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裸辞爽一时,那些中年自由职业者,为什

发布时间:2023/3/22 17:20:04   点击数:

在不少人眼里,自由职业似乎只是一种轻易做出的选择,也是一种轻便洒脱的人生选择。真的是这样吗?

文|金融八卦女作者:林sir

···

1.

/初学者:资深设计师的尝试/

“我在北京已经18年了。”陈胜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副毫无压力的样子。

作为大龄适婚男青年,现在的他并无结婚、买房的打算,养娃、养老之类的话题更是无从谈起。

陈胜不像一个正常“北漂”,倒像某个混迹丽江的“浪子”,右耳戴了一个酷酷的耳钉,让这个形象越发丰满起来。

这是陈胜从事自由职业的第一个月。

他是一名杂志平面设计,十几年来一直是给人打工,今年破天荒地开始了自由职业的生涯。

▲陈胜提供

陈胜的人生转折点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在一家新媒体公司工作已有半年之久,但并没有完全适应这份工作。

“以前上班是10点多,也不需要打卡,但现在严格的早九晚六上下班打卡制度有点压迫感。我想安静地工作,但公司事情比较多,有点压力,虽然每个公司都这样...”陈胜无奈地表示。

这似乎不像是一个职场“老炮”说的话,更像是出自某个刚入职场的实习生之口,看得出来,这也是他最介意的部分。

陈胜的工位在一个靠墙的角落,工作时的他时常挂着耳机,长时间一动不动,很有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感觉。

据他所说,身边的设计师朋友都是这样。

终于,一个旅行的念头,让陈胜动了离职的心。

也是在这时候,公司的新项目正式启动,他的“活儿”又来了。陈胜主动跟老板谈了从“全职”到“兼职”的角色转化,申请继续负责这个项目。

这无疑是一个两全之策。

没有了早九晚六的要求和制度的约束,工资改成按件计费,除了赚得少一点,其他倒没什么坏处。

陈胜的朋友经营了一家只有两个员工的设计工作室,已有几年光景,并且经营状况还不赖。这给了陈胜很大的鼓励。

话虽这么说,陈胜还是有些担心:“除了朋友给介绍活儿以外,自己没什么找活的经验。”这无疑是他今后必须克服的问题。

如果仅靠这份兼职,他显然也养活不了自己。

“如果有两份类似体量的杂志兼职,那还差不多。”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不过,这份兼职的工作还处在磨合阶段,合作顺利的话才有继续的可能。

陈胜还是需要常常来到公司,有电脑设备、能与人当面沟通,这些在公司都有更优越的条件。

所以,陈胜的自由职业之路就像他所说,“还在摸石头过河。”

“如果走不通,我就重新找个工作呗。”

2.

/入局者:日语女老师的放手一搏/

——这种自由职业的状态,你想持续多久?——持续到老吧!

刘帆毫不犹豫地回答,让人有点始料未及。

曾在日本留学,日语专业毕业回国后的刘帆一直在国有中文媒体机构工作。

她这样描述这段日子:“闲得冒泡,也不用坐班打卡,按月交稿就行了。”

除了清闲,薪水也相当可观。

但有件事情一直横亘在她的心里,那就是这份工作完全没有发挥出她这个日语资深爱好者的能力。

刘帆热爱研究日本文化,因为对日本寺院的喜欢,去年7月她曾去北京龙泉寺禅修体验一周。

不过那次禅修后,龙泉寺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主持被撤职,至今漩涡未止。

▲刘帆提供

最初,她会参加一些日语分享沙龙,聊以慰藉。

在朋友咖啡馆的一次分享活动中,她惊喜地发现,喜欢日语的人还不少,其中还有不少人单独找她说想要系统学习。

没想到,这些人竟然成了刘帆的第一批“学员”。

“第一批四个,当时定价便宜,一节课不到块。”

由于内容难度不断升级,原本就抱着玩票心态的四个人没多久就放弃了。但刘帆并不意外,至少这给她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至今,她从事这份工作已有2年半时间,一共教了二十多个学员,也从之前的兼职状态转变成了全职。

刘帆还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从体系性较差的纯原创教材,改成了日本经典原版教材,课程和教学设置都更加规范。

据刘帆介绍,第一位“一对一”学员是一名自由设计师,喜欢日本设计,坚持学了一年后,现在基本可以在ins上跟喜欢的作者聊天了。

不过,即使经过两年多的积累,刘帆目前的财务状态仍然不容乐观。

“靠这个吃饭肯定是要饿死的。”她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这句话。国内日语教育机构报个课至少上万,她定的课时学费仍然是行业最低价。

事实上,之所以能够稳定从事这份工作如此之久,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家里人的支持。

一开始,家里人给了刘帆一笔钱,鼓励她继续干下去。结婚后,她各方面稳定下来,便有了从事真正喜欢的事业的想法。

“如果真是纯挣钱,我就去机构了”,刘帆告诉我。她目前的收入完全没有以前的高。

除了入不敷出,她还说:“我比我丈夫还忙,虽然肉体在家里,但是也顾不上他很多。”

她在网易云音乐设有一档名叫“粗暴日语”的电台节目,目前粉丝达到了2.5万左右,她计划每周更新2-3次、每周外出上课3-4次,偶尔还要去日企做员工沙龙。

不得不说,从现在到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杨帆都可能处于收入尴尬、劳心劳力的拓荒阶段。

不过,她看起来并不悲观,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宏大的目标:让自己的日语学习理念被更多人知道。

有时候,她更喜欢这样形容自己的未来:“干就完了!”

