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读书感悟人生十论读后感
读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并非出于自愿,乃是一份功课。说实话,选择这本书看几页我便有放弃的打算了,只叹境界欠高,难以跟上钱穆大师的思想脚步。多为艰涩难懂,或是我未曾有过的思考方式的。不过我还是读了下来,不为什么,只因任何一本书,只要认真读了,或多或少会有收获的。而事实读却如此。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谈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作者本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于我想来,这已大体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细细的体会,在人生路上,随时可遇坎坷,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当你已努力过、追求过,不管结果是否是想要的,哪怕失败,但你心已超然,不会因失去而悔恨。因为在心理上你已经达到了,已经成功了,已领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人生十论》这篇文章是关于探讨人生价值观之一本非常深刻的书,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对人性的善恶等各个方面的剖析深入,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深入的对比,来推敲内涵深刻的人生哲学。文章所用文字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实则论述出人生之种种问题。作者把文章分成三大章节: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其中人大章节又分成若干小节。这在下来我们逐一讨论。 在作者认为,西方人的的人生方向是向外的,即无限向前。这便是一种追求物质、情感的表现了。向前追求,扩张权力,充实人生,追求财富,追求爱情,追求知识,追求科学…… 而印度人却是正好相反,即无限向后。即这也正式印度宗教的一个反应,印度人信仰佛教,佛教所求,无外乎四大皆空。不断向内的探索便是某种意义上的抛开外界的一切,对于外界的一切利益、诱惑无所欲无所求。然而,内心是依托外界而存在的,没有外物,也即无所谓的内了,内外本为一相对存在的事物,失其一,何来其二?而当内外俱泯,也即达到了佛教的最高境界——四大皆空、涅槃。
然后作者讲到中国,中国也有禅宗,但确实中立的,它既不向前也不向后,它是一种消极的、无为的态度。中国还有的就是儒家,他们虽然如同禅宗不想内也不向外追求,但是却也不同于禅宗,它还是有自己的追求,便是依着中间的一条路线前进,随时可终。其中奥义,我也难以读懂,只知大概在讲儒家的中庸思想,不偏内,不偏外;不说知识即权力,又不反对科学。
二为适与神适与神
真善美是西方人列举的三大价值观念,而后人又试图在这三个价值观念之外找到其他范畴,或是因为此三者并不能包括尽人生的一切,或是因为依次理论易使人误入歧途,或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于此三者有多少出入之处。巴文克又对此加上了两项:适合与神圣。 适便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物质所加的种种工业技术而言,人类对自然物质的加工,以及人类社会中的诸如法律、风俗等种种创造,何尝不可归结于一个适字呢?
神者,于道,即自然,于儒,即性也。世间万物,何处无神?千军万马,旌旗号令,指挥若定,斯为用兵神;科学之无一角落不可谓其为神也。道说自然,儒说性,似是又陷入了唯物论,而其却为唯物而唯神论,正是认宇宙整体是个神。三为人生目的和自由
此篇于我稍显易懂,人生之目的可分为求生之目的以及异乎于动物的文化人生之追求。自然生命目的是每个生命都有的,即求食、求暖、求居等本能,生存是其一直奋斗着的目标。而人类之所以异于动物,即为其有心,动物所不具有的心。早晨起来,到公园散步,只为散步而散步;听一首音乐,只为听音乐而听音乐,而不是为了生存。这便是文化人生的目的,而人类的人生因此而有了意义和光彩。
而如今有些人却渐渐堕为动物,吃饭只为饥饿,喝水只因口渴,睡觉只因劳累,工作只为糊口,结婚只为繁衍。这样的人生又有何异于禽兽?
