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学人故事燕连福燕颔书生连城志
■学人简介
燕连福,男,年3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甘谷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陕西省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中心主任、陕西省思想品德研究会会长、陕西省第13届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作咨询专家。年入选教育部全国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年入选教育部“全国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思政杰青);年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
燕连福教授广泛涉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研究领域。目前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CSSCI收录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及专著7部,其中《美丽中国在路上》专著被译为六种语言面向全球出版发行,《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延安篇》以中、英两种语言出版。负责的《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OOC课程,年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课;连续多年被美国COURSERA网站评为最受全球中文学习者欢迎的八门课之一。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于年入选国家精品课;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在线课。负责的《形势与政策》MOOC课程,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在线课;负责的《形势与政策》课,年被评为陕西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精品课;从教20余年,燕连福老师以精湛的专业能力、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赢得学生们的认同和爱戴。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位老师”、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
年,燕连福老师出生在甘肃省甘谷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中,那时的大西北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人们收入来源有限,维持家计十分不易。燕连福老师深刻地记得父母为维持生活所进行的艰辛努力,至今想来依旧历历在目。这种艰辛,是时代刻在这一辈人身上的生活烙印,更是赋予这一辈人最深沉的成长财富,燕连福老师日后的发展成绩也无不反映着从父母朴素正直的言行、从农村的艰苦生活中汲取而来的踏实与坚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过往的艰辛培育了他的忧患意识和奋进精神,让他跨过一座又一座学术高山,趟过生活给他的磨练,时刻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家乡天水甘谷对燕连福老师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时至今日,他仍思念着故乡冬日里的那抹蓝天和腾着热气的韭菜包子。这些从回忆中涌出的零星碎片勾起了无限思绪,将时间拉回到四十多年前的岁月里。屋前村口的老树、父母常年劳碌的身影,儿时勤学的经历慢慢从记忆里鲜活起来……
燕连福老师的父亲高中毕业,在乡镇企业和村子里工作过一段时间。父亲生性忠厚严谨,白天上班、下午下班后和母亲又到地里干活,有时晚上还要值夜班。于是,识字不多但是勤劳坚韧的母亲总是早出晚归,承担起地里的农活和照顾三个孩子的任务。妹妹由于太小,于是放在外公家照看。那时村子里没有幼儿园,孩子们也不上幼儿园。7岁以前,白天总是姐姐一起在家看门。母亲起早贪黑在地里干活,午饭和晚饭从来都吃得很晚。那时家里很少有白面,中午饿了,姐姐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和玉米面、烙玉米饼子;燕连福老师则给灶火里烧柴,摇风箱,顺便烤个土豆什么的来吃;虽然两人都满脸沾着柴火黑灰,但肚子就不饿了。晚上,每当村子里袅袅的炊烟升起的时候,各家妈妈们总是扯着嗓子喊那些在村子里疯玩的小孩回家吃饭。这个时候,在外面玩的燕连福老师,总是像小鸟归巢一样跑回家门口。可是记忆中,家里总是黑的,没有人,没有灯,姐姐也不知道在哪儿去玩了,父母在在地里干活,还没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由于又饿又累,父母又不在家,燕老师经常是没有吃晚饭便在炕上呼呼睡着了。父母回来之后,才忙着做饭。饭做熟了,父母便费很大劲叫醒他来吃饭,经常是坐起来眯着眼睛吃几口,便又睡着了。父母忙于劳作,却给了他极大的成长自由。“我是在村中跑着、嬉闹着长大的。”燕老师回忆道。
