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13岁少年恶毒杀人,谁之过

发布时间:2021/4/15 14:13:44   点击数:
点状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91348.html

谈职业,聊教育

我们一起预见未来

今日(15日)凌晨,勉县发布"2.17"案件情况通报。通报称,经公安机关全面侦查调查,现已查明:作案人杨某(男,13岁)、被害人王某(男,6岁),二人系同组邻居。2月17日18时许,杨某趁家中无人,将王某诱骗至自己住处加害并藏尸。由于作案人13岁的年龄和作案手段的残忍,已经超出大众对孩子的想象,网上一边倒的称之为“小恶魔”,要“杀人偿命”。

至于如何判决,自有法律在。笔者想谈的只有两个问题:

一是什么导致了本该纯真的年龄做出如此心狠手辣的虐杀之举?二是我们从中能得出哪些教训,避免类似事件?目前,公布的信息还不多,据悉,杨某的父母早年离异,杨某被判给了母亲,但平时主要还是外公外婆在照顾他。根据报道反映,杨某在学校的表现尚可,但在家庭里却是个“闷葫芦”,平时不善言谈交际,和家人只是必要的沟通。简而言之,杨某是生活在家庭教育极度缺失中。当孩子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阶段,亲人的教育和关心缺失时,他必然会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存在感。尽管目前我们尚不能获得更多信息,但杨某独处时间长、作业较多、性格内向、喜欢玩手机等元素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得出一种判断,杨某由于缺乏亲人关心,很可能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负面信息。愿每一个少年天真而行年3月16日发生在江苏盐城建湖县的一起未成年人弑母案——13岁少年邵某,因为玩手机和养宠物被母亲训斥,一怒之下,持刀砍死母亲。同样也是一个孤独的少年,父亲常年外出赚钱。在母亲的严管下,他成绩很好,但性格内向,陪伴他的只有一部手机和一只泰迪犬……类似案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家庭教育的不足或缺失,导致了孩子性格内向,加上孩子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在无边界、不设防的网络游戏中肆意挥洒着暴力、血腥的冲动。当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与网络中摇摆时,在缺乏自控力的年纪,极容易做出伤人之举。如果说盐城的邵某是冲动之举,那么勉县的杨某却有着清晰的预谋,这背后杀人动机还值得深思和研究。需要有关部门不仅仅把杨某事件当做一个刑事案件,而应该回应社会关切,组织教育、心理、网络监管等多方面的专家进行深度剖析,从中得到血与泪的经验。根据全国人大立法规划,《家庭教育法》将在今年立法。目前,家庭教育法(草案)已在征求意见。

《家庭教育法》(草案)中对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有了明确指导

草案中除了对家庭教育的原则和基本方式方法做了明确外,还特别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杨某案中极端残忍的表现,我们也有必要追溯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是否缺失?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当然,要培养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青年一代,也绝非通过几部法律就可以万事大吉,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期待教育、心理等多方面的专家能够深入研究,还原一个“恶魔”成长之路,敲响警钟!更多阅读:用数据说话,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全面落后普通教育福利!《常用职业教育政策选编》开放下载职业院校老师论文投稿常见问题与技巧坚持“高中阶段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底层逻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141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