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文化人生,追求人生目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尤其是文化人生。西方有句话:不自由,毋宁死。正式对这种自由的追求。有时甚至是为了文化人生之目的而舍弃自然人生之目的,舍生取义以及杀身成仁即为典型的代表思想。
而人生文化中的许多目的是要收到很多外界因素阻扰的。原始社会里,文化人生的成分很少,人杀人也是常见的事,甚至还被人称赞为神圣。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人杀人,压抑了别人的自由,来成全自己的自由。这便被称之为恶,作者如是说:杀人也是人类在没有更好办法之前所选择的一种办法呀。佛教里有一个故事,一个恋爱他母亲的人弑杀了他的父亲,佛说:只要他肯皈依我佛,佛便可为他洗净罪孽。其意为,佛家不承认罪恶之存在,只教人类能有更高挑选之自由。若是教育有办法,政治尚是次好的;若是政治有办法,法律又是次好的;若是法律有办法,战争又是次好的;若是战争有办法,较之人吃人,也还算得较好的。而到了人吃人的时代,人也便只剩下求生之目的了,这是也没有什么好和不好的了。
虽然我并不具有作者这样长远的目光来看待时间罪恶,难以认同罪恶也仅是在没有更好选择下的一个追求。但是我在想,在这个看似繁华似锦的世纪,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在社会的某些阶层,若是没有那些少的可怜的关怀,也无异于人吃人的生活了吧。
四为物与心
在这里,作者比较了人心与动物心的不同,动物心,只不过是维持生命的一个器官,而人心却是价值最高的,他依托于生命而存在,生命依托于身体而存在,身体,即是物。
此处我并不很是赞同,说动物无心,却是过于绝对,万物皆有心。比较有灵性的狗即为典型的例子,其与人类的“感情”也并不是一只简简单单的动物与圈养者的关系而已,而动物之间的亲情、母爱也时常可见,由此可知动物并非无心。
人类的各种创造,桌子、雕像、画作等无一不是心的外在表现,心不仅仅是被束缚在一个小小躯壳内的。心是不能脱离物而存在的,没有躯壳,心自然无法存在,而没有外物的表现,心也就无所谓心了,便是作者所谓的动物心了。
五为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此论类似于第一点所说道的“人生三路向”,又可将其划分。西方人对于人生的探索,是无限向外的探索,由圆心出发,无限散发,构成一个内径无限延伸的圆。而中国思想中的人生真理探索,却是向内,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治国平天下,先有自身,再至家,在至国,再至天下。这是一个先内敛而后外方的过程。
六为如何完成一个我
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世间本没我,有的只是一个一个的,而人类又自然人跨越进如人文世界行列时,我也便由此产生了。我分三类:身我、社会我、以及心我,即真我。
身我,是一直存在的,即无心之我,或者称此我为一动物人更为合适;社会我乃是社会的产物,家庭中的我,为人子,为人父,或者为人夫,社会中的我,为人臣,为人友,等等此皆为社会我。而真我,才算只真正的我,人也正是因有了真我而真正称之为人。
人生只目的,即是完成一个我,完成一个真我。不完成真我的人,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不能算是一个完人。生命不在于长度,而是在于质量。在有限的生命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才是我应该做的,才是实现真我的途径。圣人便是将这种个性的我发展到了极点。
七为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
世界各大宗教几乎一致认为人生来便是来经受痛苦的,这是人生的本质。痛苦源于限,一为生命之限,一为人我之限。
此亦同于上者,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此为古人之训。人生之痛苦真正之限在于人我之限,而非人之生死之限。此即一完成心我之过程。人若有所成,死又何惧,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气元。即为随时可死,随地可死。何为?只因志勇之士完成了自我的塑造。死,并非要死的轰轰烈烈才算是人生之事业完成。耶稣死于志,孔子死于生命之限,然则可言孔子不及耶稣?孔子之死,虽为自然之死,他并未死于沟壑,并未丧其元,却是完成了志,即完成了真我。故可言孔子之死实为道义之死。
八为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此处作者亦是否定西方的人生方向,西方人追求的不断向外的扩张,心无定所,在茫茫宇宙,心不得以安置。真正的心之安定之所,乃是心与神的结合。心寓于吾身,却可越至外界,与他人之心相连,无异于寄吾心于他者。慈父之心寄予子,自之心寄予父,亦可寄予国,亦可寄予天下苍生,亦可寄予茫茫宇宙,此为心之与国与天下之合而为一,天下者,神也。如是,心即是神。
九为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
上面提过,我,可分为三种,身我,社会我,心我。身我与社会我固然是受束缚的,人难以逃离生老病死,难以选择出生的性别,家庭,国籍。
但是心我却是不受限制的,他可以脱离与身体的束缚,可以脱离月社会的制约,我可以身在病床却遐想漫游海洋,可以人臣却可以妄图篡位。而人类若要获得自由,便要获得心灵的自由,必须尊重自己的心。
十为道与命
此篇主将孔子之道,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天道,天之道,固是无人可以阻抑,否则也无所谓天道了。而道之行或不行,亦非人力所能抗拒,此乃天意。孔子正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道之不行,不怨天,不尤人,非吾所无能,命也。
通读全文,实在是难以深解,只能摘其观点,加以揣摩,若能消化十之一二于己所用即为无憾。
赞赏
长按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吗治白癜风西安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1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