颇有点气势雄壮的味道。

3.

/享受者:网文作者的全球豪游/

因为爸妈工作的原因,我大概是国人中最早接触网络的了。

82年出生、性格十分坦率的兰华说起自己的往日故事时,总能让人羡慕不已。

当时,妈妈在政府工作,爸爸在文革期间就上了含金量极高的北大计算机系,后来在军工部门履职,这些给了她碰触前沿技术的契机。

她告诉我,早期的计算器、硬盘、中国人仿制的第一代PC、最早期的机器人,这些她都是见证者。

除此之外,她还是最早一批网文作者。那时候还是论坛时代,人们上网写文都是“为爱发电”,毫无付费阅读的概念。

兰华的正式工作履历同样丰富,虽然学的是公共关系,但没有“专业对口”。

干过客服、苹果的技术顾问,我还是第一批淘宝卖家……

拥有如此前沿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她已经算是幸运宠儿了。更让人嫉妒的是,她还能一边全球旅行、一边写作,过着无数人憧憬而无法实现的生活。

在南极的船上,她曾被困七天七夜,同时被困的还有三头虎鲸,游弋陪伴;

在东非大草原,大象、河马、犀牛、瞪羚、狮子、花豹、角马、鬣狗通通被一双眼睛捕获,尽收眼底;

在西班牙,则流连于四月节、奔牛节、西红柿节等各种狂欢节…截至目前,她一共去过46个国家和地区。

▲兰华提供

看到这里,你估计会以为这是一个人生赢家,一个特例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

兰华完全从事“自由职业”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主业是写网络小说,兼编剧、自由撰稿人,按她的话说:“只要给钱,什么都写!”

写小说的主业比较稳定,其他兼职撰稿就说不好了,有时候同时有六个活儿,有时候可能一两个月啥活儿都没有。

当然也不乏焦虑。

除了出售数字版权外,她还出售出版权。她创作的都市爱情题材剧本曾有机会改编影视剧,但因为编剧不力、资方干扰而落得一地鸡毛。

“以前看烂片会骂编剧,自己开始以后,就不骂了。”因为剧本并非编剧说了算,连演员也会提各种要求。

这让她充满危机感,她认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她只处在“安全”这个阶段。

身边有个朋友卖版权赚了上千万,在上海买了套房,但也会担心下一本会不会扑,这无形中也让兰华充满紧迫感。

全球旅游也并非一直优哉游哉。

在法国的时候,恰好碰到小说上架需要加更,她闷在屋子里一天一夜没休息,写了四万多字。

兰华考虑的不无道理。目前她的收入可以覆盖全部旅游支出,那种头脑发热的裸辞是她不能想象的。

"一冲动,拿积蓄出去玩,玩够回来,同事们该升职、该加薪的加薪,长途旅行并不能为简历增光添彩呀。"

某种程度上,她并没有可以额外挥霍的特权,虽然流浪世界,但焦虑和身居北上广的无数普通工薪者们毫无二致。

这一切更像是顺理成章。她坦诚说:“从没想要早早过上这种日子,因为以前的能力还不够。”

4.

/结语/

从这三人身上可以看出不少共性:

1、均为行业资深人士,如果不从事自由职业,收入是可观的;2、并没有裸辞冲动,而往往是顺理成章或者有周全的筹备;3、普遍认为自由职业并不轻松,在很多方面反而更需要费心劳力,不能有半点马虎;4、对未来有较详细规划,或者止损点。

这与很多人眼里的自由职业者是差之千里的。

在不少人眼里,自由职业似乎只是一种轻易做出的选择,也是一种轻便洒脱的人生选择。有些人一毕业就踏上这条路,显然充满操之过急的隐患。

没有一定的职场经验积累,没有“单打独斗”的商业头脑,断难实现。

也有人认为,自由职业者的收入毫无疑问是丰厚的。但实际上从这些资深人士的例子中可以发现,能达到盈收平衡的人并不多,而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付出不输于,更甚于全职职工的代价。

有调查显示,自由职业者的生存状态似乎并不乐观:

1、超过70%的自由职业者为90后;2、超过60%的人收入低于全职工作,17%不能维持日常开支,接近60%没有稳定收入;3、超过40%的人处于焦虑状态,最焦虑的问题是经济收入。

从这些例子来看,朝九晚五、公司制度等,可能是对全职职员的另一种生存保障。

野生动物看似自由,却每天都要为了食物发愁。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58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