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关于空间影像叙事:空间影像叙事是我们研究生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空间影像叙事致力于在时间影像、运动影像之外,构造影像叙事的空间逻辑和结构方式;并着力在深入研究影像历时性与空间共时性基础上,形成整合时-空概念及其表达方式的影像艺术新方向——空间影像叙事学。按照从基础到高级的阶段划分,空间影像叙事课程可以分为简单影像装置、多屏影像装置、空间影像叙事、从时间返回图像、大尺度空间影像叙事五个阶段。关于山水精神:中国山水画传统中有一种独特的“山水精神”,其中体现的山水观不同于“物我二分”的,建基于人本主义基础上的西方古典式“风景”观或“自然”观。更不同于以新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底色的,社会学化了的当代艺术视野中所谓的自然关照。中国传统的山水精神,主要是以道家传统为底蕴,部分地揉合并显现为儒学,在后期特别又涵纳了禅宗的相关精髓,追寻物我一体的、非本质主义的、同一化存在的世界观和自然观。此精神体现在艺术实践大方向的追求上,则非常不同于近、当代占支配地位的,以对象化的观察和分析为基础的,本质上是科学主义的存在观。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实践和社会体制运行困境中,“山水精神”所代表的这一世界观、存在观、人生观和创作观资源,似乎可以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为了构筑我们意愿中的未来生活,亟需重新将之激活。关于近未来:什么是“近未来”?一般而言,近未来(NearFuture)是标定科幻小说题材的一个时间概念,泛指“不久的将来”(以科幻时间维度而言,“现在”之后的一百年左右可理解的人类世界)。但是在我们这里,“近未来”不是科幻,至少不全是。“近未来”首先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向相信时间是一道绵延长河的人展开。它不但居于即将发生的现实之中,还是可以变化、可以改造的现实。因此,对我们而言“近未来”是可操作的对象,是一种实践的方法——我们不但以创作参与现实,并且可以用想象力为现实指明方向。“近未来”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不但为我们主动地塑造未来提供了勇气,也为主动地塑造现在和过去打开了可能。以“近未来”作为方法论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创作实践积极地设想未来/设计未来,进而重塑未来/创造未来。我们用艺术创作、策划和一系列大型展演活动,与观众和公众进行深度交流与对话,为尚未到来却也即将到来的“可能生活”,注入积极的活力、乐观的希望和无畏的勇气。关于山水影像装置:对山水精神的重新思考,对近未来的理解,对参与建构未来可能生活的愿望,且在中国式科幻想象力的感召之下,我们做了一个为期十年的影像行动计划:从“山水精神”到“近未来”建构。“山水影像装置”作为空间影像装置创作与展演的主体,就是分布于这个漫长计划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果呈现。截止目前的山水影像装置创作和展演:年《山水:唐诗辞典》参加“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杭州《山水:唐诗辞典》参加“雅集兴答——第六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杭州《山水:云山六章》参加“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济南《山水:云山六章》参加“第六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宁波年《山水:云山六章》参加“寒山-寒山美术馆两周年主题展”苏州年《山水:云山六章》参加“哲匠之道”中国美术学院旧金山特展,旧金山《山水宣言1.3》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山水宣言1.2》参加“视觉的诗:面向真实的时间”展,贝尔维尤宫,卡塞尔《山水宣言1.0》参加“致敬-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莱茵宫,斯特拉斯堡从“山水精神”到“近未来”:这是由导师主持,以研究生团队为主体,同时吸纳部分优秀高年级本科同学参与搭建创作集体,共同践行的一场持续经年的空间影像创作。这个课程从看似遥远的两个极端开始:一极是探讨如何把中国文化传统中尤其是中国画传统中的“山水精神”激活,进入当代艺术创作和当代媒体语境;另一极是基于积极参与塑造和引导对“可能生活”的建构之愿望与努力。这一极并不是从一般科幻入手,而是致力于探讨“近未来”的可塑性,并以思考和创作参与到对“近未来”的文化塑造。关于团队成员:这个影像行动作为实验艺术系和空间影像研究所创作集体的教学研实践,开始于年。初始成员为导师本人加研究生团队,从年开始部分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参与进来。年开始,在山水部分扩大为研究生团队和部分青年艺术家,本科生则在“近未来”部分大面积参与。本项目计划为期十年左右,近期目标是形成一门涵盖本科高级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成熟课程,远期目标则是打通中国文脉传统与未来建构,形成一条当代艺术实践的新道路。参与的研究生:杨凯、吴穹、孙晓宇、张立、林祚雄、张力敏、陈天风、钟昊天、尹伊伊、张诚林、汪嘉欣、陈璇、王晨、蒋奔、罗晓楠二.历史沿革与思想脉络
