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生命里的绝唱李白将进酒赏析第一部分

发布时间:2022/12/25 20:59:06   点击数:

摘要:笔者很喜欢这首醉诗的气势,臆想一下李老先生在踉跄的步态下摇摇晃晃写诗的样子,不知是该为他的浪漫点赞,还该为他的醉态悲哀。赏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重点介绍了此诗的来历和作者概况,并从现代人的角度对诗进行了翻译。第二部分(另篇)为赏析和总结。

关键词:李白供奉翰林辅佐君王《将进酒》浪漫主义

一、开篇

大家好,今天我要赏析的是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实在是太出名了,已经被很多人赏析过,其中不乏大家。不过他们赏他们的,我赏我的,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赏析的心境不一样,表述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生活在唐代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他一生的志向是要以自己的能力辅佐君王,兼济天下,而后“功成身退”。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任何朝代的官场都不能容忍浪漫到狂傲不羁的人。他的性格成了他在政治上施展抱负的最大障碍。于是他怨恨不满,愤世嫉俗。但也就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多彩,成就了他“诗仙”的地位。

《将进酒》一诗个字,借酒放歌,抒发了诗人对怀才不遇,遭受打击,理想无法实现的满腔愤懑之气。今天我就从今人的角度来拆解这首传颂千年的诗。

诗仙

二、此诗来历

唐玄宗天宝初年(公元年),李白被唐玄宗慕名招募进京,任命为供奉翰林,李白成了随手为皇帝和权贵们写诗助兴的文学侍从官。那年李白41岁。不过只干了两年,到天宝三载(公元年),李白狂放的性格和行为便触怒了朝中权贵,最终被迫离开了长安。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他云游山河,写诗作赋,发泄郁闷。写这首诗时,李白51岁,已经离开长安八年了。

这一天李白又与好友岑勋(岑夫子)元丹丘在嵩山相聚,登高饮宴。席间三人推杯换盏,高谈阔论,评论时事,针砭时弊,试图以酒解郁。喝至酣处,李白摇摇晃晃站起身来,步态踉跄地蹭到书桌边,抓起笔来挥就此诗。从酒桌到书桌,半醉半醒之间,一首《将进酒》便跨越千年流传至今。

三、作者概况

本名:李白;别称: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遗、诗仙;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生卒:公元年~年;所处时代:唐朝,唐玄宗时代;主要作品:《静夜思》《蜀道难》《明堂赋》《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主要成就: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信仰:道教;去世地:江南西道宣州(今安徽宣州);墓葬地:当涂青山西麓。

李白,5岁启蒙;18岁为增长阅历见识游走四川境内诸地;25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25岁~41岁期间,为了完成自己‘辅佐君王,兼济天下’的壮志,李白一边纵情山水结交朋友,一边用其才学尝试着与各级官员、权贵结交,终于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天宝初年(公元年),李白被时任皇帝的唐玄宗李隆基任命为供奉翰林。这个工作的职责范围是:在需要的时候为皇帝和权贵们写诗助兴解闷,但不负责具体的国家事务。说白了,就是由唐玄宗发工资,养着为其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这个与他的志向相去甚远的工作怎么能够满足李白的心理需求。不到两年,李白便厌倦了这种生活,于是放浪形骸,纵酒昏秽,终于引起了唐玄宗的烦厌,于是在公元年给他了一笔不菲的遣散费,放他重回江湖了。

杨贵妃砚墨,高力士脱靴

至德二载(公元年),永王李璘(李隆基的第十六子)擅自引兵东巡,途中力邀李白加入,此时李白已经56岁了。永王不久被征剿兵败,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当下的贵州)。乾元二年(公元年)朝廷因关中大旱,宣布大赦,规定只要没死的人全部赦免。李白还活着所以被赦,此时的李白58岁。

上元三年(公元年),李白61岁,故去。李白之死,有三种说法,一是饮酒过度醉死家中,二是重疾不治病死榻上,三是江上饮酒,醉跳入水而死。但在我的想象中,他应该是衣袂飘飘,踏江而行,化成青烟,乘风而去,江中有明月送行,空中有仙乐迎接,这样才衬得上一个‘仙‘字。

四、原诗译诗

1、原诗

唐代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2、译诗(括弧内是提示)

你看啊,从天上飞泻的黄河水,奔腾不息直冲大海不回头。(开局气势磅礴)

你看啊,大堂上的镜子里,早上看到的是黑发晚上则变得雪白。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的欢乐,不要拿着空酒杯去和明月对话。(半醉状态)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能必然会给它用武之地,(我就是有才之人)

金钱花完了还能够再去挣来。

烹煮羔羊和宰牛是件快乐的事,因为一会就可以酣畅地喝它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快点喝,不要停。(全醉了,以下是酒后真言)

我要为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仔细听好了。

鸣钟鼓,食珍馐的豪华生活不算珍贵,只想沉沁于醉醺醺之中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所有的圣贤都会感到孤独寂寞,只有爱喝酒的人才能够流传百世。

当年陈王曹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一万元一斗的美酒纵情欢乐。

你为什么说我的钱不够?把这些钱都拿来买酒喝吧。

把圈里名贵的马,柜中值钱的衣,都叫侍儿拿去换酒吧,

只为能消除这绵长不尽的愁绪。(撕心裂肺的绝唱)

五、结语

对李白的《将进酒》赏析的第一部分暂时写到这里,在第一部分的开篇中,我首先讲了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最繁荣昌盛的时期,认为他浪漫到狂傲不羁的性格成了他施展政治抱负的最大障碍。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就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多彩,成就了他的“诗仙”地位。其次谈了此诗的来历,也就是诗的创作背景。此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八年后,与好友岑勋、元丹丘在嵩山相聚,喝至酣处,宣泄心中郁气的作品。

接着介绍了李白其人,做为一代诗仙,他一生的信念是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可以辅佐君王,兼济天下,而后“功成身退”。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即便他坐上了供奉翰林的位置,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为皇室写诗助兴的御用文人,这样的工作怎么能够满足李白参与政治的心理需求。于是他痛苦悲愤不满,沉浸于酒精带来的虚幻中,试图长醉不醒,以酒解愁。最后因酒而去。

做为今人的我无意去评判古人的对错,只是隐隐地为李白感到不值,他的诗作成就那么高,为什么还要在政治上和人争长短呢。政治需要的是务实,他的性格并不适合从政。

最后为了便于理解,我从字面上对原诗进行了翻译。诗文的赏析在第二部分(另篇)进行。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第二部分再见。

送于李白,以慰其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55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