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话,那你就已经堕落了。有研究表明,爱阅读的人常有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语言丰富、思维缜密;不阅读的人往往想法简单、语言贫乏,甚至细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用知识祛除心中的黑暗,我们才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为人处世,涵养社会的底气和定力。因而,图书馆排队借书的队伍长了,信谣抢盐的人就会少些;平时科普工作深入细致了,市民们面对PX项目的心态就会平和些。
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书本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都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古往今来,以沉潜之心坐得住冷板凳者,总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启发,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风雨如晦的岁月,学子们的呼喊曾经震撼世界。今天,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这一代读书人也面临“平静书桌”的问题。不同的是,它拷问的是怎样对待精神生活、如何安顿心灵家园。这一时代之问,需要我们用心去回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