1、对艺术现状的思考:先锋艺术、当代艺术、前卫艺术、实验艺术、新媒体艺术……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对于时代命题和技术条件的回应与“想象力发明”。现在情况已经不同,时代命题和技术条件尤其是对科技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发明”一种新艺术,这新艺术应该指出一条新的道路。2、对传统国画、书法的观察,以及对中国人根性的猜想:中国画和书法从技及艺、由技入道,是一种渐修式的境界进阶方式和审美体验方式,最后追求“人书俱老”的境界。而当代艺术到目前本质上仍然是求新求异的潜在动力驱动,类似于娱乐圈的青春饭现象和对新人新面孔的无限渴求,导致两种艺术家的退场机制完全不同。另外,当代艺术普遍存在我称之为的“建筑师困境”:在方案阶段与制作阶段的审美背离。创造的快感一般在方案阶段,当方案实施时艺术家的身份基本转换为包工头和监工,如果不是很特殊的爱好,这个阶段除了繁琐的管理事务,没有什么审美可言。这像极了建筑师面对图纸和模型的快乐和面对工程队的痛苦。而以中国书画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和手艺却不是如此,创作者的审美和快乐正是在作品实施的一笔一墨之中。这是前分工时代的艺术创作方式。还有一个观察是对于人的。从五四学人始就有一种现象,他们年轻时候学习推崇西学(这很好理解),年纪渐长却不约而同的转向了国学,从陈寅恪到钱锺书莫不如是。艺术界也往往如此,比如我院的创院院长林风眠,当代的比如范景中先生。尤其是陈寅恪与钱钟书先生,他们不可能是因为语言障碍和西方学术圈不接纳的问题,显然还有更深的原因。现在艺术圈的朋友们也比比皆是,一方面参加着各种当代艺术展,另一方面各自躲在书斋里要么重拾要么从来不间断地拿起毛笔写写画画。从学术到艺术的这种现象,我猜想和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根性相关: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是指向一种过程令人陶醉的、审美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具有相同文化根基的我们最终都会回到这一根性上。3、对传统山水画的思考:山水画传统中有一种中国式“山水精神”,这种山水观不同于物我二分的人本主义基础上的“风景”或自然观,而是以中国道家传统为底蕴,部分揉合并显现为儒学、后期特别是禅学的,追寻物我一体的非本质主义的同一化存在。这种体现为艺术实践的存在追寻,在方向上非常不同于近当代占支配地位的本质上是科学乐观主义的存在观。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实践和社会体制运行困境中,“山水精神”所代表的这一世界观、人生观和创作观资源,似乎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为构筑未来我们的可能生活,亟需重新将之激。相关研究课题导师近几年已经陆续发表了《山水作为世界观》、《透视和远:朝向中国山水世界观的影像探寻》、《从隐逸于山林到隐逸于笔墨》等几篇论文。4、另一极:“近未来”我们往往透过研究历史来标定当下,其实,也可以通过探讨未来的诸种可能路径与情势,来定义或规约我们当下的行动。“近未来”的概念给了我们一个视角,让我们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审视时间。我们甚至可以站在“近未来”的角度,对历史这已成为过去且似乎确定无疑的“事实”,有一个全新的理解,甚至重塑。一旦以“近未来”的逻辑理解现实,那么过去、现在、未来似乎就共时“平摊”在我们面前了,它们相互影响、干涉、回馈,并彼此塑造。于是我们获得一种识见去打通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而有可能主动、全面地塑造自我以及诸众那看似“命定”的存在纹理。因此,“近未来”是一个积极的观念,同时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概念。以“近未来”作为方法论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创作实践积极地设想未来/设计未来,进而重塑未来/创造未来。我们用艺术创作、策划和一系列大型展演活动,与观众和公众进行深度交流与对话,为尚未到来却也即将到来的“可能生活”,注入积极的活力、乐观的希望和无畏的勇气。5、关于“近未来”概念的来源:a.我们身处情境的“科技压力”:首先是跨媒体学院的部分责任和视野;第二是对当前所谓科技艺术的不满:某个科技小原理的挪用、小发明小实验、实验室科技形式主义、声光电科技形式主义……。b.中国科幻作品的巨大感召和先行实践:《三体》(刘慈欣)、《流浪地球》(刘慈欣)、/《折叠北京》(郝景芳)、《荒潮》(陈楸凡)……。c.对好莱坞模式作为当代及未来人类发展脚本的忧思:我偶然的一次狂想:有次开车时忽然想到,如果李白穿越到今天,站在马路边看我开着车以他无法理解的速度从他身边掠过,他将作何感想?从这里想开去,让我对过去、现在及未来人们的相互想象和相互建构产生了兴趣。并且让我意识到,站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向前看(近未来)和向后看(对历史理解)其实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一种建构,一种主动的行动。这让当时的我产生了拍摄“宋画世界中的科幻片”的冲动。6、一种判断:当前我们的生活现实,几乎就是沿着上世纪60、70年代好莱坞科幻片所提供的物质规划,以及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好莱坞科幻片所构想的社会机制在发展,逐步地将之现实化。几乎可以说人类对于近未来可能生活的设计,被好莱坞“垄断”了。而近未来的“好莱坞脚本”其基本逻辑是一个二元式的人本主义死结,注定是要人们跟所身处的世界对抗的。在这个设定中,看不到对抗螺旋升级之外的任何可能。基于上面的经验和认知,我自然而然地把中国传统的“山水精神”及她所指引的生存哲学和对于未来可能生活的讨论联系起来,希望找到一条中国式的想象力道路,并主动地参与到当前建构未来的各种设计中,进而一定程度能影响并塑造即将到来的现实。对山水精神的思考,对未来可能生活的设想与主动干预的愿望,与科幻精神的感召,使我们做出了一个为期十年的计划:从“山水精神”到“近未来”建构。[k1]见《日本当代科幻文学的近未来设定》,丁卓,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7月,第4期三.课程模块设置与内容
按照从基础到高级的阶段划分,空间影像课程可以分为简单影像装置、多屏影像装置、空间影像叙事、从时间返回图像、大尺度空间影像叙事五个阶段。山水影像装置属于空间影像的高级阶段课程。在整体构思中,年的影像装置《山水:一种宣言》是一个序。从年的《山水:云山六章》开始,进入具体的章节部分,年的《山水:作为方法的富春江》、年的《山水:唐诗辞典》都同样是不同选题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