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推荐马克斯middot韦伯跨越

发布时间:2021/3/6 17:37:11   点击数:
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72025.html

为什么马克斯?韦伯应当引起我们的兴趣?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曾说,人是“两个世界的市民”。康德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我们人是自由自在的,同时也是身不由己的。在一个世界中,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行动;在另一个世界中,我们的行为则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诸如:不同的社会条件、各种欲望和自然的秉性等。不过,两种世界的市民也可以是历史意义上的。比方说,在人们作为青少年的那个世界,未来似乎是属于“市民阶级”的,而在人们作为成年人走进的那个世界,“市民阶级”所面临的是他们误认为的自我毁灭。倘若有人认为“市民阶级”是历史上的伟大事物,那么,他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强大和懦弱来描述它。此外,假如人们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那个社会自我定义为民族国家以及自认为是基督教文化,而且20年之后,这个民族国家所面对的各种社会力量对它无所顾忌,基督教文化也仅成了一种微弱的回忆,这时便产生了人们感觉自己是两个世界市民的又一种可能。或者,我们以某种私人的日常生活为例:某人结婚成家的那一刻,不是这桩婚姻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庭,而是婚姻把业已存在的家庭继续传承下去。今天,我们或许会把这种情形称为“人为包办的婚姻”。夫妻的忠诚相守乃是天经地义;若是有人公然违反这一原则,那么她就会像艾菲·布利斯特(EffiBriest)和爱玛·包法利(EmmaBovary)一样有要求载入文学史册的权利。于是,若干年后,这位在如此状况下结婚成家的人不仅走进了一个出轨行为随时可能发生以及某些人甚至将充分享受性爱的需求上升到宣言和纲领高度的世界,而且走进了一个将自己的婚姻继续维持下去或是使之破裂的世界。

身为法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马克斯·韦伯就是这样一个“两个世界的市民”。他生活在年至年间,是他那代人中知识最为渊博的学者,而且是新教主义、普鲁士和家境地位非同寻常的市民阶级精英中的翘楚。在他生命结束的时候,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而且,他还给后世留下了数量巨大的著作文献,特别是他未完成的手稿、数十篇科学论文、未发表的文章、公开的讲演以及写作计划等。很多人认为,他是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缔造者之一。但是,他在与他人共同创建了社会学学会之后,自己很快又退了出来。在许多人看来,“理性”“价值中立”“去魔法化的世界”等词语与他博古通今的科学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和声名显赫的政治思想家。他希望在民主制度的顶端出现一个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物,并且默默地企盼着在现代社会的夜晚“古老神明的复归”。这两种描述都符合韦伯本人的情况。他生活在民族国家和它的危机的时代,与此同时,他还生活在历史主义的学者群体、各种美学先锋派思潮、工业初创时代和政治极端主义的世界里。

马克斯·韦伯生于年。这一年,路德维希二世(LudwigII.)登基成为巴伐利亚国王;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Offenbach)在巴黎上演了他的轻歌剧《美丽的海伦》(SchoneHelena);在卡尔·马克思的领导下,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美国的南北战争鏖战正酣,联盟国一方成功地进行了军事史上的第一次潜艇攻击;“消耗战”一词首度出现;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发表了他的《地心历险记》(ReisezumMittelpunktderErde);教宗庇护九世(PiusIX)在他的《忧虑之至》(QuantaCura)通谕中对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加以挞伐,并以《谬论要录》(SyllabusErrorum)作为补充附件,将言论自由、泛神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和冷漠无情皆称为无端的谬论邪说;在日本,正在推行的明治维新想要重新恢复昔日的天皇制度,结束武士阶级的统治,并最终使日本西方化。

年,马克斯·韦伯去世。这一年,《凡尔赛和约》开始生效;一个月后,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SDAP)在慕尼黑的王宫啤酒馆成立;在所谓的卡普政变(Kapp-Putsch)中,民族主义保守派势力企图推翻柏林的帝国政府;罗伯特·维恩(RobertWiene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KabinettdesDr.Caligari)在影院上映;第一部由安德烈·布勒东(AndreBreton)和菲利普·苏波(PhilippeSoupault)创作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磁场》(DiemagnetischenFelder)在巴黎出版发行;最早的几家私人电台开始广播;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ScottFitzgerald)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发表了他的关于性欲和性压抑的论文《超越快乐原则》(JenseitsdesLustprinzips);第四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举行;皮特·蒙德里安(PietMondrian)首次采用他终生未放弃的几何形体派风格作画;葛丽泰·嘉宝(GretaGarbo)刚刚涉足电影界;列宁发表了《赶上和超越资本主义》(DenKapitalismuseinholenunduberholen)的演讲。