西北乡村,虽然远离中国文教中心,但是人情懿美,陶冶了燕连福老师温润善良的品性。他回忆道,在儿时成长经历中,村子里有很多人帮助自己,关怀自己,让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些善良的人们很难忘怀。
第一位是三叔,说是三叔,其实只比自己只大四岁,三叔个头不高,但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呵护着他。刚上小学时,每逢下雨天,土路泥泞,三叔总是背着他上下学,让他免于摔得一身泥泞。小小的三叔,成为燕老师上学路上背他上学的小黄牛。
第二位是村里的电磨师傅。每逢农忙时节,天边亮起星星,父母还在地里劳作,家中还是黑的。燕连福老师便一个人继续在村里玩。有天玩得实在太累了,一个人竟在村子里的磨坊门口睡着了。父母回家不见儿子,焦灼万分,四下寻找,等找到电磨坊时,才发现他正在磨坊值班室里舒舒服服睡着大觉呢。如今每次返乡,路过早已残破的电磨坊,他总是回想起儿时在磨坊门口坐着打瞌睡,回想起好心的电磨坊师傅。村子里这些淳朴的大叔们,成为他成长的安全保障。
第三位是邻居石奶奶。石奶奶家里种着一片桃树,春天每次干完农活,口干舌燥,只要石奶奶在桃园里,总会挑几个鲜嫩多汁的桃子递给他。生活在都市里,冬天里都能买到桃子,但是总觉得现在的桃子比不上过去的味道。石奶奶家的桃子不仅凝结着渭河之水的滋养,还凝结着乡村朴素的人情之美和邻里之善。
乡村生活,清苦简单但却回味无穷。记忆中那些善良的人们带给燕连福老师的感动也影响着他的成长之路。大西北简朴纯真的风土人情奠定了燕连福老师的人生底蕴。要做一个忠厚踏实奋斗不息的人,一个励志向上改变家乡的人,一个初心不改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
知识改变命运。即使家庭经济拮据,父母也没有放松对燕连福老师接受教育的支持。燕连福老师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学习一直优秀。从小就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勤勉自律、刻苦求知的学习态度贯穿于整个求学生涯中,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是很疼爱儿子。干活之余,总会问儿子课本上学了什么。小学时,在课本上学到“小帮手”三个字,燕老师便给妈妈说,一定要做妈妈的小帮手,让妈妈不要太劳累。白天放学后,他也经常跑到地里帮父母做农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刚上小学的时候,村子里还没有电,到了晚上,便在煤油灯下写字复习功课。经常写一会儿字,脸上便沾满了煤油灰。燕连福老师曾感慨“我的父母虽朴实平凡但正直善良,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形塑了我的处事哲学,也是他们给予了我拼搏奋进的不竭动力。”
有志者,事竟成。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学到大学,燕连福老师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小时候,燕连福老师总爱思考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家庭而不是另外一个家庭,出生在这个地域而不是其他地域。家里墙壁上有幅年画,妈妈说年画的名字叫“一年四季春常在”,燕老师便问妈妈,能不能让妈妈永远都年轻而不会老去?年,燕连福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哲学专业学习。那时候,大家热衷学习工程类、经济类、法律类等赚钱的专业,哲学专业是冷门专业。但是天生的韧劲让他选择走近哲学、拥抱哲学,并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展现出对哲学的兴趣与天赋,最终在哲学和马克思主义领域成果颇丰,为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坚实而厚重的基础。哲学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专业学习,更为他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方法。在求学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良师益友、遇见了亲密爱人、迎来了事业发展,也更加明晰了自己的未来目标。
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燕连福老师谈到,亲情、师生情对他的学术道路、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父母用无声的教育塑造了我的人格”。燕老师讲到,自己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在他的印象中,这么多年来,父母从没有以长篇大论的方式教育自己。父母不贪、不争、终日勤勤恳恳的身影却刻画在自己的心底,对自己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燕连福老师的母亲只在小的时候上过几天夜校,只会写家人名字和一些简单的字。但燕连福老师表示,在自己长大之后,尤其在从事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回过头来再看母亲对他们几个兄弟姐妹的教育,深感难忘。在他的记忆中,大都是母亲表扬和鼓励的画面,很少会严词批评,即使几个孩子取得很小的进步,母亲也从来不吝啬对他们的赞美。燕连福老师说,正因为这份鼓励,敦促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燕连福老师的父亲就像中国大多数父亲那样,话不多,但对他人格的形成影响极大。他谈到,在父亲这里学到最深刻的品质就是要为人诚实,不弄虚作假,把事情做到最好。父亲在村里担任村干部工作时,始终廉洁奉公,不求名利,只是踏实做好工作,对工作问心无愧。后来辞去镇子和村里的工作,专心在田里种地,庄稼也是村里长势最好的。
