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道成佛
释迦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有关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由于古印度的历史典籍没有明确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卒年推算的。因此说法不一,竟有近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百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并以此为依据,在—年举行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周年的盛大活动。
中国近代学者依南齐僧伽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书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共计得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年,灭于公元前年,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不过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年上溯年,推定为公元前年生、年卒。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前年。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年生、前年灭之说。 释迦牟尼佛,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能仁”义;牟尼是“寂默”义;佛是“觉悟”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佛”。 证者谁 释迦尊 大悲愿 示诞生 在我们这个染污的娑婆世界中,是谁证悟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实相、揭示了流转生死以及出离生死的因果规律?那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导师,四生(胎、卵、湿、化)慈父,他已是圆满解脱、彻底自在的大觉者,同时他是贤劫一千位佛中来此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第四位佛。在未成佛以前,他是以菩萨的身份大悲愿力从兜率天来降入人世的,这就是八相成道中的“降兜率”。 此中“大悲”者是与“大慈”相对应。悲是拔一切众生苦,慈是与一切众生乐。“大”是区别“小”的,以示不与二乘的慈悲相同。《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教视“苦”为一切世间法的根本相状,求道修证也就是要脱离无边的苦海。所以,在拔苦与乐的慈悲精神中,又以拔苦为最根本。佛教的这种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甚至被视为佛教的根本精神。如《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论》中更明确宣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释尊以大悲因缘降临到人间,就是对众生拔苦与乐、令其解脱为主要目的。 “大愿”者,佛本为以广度一切所有众生而成佛,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发成佛之心,就是发广度一切众生之心。因此,就是成了佛,仍然能于十方世界,穷未来际,以种种方便,无有休息,示现受生,利乐有情。 “示诞生”者,释尊是为了度化众生,有意在人间诞生的,而绝不是由世间善业招感于人间的。释尊示现到人间,是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他的父亲是该国国王,名为净饭,其母名为摩耶,他在母胎中怀了整整十月(入胎、住胎)。临产时,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游玩,“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花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胁出。于时树下,亦生七宝七茎莲花,大如车轮。菩萨即便堕莲花上,无扶侍者,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说是言已,时四天王,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宝机上。释提桓因手执宝盖,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难陀龙王,优波难陀龙王,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身黄金色,有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故称“示诞生”。净饭王为太子取名为悉达多,悉达多又作萨婆悉达、萨婆额他悉陀、悉达等,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根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三所载:“尔时,净饭王见此祥瑞,种种殊胜,而自言曰:‘我子降生,具大吉祥,能圆满一切福德,能成就一切善事,应为立号,名一切义成’。”其时,摩耶夫人于太子诞生后无几日即逝世,因此,太子为母妹(释尊的姨妈)波阇夫人所养育。 处王宫 求出离 夜逾城 人不知 悉达多太子诞生在王宫中,渐渐长大,对世间医卜星相,算术工巧,以及各种技艺无不精通。依据《佛本行集经·习学技艺品》及《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等云:太子习艺之师为婆罗门毗奢蜜多罗,武技师为羼提提婆。太子生活在荣华富贵的环境中,从未感觉到世间的贪乏与困苦,后因从四城门出游,遇到了人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又观虫鸟之相啖,痛感世间之无常,于是产生了厌离世间的念头。又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修行的老人,但见鹤发童颜,步履如飞,于是更生起了出家修行之心。(见《修行本起经·游观品》卷下)。后被其父净饭王知晓,便叫臣子们严加防护,一面注意太子的行动,一面则尽量用人间的五欲乐来满足太子,以打消他出家修行的念头,于是便在拘利城选了一位天姿国色的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公主为妃,后不久便得了一位爱子罗睺罗。