¨

上述这些并非刻意列出的与马克斯·韦伯生平年代相关的事件,形象地展示了韦伯所生活时代的特点。这个时代无可争议的特点是:世界还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所发生的一切,我们今天不仅将其称为“全球化”,而且还错误地认为,这些都是全新的事物。工业资本主义正经历它发展的高峰期,电报、没有风帆的蒸汽轮船和电的使用等技术发明扩展了人们的空间和时间概念。很快,地图上只剩下了南极和北极地区两个“空白点”。影响巨大的意识形态——自然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正在形成,技术的乌托邦思想纷纷登场,同时代的人亲身经历了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政权的兴起。与群众民主、划分为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教会的世俗化一道,资本主义表现为改变世界面貌的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与此同时,各种五花八门的社会实验方法和文人墨客的所谓“项目方略”也试图另辟蹊径,逃避世界。一些未知其名和各自为政的帮派势力推动社会变革的车轮不断前进,从而在许多人那里唤起了采用暴力手段重新驾驭历史的欲望。

在马克斯·韦伯出生和去世的这段时间里,德国——韦伯对德国社会做了大量的深入思考——对这些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化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韦伯出生之时,大约万人生活在这块若干年后名曰德意志帝国的土地上,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人口低于的村镇里,居住在10万人以下城市中的老百姓甚至不到万人。当他去世之时,德国尽管在世界大战中遭受了人口损失,并且被西班牙流感夺走了许多生命,东部和西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了波兰和法国,人口却增加到了6万。其中,有多万人生活在大城市,仅有三分之一生活在人口低于的村镇中。年,若以美元计算,德国全国的工业产值是4.92亿美元(英国为11.2亿美元),到了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DieprotestantischeEthikundderGeistdesKapilalismus)发表的年,德国工业产值达到了24.8亿美元(英国为28.5亿美元)。通过比较即可发现,这些年中德国的发展何其迅速,并且后来居上,成了一马当先的工业革命国家。在韦伯出生之年,普鲁士20岁至24岁的年轻人上大学的比例是0.5%,在他去世之年,这个数字翻了4倍:年的大学生人数约为人,韦伯入学时,人数不到人,当他去世时,人数已达人。

除此之外,在年至年间,德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法律变革。以自由主义议员占多数的普鲁士议会从年起同国王的内阁发生了一场关于普鲁士宪法的冲突,双方中的哪一方拥有预算权和对军队的拨款权乃是争议的焦点。这场危机期间,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奥托·冯·俾斯麦(OttovonBismarck)从此便将这项权力牢牢抓在手中;虽然普鲁士原本是一个君主立宪政体,但是,不少人都将俾斯麦看成那个年代真正的一国之君。在他的领导下,“北德意志邦联”于年建立,在巴登、巴伐利亚、黑森和符腾堡邦国加盟之后,德意志帝国于年宣告成立。年,《民法典》(DasburgerlicheGesetzbuch)颁布生效。年11月德意志帝国土崩瓦解之后,德国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苏维埃共和国,在柏林建立了议会民主制。第二年,国民议会的议员们在安静悠闲的小城魏玛通过了新宪法。

对于弄懂这个沧桑巨变的时代,马克斯·韦伯的生平和著述有着解惑释疑的启发性意义,因为他几乎对所有这些事件和变化过程都做过分析研究。正如他参与过对德国工业化问题的探讨一样,他也参加过对俾斯麦所推行政策后果的论辩。韦伯就德国的世界大国地位进行过广泛思考,并且从新教主义立场出发,积极致力于对“社会问题”的探究。他认真思考了股票交易所是仅利于金融投机还是对现代货币经济亦有作用的问题,投身于普鲁士国家和天主教会之间的“文化斗争”之中(最后站到了新教主义一边)。对外,他要求德国奉行一种帝国主义的策略;对内,他则要求实行自由主义的政治。他不仅对社会主义的兴起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也对俄国革命、“情爱主义运动”、争取妇女权利的斗争、人种理论和大众媒体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同时代的学者中,马克斯·韦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之处在于,他自己——我们必须这样说——以无比巨大的热忱和旺盛的精力对他所生活时代的那个社会进行分析阐述。在此期间,他全面了解研究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一系列文化范畴。他出生在一个民族自由主义气氛浓厚的家庭,大学期间在各种学生社团里磨炼自己。他不但是一个咄咄逼人的沙文主义者,而且对“典型的德国东西”既爱又恨。他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工作干劲一头扎进对各种资料的研究当中,撰写调查报告的工作量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他与那个时代的每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学术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均有接触。由于性欲问题的折磨和劳累过度,他患上了所有类型的“神经疾病”[这种“神经疾病”属于年前后的“时代诊断(Zeitdiagnose)”的一部分]。而且,作为一名康复病人,他变成了一个长年累月在欧洲各地休养并且远涉重洋赴美国云游的旅行者。虽然他对“文学家”不屑一顾,但很早就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087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