“我的爱人不仅是我的人生伴侣,更是我的学术发动机。”燕连福老师饱含深情地说道。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本科毕业后,他便选择就业。工作单位很好,燕老师踏实肯干,领导也比较赏识。此时,他认识了自己的爱人。爱人慧眼识珠,笃定他在学术上有潜力,鼓励他继续求学。但是,燕老师觉得刚工作不久,一是怕影响工作,二是怕没有时间复习,有些犹豫。但是,爱人却坚持鼓励和“逼迫”他考研,当时考研资料、院校信息等都是他的爱人帮忙搜集的,甚至考研辅导班、考研报名这些工作也都是妻子帮他做的。燕连福老师讲到,其实他当时并不想考研,因为从小家庭清贫,一直以来都渴望跳出农村,改善家里条件,不愿意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但是他的爱人一直鼓励他追求上进,认为他的人生会有更多的可能。
为了支持他的学术道路,妻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读硕士阶段,家庭经济和家务工作全靠妻子支撑。但妻子从来没有过怨言,自始至终以她的行动和爱支持着燕老师。燕连福老师表示,后来自己还能有时间和精力读博士、博士后,再到后来留校、评教授、评博士生导师、做行政工作,都是因为妻子将家里事无巨细地料理好。他的妻子也放弃了继续求学之路,只为全心全力支持他。燕连福老师讲到,他所有的成就,爱人的付出与牺牲是前提。他的爱人不只是他的伴侣,更是在人生道路鞭策他上进的人,是他事业的助推器。
“我的博士生导师使我切身体会做学术的最崇高境界”。燕连福老师的博士生导师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再林,张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之后”,为晚清名臣的后代,张父当年是陕西省学生领袖,母亲是陕西省妇幼的创始人,整个家族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燕连福老师谈到,张再林老师的人生志趣就是“读天下最好的书,写天下最好的文章”,进入学界以来,张再林老师从不追求任何项目、奖项、荣誉,只求做一个最纯粹的学者,能够在学术上建派立说,推进中国哲学事业的发展。
燕老师感叹,有如此纯粹的知识分子是中国学术界的一桩幸事,自己非常幸运在求学路上,能够受教于张再林教授。张老师对自己的文章要求近乎苛刻,每一篇都是精心之作,每一句话都仔细推敲,最终达到学理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张老师每日坚持读书和写作,即使在大年三十,也从不停止。张老师踏实为学的志向对自己影响非常大。在张再林教授身上,他切身体会到了做学术的最崇高的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知有榜样在,前行的路就会更加笃定。
在做好一个思政课教师的同时,燕连福老师十分重视学术研究,他认为学术研究和讲好思政课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燕连福老师教授广泛涉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年入选教育部“全国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年入选教育部“全国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目前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CSSCI收录50余篇,出版著作7部,其中《美丽中国在路上》被译为六种语言面向全球出版发行。
目前,燕连福老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和博士生导师,每天在完成繁忙的行政事务后,无论多晚都依然保持着睡前阅读一小时经典著作的习惯。他常常告诫学生:学习马恩经典是马院学生的基础课,也是我们开展学术研究的必修课,这个看家本领千万不能丢。除了重视阅读经典文本以外,他还始终紧盯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积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径,率先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问题;率先研究马克思的身体思想,提出“有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强调用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1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