同时还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见《中阿含经》卷二十九)太子虽然拥有享不尽的人间荣华富贵和娇妻爱子,但他内心是空虚的,根本没有打消他出家修行的念头,终于在一个晚上趁着宫内大众昏睡不醒的机会,骑上宝马,由四天王捧托马足,逾城而走,终于如愿剃去了须发,换上了袈裟,而成为沙门。太子这时正好二十四岁(有说二十九岁,又有说十九岁)。 入雪山 修苦行 六年间 习寂定 太子出家以后,独自信步入林,寻访当时有名的跋伽仙人。到了他们的住所,仙人们见太子相好庄严,风度不凡,都肃然起敬出迎。太子很谦虚地向他们请教,见彼等以树皮草叶为衣,以花果为食,以拜水、拜火、拜日、拜月为事。太子学后,知此不是正道,便往阿罗罗仙人处请教,仙人教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及“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世间八定,而以非想非非想处为究竟。太子学得后,仍觉此道亦不究竟,遂入雪山,日食一麻一麦,苦行六年,结果还是未有收获。 “雪山”者,印度北疆有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大山,为古印度出家者理想的修行之处。此山也可说是中印交接处的喜马拉雅山。 “苦行”有两种,一是外道的苦行,一是佛教的头陀行,两者本质有别。前者为印度古代以苦行求取未来乐果的外道。根据北本《涅槃经》卷十六、《百论》卷上所说,外道苦行共有如下几类:1、自饿外道:认为不羡饮食,长忍饥饿,甚至完全不吃人间烟火;2、投渊外道:在寒冷时进入深渊,忍受冻苦;3、赴火外道:常用炎热猛火薰烤身体,甘心忍受;4、自坐外道:不论寒暑,常以裸形,坐于露地;5、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寂默不语;6、牛狗外道:认为人的前世是牛、狗,于是持牛狗戒,啃干草、吃粪溺。彼诸外道认为修如上行,便可脱苦得乐。后一种佛教的头陀行,也称苦行,《本生经》中载有佛陀前生曾舍弃国土、妻子,抉眼与人,割肉喂鹰,投身饲虎,截头颅,捐髓脑等故事。此等行为纯系为利益众生的六波罗蜜行,属于菩萨利他大悲的圣行,与上述外道的无益苦行不同,故不可相提并论。再者佛教中有头陀行,也称苦行,即对日常生活立下十二种修行规定,故又称十二头陀行:1、居阿兰若处:住在人迹罕至的僻静处;2、常行乞食:以托钵化食的方式生活;3、次第乞食:乞食时不分贫富亲疏,次第沿门而化;4、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节量食:即钵中只受一团饭;6、中后不得饮浆:中食之后,不再饮浆;7、著弊衲衣:穿著废弃布所作的褴褛衣;8、但三衣:除三衣外,不得有多余的衣服;9、冢间住:住于墓地;10、树下止:即树下一宿;11、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说实话,真修行者是反对二边的,一是自苦行边,一是欲乐行边。如果不发菩提大愿,不修六度万行,不明因果谛理,不积福德智慧,仅一味地以虐待自己身体为主而修苦行,这样是解脱不了生死的。因为解脱生死惟有依于智慧,所谓依方便智止恶修善,依实相智自净其意,或者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来成就二智,若离开智慧而修行,“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见《劝发菩提心文》)所以那些外道无论修多长时间的苦行,始终都是外道,就是这个道理。 “寂定”者,此指禅定的境界,即内心安静名寂,如如不动名定。安静不动,名为寂定。 从定起 出山来 坐树下 心镜开 太子知道这样盲修并不能解除生死大苦,于是从世间禅定而起,走出雪山,来到西南尼连禅河洗除六年积垢,接受两位牧女每天供养的乳糜,太子吃了,体力恢复,容光焕发。这时便安祥地来在一株高大郁茂的毕钵罗树(又名吉祥树)下,以碧绿柔软的吉祥草铺成了金刚宝座,然后头面向东,端身正念,结跏趺坐,并发誓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见《方广大庄严经》卷八)大愿发已,遂静静地参悟人生宇宙的真实相,体悟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顺观逆观十二因缘,心境豁然开朗,而证见诸法的真实相。 天龙喜 魔胆落 睹明星 成正觉 “天龙”即天龙八部,简称八部,指护持佛法的八种守护神。《法华经》卷二〈譬喻品〉云“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此中“天”指梵天、帝释天、四天王等天神,果报殊胜,光明清净;“龙”指八大龙王等水族之主;“夜叉”指能飞腾空中的鬼神;“乾闼婆”系帝释天的音乐神,以香为食;“阿修罗”意译为非天,性情好斗,常与帝释战;“迦楼罗”即金翅大鸟,取龙为食:“紧那罗”似人而有角,故又名“人非人”,又称“天伎神、歌神”;“摩睺罗伽”即大蟒神。此八部众皆系佛之眷属,受佛威德所化,而护持佛法。 “魔”有“烦恼、五蕴、死、天”四种。此处的魔主要指“天魔”,也就是指魔王波旬。据《方广大庄严经》卷九〈降魔品〉云,释尊将成道时,故作是念:“魔王波旬居欲界中最尊最胜,应召来此而降伏之。”即从眉间放白毫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及魔王宫殿,并说偈云:“世有最胜清净人,经历多时修行满;是彼释种舍王位,今现坐于菩提场。汝身称有大勇猛,当往树下共相挍;其人已达于彼岸,既自能度当度他。应灭三恶悉无余,令彼人天转充满;若使得证菩提已,不久空虚汝境界。愚痴黑暗瞋恚伴,悉当销散尽无余;彼定广开甘露门,汝等今者为何计。”波旬闻此偈已,复于梦中见自宫殿“悉皆黑暗、尘土飞扬、粪秽充满”等三十二种不祥之相。魔王从梦醒来,遍体战栗,心怀恐惧,随召魔臣而语之曰:“我闻空中声言,释种太子,出家学道,苦行六年,坐菩提座,当成正觉。其道若成,必空空境。汝等军众,宜往其所,而摧伏之”。于是先遣魔女前去迷惑太子。这时太子虽见绮言妖姿、极尽挑逗媚态的各种魔女,但其心不动,端身正坐,随入“不净三昧”观,而对魔女言:“汝等故来,乱人善事。革囊盛粪,非清净物。尔来何为?去,吾不喜。”魔女们见不能达到目的,便一一含羞而去。随后波旬亲率魔子魔孙、魔兵魔将,前去阻挠太子成道。只见可怕的魑魅魍魉,夜叉恶鬼,毒虫恶兽,蜂拥而来。太子见此情景,威严不动,随将其心安住在“慈悲三昧”观中,而与魔王言:“魔王波旬,汝当谛听,我今于此断汝怨仇,灭汝恶业,除汝嫉妒,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汝宜回心生大欢喜。”复告波旬:“汝以微善今获天报,我于往昔无量劫来修习圣行,今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为魔王来说,根本不理太子之言,仍然采取各种手段加害太子。就在此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出大音声,有十八相。尔时魔众,皆悉退散,愦乱失据,颠倒狼藉,纵横而走。”这就是魔王最终以计穷力竭、彻底失败而告终。太子就在那天晚上(十二月初八日),皓月当空,繁星皎洁,见到东方明亮的星星时,竟豁然大悟,彻证无上正等菩提。那时太子刚满三十岁(一说三十五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降魔成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