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学者景军在生命末期,我们该选择如何优逝
癌症患者们在最后三个月需要付出多少经济代价?又要承受多少生理及精神上的痛苦?
基于我国许多癌症晚期患者实际上无法“优逝(gooddeath)”的现状,有可供借鉴的替代性方案吗?
这是知名人类学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景军在其研究“生命代价之重与优逝善终之难”中提出的研究问题。3月27日,在北大人类学系的一场小型分享会上,景军讲述了他的研究洞见。
癌症末期患者需要怎样的关怀?
生与死是所有人一生的重要节点。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婴幼儿死亡率为千分之一百九十九,而今天,该数据已经下降到了千分之七八,所以“优生”的问题在我国已经基本被解决。
“生的质量”被提高,“死的质量”却依然堪忧。景军表示,每年中国约有万人死亡,其中75%是慢性死亡,而能在机构得到临终关怀的只有大约2万人。根据《经济学人》智库于年发布的全球死亡质量报告,由于中国临终关怀质量差、普及程度低,大陆居民死亡质量的综合得分在80个国家中仅排名71。
谈到“死亡质量”,其中一个核心指标就是人在离世前的痛苦程度。以前,中国人多死于传染病。但年以来,中国排名前三的致死疾病是:脑中风,心脏病和癌症。“与前两种病很快结束人的生命不同,癌症晚期患者至少要熬上一年,这是十分痛苦的。”景军说,由此,他的研究把目光聚焦在了癌症晚期患者身上:癌症患者们在最后三个月需要付出多少经济代价?又要承受多少生理及精神上的痛苦?
此前,也有不少人类医院,他们尤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6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