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建认识论意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
党建认识论意义
王雷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认为《共产党宣言》发表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人是《宣言》精神的坚定信仰者,是“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一伟大信条的忠诚守望者和奉行者,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在年5月31日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年5月22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持不懈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切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守正创新工作开始迈向新的征程;意味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建认识论发展进入新的境界。作为一个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的“功课”,作为全体共产党人与广大领导干部的“严”字当头“主基调”以及应予一以贯之的“通识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与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根本抓手,由此,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的进一步推动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之治”之政党善治问题的认识上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已跃迁到又一新的高度,意义特别重大。
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
“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自年成立以来,为着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在近百年的发展壮大进程中,在战胜内外敌人,使倍受战乱或灾难祸害的人民与饱受外侮的中华民族“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强起來”的历史发展中,经受了一次次的“血”与“火”的洗礼与考验,经历了一场场的“心”与“志”的坚守和长征,谱写了一篇篇气壮山河的史诗性华章。
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更加接近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重要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现代化,面向人民和中华民族”,特别是面对基于复杂世情、国情、社情等各种矛盾交织的新时代“长征”,需要、更有必要、也必然地庄严宣示其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一贯的“初心和使命”以及作为具有“三个代表”品格的执政党在思想与行动上的根本遵循。在一定意义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新长征的政治宣言书,又是展望未来实现“中国梦”的“播种机”。
据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4万名;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0万个;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7万名,占49.6%(意即大专学历以下党员占50.4%);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20.5万名,新中国成立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入党的.0万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党的十八大前入党的.8万名,党的十八大以来入党的.2万名。从统计数据看,总体说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从年龄、党龄、文化素养及执政能力等方面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党员干部的实际需要还有不小差距,与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政治要求和实践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特别是现有绝大多数党员没有经历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党员甚至没过过苦日子,可以想见,这些党员对党的光辉历史及其自然形成的历史地位不可能认识太深,对党的初心和使命”自然也不可能已经入脑入骨入心。唯有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上给党员们做好功课,给他们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一代代党员干部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可能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才能发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这种生力军和主力军作用。
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运动规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真理”,“执行正义”,“代表前途”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前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代表“真理与正义”的公共性及人民性的先进政党的公共生活表达和党员个人思想与行动上保持先进性的观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拥有自我革新、“壮士断腕”的检验尺度及认识“大是大非”的标准。
追求真理,创造价值,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目标,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当然目标,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追求真理求“至真”,创造价值达“至善”,创造生活向“至美”,既是这个政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元气,又是这个政党在政治上领导一切的底气。每一个党员干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都应用好这两把尺子“高标准、严要求”,好好丈量自己,提升素养和水平,提高境界与本领。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共产党员到共产党人,虽一个“人”字之差,意味着政治理想之差,意味着人生境界之差,应时时处处、从一而终地自觉地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统一起来,统一到灵魂,统一于思想,统一于行动,方能实现从共产党员到共产党人的大写“人”字转换。“两种尺度”既是对一个共产党员的底线要求,也是对共产党人的最高要求。
“两种尺度”要求做好自己,重在行动,要把有限的社会政治权利或权力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在实际生活中实现政治上的成长与成熟,在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与伟大梦想中见精神,见真精神。
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有效结合、有机融合的现实表现,这一充满智慧的教育行动既痛击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七寸”,坚定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将其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统一起来,这对于打赢意识形态战争,维护人民和民族利益,代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方向,都是非常宝贵的探索与实践。可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是历史进步的直接推动力量。无产阶级领袖不单指一个人,也指一个集团。列宁说它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列宁选集》第4第页)无产阶级领袖意旨与党员群众(人民)意志的充分结合,这正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它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相对主义、诡辩论等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它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原则相背离,是一种有害的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在中国共产党党建认识论发展的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它无视史实、污蔑、嘲讽、丑化领袖,在历史面前胡言乱语,蛊惑人心,应及早发现,惩戒并举。一切共产党人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把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地统一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去,在思想政治上受到真正洗礼,在头脑中真正厚植“四种意识”,在行动上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在政治上牢固树立“四种自信”,在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历史、当下和未来相联系,将远大崇高理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区别,坚持了连续与非连续性的统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调“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强调“自上而下”,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创新了先进共产党人“类本质”意义上的工作引领模式,是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总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意味着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建认识论上已经实现新的突破,在党建认识论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也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才能“四业归一”、“一业至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END
王雷副教授简介
王雷,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民革云南省委理论委委员;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哲学一级学科下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迄今参编与独著学术著作2部;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缅中老跨境民族铜鼓文化研究”1项,获结项“良好”证书;参与省校两级课题多项;发表CSSCI及北大核心学术论文多篇,有些著述分别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或光明网学术频道、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网、世界杰出华商协会经济哲学网、中国民族宗教网、云南网等媒体转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编辑|李泽弘姜啟艳黄风
审核|段阳
策划|张景攀王海云
刘伟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