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1
27年前,我出生在安徽西部的一个小村庄,爸爸初中没有念完,妈妈成绩一直很好,但由于外婆因病去世,家里需要帮手,所以小学毕业也没再读书了。小时候家里穷,读小学时我有次就因为没钱交学费而被老师赶了回来。读初二时,爸妈外出务工,家境因此慢慢改观,从此再也没有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赶回家的时候了。爸妈虽然学历不高,但对我和妹妹上学一直很支持。我到现在还记得爸爸说要往前看,而不能只看钱。除了经济上支持,爸妈也在学业上辅导我们,我小学成绩一直很好,那就是与爸爸的辅导分不开的。记得那时每天早上起来,我们就把桌子摆在门前的稻场上,爸爸辅导我和妹妹学习,妈妈在屋里做饭,那是特别温馨的一幕。唯一的缺憾是,因为父母外出,我和妹妹成了“留守”儿童,少了很多关爱和温暖。不仅身体瘦了,性格也变的有些“孤僻”。后来我才意识到,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渴望独立、极其自尊和敏感,那种看似的孤僻也许是在标榜成长,也许是一张保护伞。自从初二那年,我们一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像小学时那种放学后回到家就能看到房顶的炊烟、看到爸妈忙碌身影的日子已经很少了。后来,我考上大学读师范专业,才知道“留守”儿童这个概念,更令我惊讶的是“留守”儿童的很多特征我当初都有。有了“留守”儿童的体验,也清楚了被“留守”给孩子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所以遇到乡下的亲友要外出务工,我总会劝劝他们: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没有什么比陪在孩子身边更重要。可有时候生存压力要远比陪在孩子身边更现实,我越长大也越能体会爸妈当初的无奈。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读博,感觉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所在。高考因为数学发挥失常,被调剂到一所非常一般的二本院校。我本不想声张,可爸爸喜欢热闹,还是请了全庄子人吃饭(不收礼金)。妈妈理解我的心情,尽管笑脸待客,但其实心里和我一样难过。大三时决定考研,一来和很多人一样有着逃避心理,二来以为读研后在就业上更有优势,三来也是想考一所好大学以雪前耻。读研后,我才渐渐明白我喜欢学术,我的个人性格也更适合走学术道路。人总是慢慢才知道自己想要的,知晓自己的兴趣并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研二时我又决定考博。然而,这时我却很纠结,毕竟二十多岁正是该替父母分忧的时候了。最后,还是爸妈的支持让我坚定了决心。年9月,我幸运地考入仰慕已久的高等教育学重镇——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这里是全国第一所以高等教育为专门对象的研究机构,是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拥有潘懋元先生、邬大光教授、别敦荣教授、王洪才教授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高等教育学者,学术氛围浓厚。对厦大教研院,我是在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读研时,伴随着硕导余小波教授的追忆和描绘而渐渐对其产生神往的。余老师毕业于厦大,是潘懋元先生的硕士和博士,对厦大有极深的感情。当他知道我要考博时,自然就向我推荐了厦大,而当时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毅然地报考了厦大!庆幸的是,我最终考上了。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在湖大图书馆自习时接到录取电话时的激动和兴奋。2
三年的求学生涯,是上学以来学业最繁重、精神压力最大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收获最大的时期。在那个时期,正式课业有一批名师的课堂,常规的学术活动有周一的学术例会、周五和周六的学术沙龙,不定期的还有每天黄昏时节与同学们的一路爬山一路谈。浸染于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所以学术思维也比较活跃,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现在三年多的博士生活即将结束,要感谢的人很多……感谢潘懋元先生。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虽年过九旬,却依然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他所提倡和力行的“敢为天下先”、“板凳敢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这些后学,而他的人格风范更是令我们发自内心的崇敬:尽管是国内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先生却非常平易近人,慈爱而又宽厚。能近距离接触先生、接受先生教诲并能与先生一起探讨学问,是我们永远难忘的记忆,这其中一部分就是关于这本论文的:在开题报告会上,先生对选题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写作的艰难时期,每每想起先生,心里都充满了力量。在这期间我还梦到了先生,书中为说明“跨学科课程”与“课程的跨学科组合”所举的“物理化学”以及“物理”与“化学”这两组例子就是在梦中跟先生对话时想到的;在紧张而又激动的答辩那天,先生也是答辩委员之一,他亲自听取了我的汇报,并重点就文中我建议在专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不是对专业教育模式全盘否定的观点表示了共鸣。难忘的另一个记忆是,在厦门大学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刚好轮到先生为我授予“学位”、拨流苏,这对作为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我而言是多么荣幸而又有意义!感谢我的导师邬大光教授。三年来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邬老师的悉心指导,尤其这本博士学位论文更是凝聚了他不少心血和期望。如果没有邬老师在课堂和沙龙上对跨学科的分享,没有他不断的指点、鞭策和肯定,我不可能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印象最深的是,前期我只是根据邬老师的启发确定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个研究主题,但迟迟找不到核心研究问题,至于框架搭建更是无从着手。好在邬老师及时对我发出了“你看了多少资料”的棒喝,让我从这种状态中走了出来,开始在“美国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个范围内搜集资料并阅读、分析和整理。最终,我将核心研究问题确定为“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从独立、组合两种组织方式和课程、专业和学位三个教育教学要素搭建了研究的框架。虽然邬老师很严厉,但在学术之路上,我依然觉得最幸运、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追随邬老师。这不只是因为邬老师是国内知名的高等教育学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更因为邬老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对高等教育研究发自内在的、纯粹的热爱。邬老师个性鲜明、气场强大,对学生严厉而又充满关爱。印象最深的是今年8月26号,当尚未答辩的我跟邬老师说我想提前去工作(当时单位已找好)的时候,他对我说的那些语重心长的话一直让我觉得心里特别温暖。邬老师一直强调要对高等教育研究有真感情,而他自身就是热爱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的典范。因为热爱,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