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当ldquo内卷rdquo席卷中

发布时间:2021/2/28 20:30:12   点击数:
谁清楚得了白癜风能喝酒吗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yinanzazheng/41378.shtml

“内卷化”近期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学术界与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20世纪80年代,黄宗智老师借用内卷化概念(involution)用于分析中国小农经济,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著作的中译本在大陆出版,便使用“内卷化”作为译文。近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黄宗智老师的一系列著作,并邀请黄老师就“内卷化”展开讨论。本文首发于“雅理读书”,感谢黄老师授权。

内卷化

去内卷化简析

文/黄宗智

作者题记本文也是笔者两本新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合一治理体系:回顾与愿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待刊)的总结性简介。“内卷化”最近在学术界和公共网站上成为一个特别“热门”的关键词,跨越众多不同的研究领域,包括乡村、经济、社会、治理、教育,乃至于心理、文化、人生观等,触发了笔者的一些进一步的思考。本文是一篇简化的讨论,既来自不少笔者已有的研究,也来自一些尚待深入探索的初步论析。一、人多地少的农业内卷化

迄今关于内卷化的论述主要聚焦于两大领域。首先是笔者论述的在人多地少的客观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越来越高的单位土地劳动投入和越来越低的边际回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顽固难变的封闭体系。由于其“内卷”(或“过密”)状态,甚至能够抵御、排除质变。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高度依赖辅助性、副业性的高劳动投入的棉花—纱—布经济便是最好的例子:棉农们以18倍的按亩劳动投入来获取仅数倍于水稻的每亩收益的回报,形成一个农业与手工副业紧密结合的顽固生产体系,完全消灭了之前还可以看到的一些较大规模、依赖雇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农场。其中的关键机制在,一个小农户家庭相对一块小耕地而言,凭借自身的仅具低机会成本的廉价辅助性家庭劳动力,能够承担比营利型经营式农场更高的地租,亦即地价,借此完全排除了后者。那样的农业甚至能够顽强抵制机械化的进入。

在一个仍然是相对可用资源而言极高人口密度的中国来说,在众多领域中都会呈现类似的改而不变的现象。譬如,改革以来借助超过之前的劳动法律规定的工时来用工,最终形成通过用中介性的劳务派遣公司来聘请没有或少有劳动法律保护和福利的“合同工”,借此来达到比使用正规职工的企业更高的利润率,迫使它们要么使用同样的“内卷”策略,要么无法与其竞争。如今那样的“非正规”劳动力已经达到城镇职工总数的75%。对处于那样的用工状态下的职工们来说,“内卷化”概括当然会引起其感同身受的共鸣。

同一机制也可见于以应试为主的教育界。面对快速递增的竞争人数和伴之而来的递减机会,学校大多逼迫学生投入越来越高的“劳动”来应试,为的是提高本校的平均考分以及对其自身的质量评估,促使本来就缺乏创新性的应试教育体系更加高度内卷化,基本排除了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081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