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鲁迅离开课本却走进了现实,读懂先生,我
近年来,我们经常会看到鲁迅的文章从语文课本中逐渐删除。当今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及其思想不太适合社会主旋律,也不再适应青少年们学习。
01去不掉的文化
不过“去鲁迅化”,去的只是文章,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依然是不可撼动的。上学时,学鲁迅的课文总是觉得鲁迅的极端、暴躁和动不动就“开喷”让人莫名其妙,那时最怕鲁迅的折磨。如今,鲁迅在书本中开始悄悄消失,却又莫名的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很可能永远错过“你也配姓赵”、“从来如此,便对么?”这类言简意赅、力透纸背的文字。
以前看不懂先生,如今再看,却湿了眼眶。上学时我们学鲁迅的文章,以为是在看历史,长大以后才明白,其实是在看现实。这一定是大多数人随着时间滚动,悄然明悟的心态和情怀。鲁迅的人格魅力离开了书本,却从来没有消失在现实。
02时至今日,仍是“未庄”
很多人说,鲁迅笔下的时代已然过去,但当我们回过头时,你会发现,我们依然活在鲁迅笔下。阿Q、闰土、孔乙己、祥林嫂、豆腐西施、假洋鬼子……这样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几乎人人可以“对号入座”,看当下熟悉又陌生,忽然一通悚然:我们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走出未庄”。
多少人的生命轨迹严丝合缝地契合了闰土的命运,曾经少年意气,成年后却被社会磨平棱角,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从小拮据却能快乐的生活,但从没人告诉他“知识改变命运”。长大后像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没有能力、没有背景、没有特殊机遇,只能沿着父辈的道路,做着普通的工作,中规中矩地往前走。
现实中,当有人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时,尤其是肆意消费弱势群体的时候,便会疯狂指责这类人吃“人血馒头”。而事实上,现在人们不吃“人血馒头”,却接受了推销贩子康大叔,活成了愚昧的华老栓。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今天,依然在不同的混凝土结构中重演。那些一边叫嚣着自由,一边向刻薄上司阿谀奉承。不论面对怎样的刁难和压榨,内心狂躁却也能以一句“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暗自报复,其实,这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03远方和人们,皆能仰望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现实让我们忙于各自的俗务,每个人的世界轨迹并行不悖,互不交集却互为看客。“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世上如果有什么比鲁迅笔下的看客更让人不寒而栗的,便是今日的看客。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让信息抵达更迅速,资源更丰厚,刷着千奇百态的视频,支配着充裕的流量,在不同场景下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看纠纷时叫好,看劣迹时咆哮,看励志故事时嘲笑,看不懂的事也能指手画脚,在不必露面的网络平台上冷嘲热讽、煽动是非……他们都成了鲁迅笔下的看客,在现实或在虚拟世界里以最冷漠、最残酷的言行伤害着当事人。令人羞愧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不知觉地做过其中一员。
何其悲哀,在社会里摸爬滚打的群体都烙上了鲁迅笔下人物的影子,无一幸免。何其幸运,这个时代已不再陈腐、不再冷漠,善意、温暖亦能传染。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在人生末期病态中的心声。鲁迅眼孔极冷,心肠极热,对整个社会的弱者都怀有冷峻的悲悯和忧患,这是氤氲在他刚勇性格下的温润人性。
无论课本留存多少鲁迅的影子,但活在现实里,他便从不曾离开。学校学不到的道理,都留在未来的社会熔炉里。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重读鲁迅,他带给我们的从来都是灵魂的震颤和思想的丰满,以及目不能及的广阔视野……
鲁迅全集精品经典正版全10册精选月销量¥¥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END-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