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唱响生命之歌荐读李丹
总第期
头条:唱响生命之歌(重阳节专稿)
李丹
二条:这个世界并非为你量身打造
王瑞亚
三条:九月九,温一壶老酒敬爹娘(外四首)
袁飞
本期导读
若以时间论,重阳的悠久历史称得上岁月厚重,它比老人还要老;若以发展论,它的变化革新也算得上与时俱进,比年轻人还年轻。
当我们单纯以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时,其实忽略了一个要素:心态。窃以为,心态才是精准划分人生阶段的利器。当一个人垂垂暮已,若他平和坦然,旁人会说:他有长者风范,老年人就该是云淡风轻,处变不惊。可是经常引我侧目的不是云淡风轻,而是那些比年轻人还要朝气蓬勃的老人,我更愿称他们为“老年轻”。
河南省特级教师、部级劳模陈旭
我也有幸认识了这样一位老年轻,原河南省特级教师、部级劳模,《河南思客》编委委员、签约作者陈旭老师。如果按照国际上对年龄的划分:60岁以上属于老年人。陈老师无疑是属于这个行列的。但是,我从来不曾觉得我们有任何差别。只有每次拜读老师的美文,翻到个人简介时才被提醒:陈老师是与共和国同岁的人。
“旭”,九日之阳。年出生,与时代共同升起。是巧合,也是天意。旭日东升,人如其名。最近一次见到陈旭老师的照片是在渑池县委宣传部面向全国发起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征文活动的颁奖现场。时光似乎偏袒了陈老师,他目光炯锐,步伐坚定,精神矍铄。
陈旭老师的年轻态,源于他的年轻心,源于他的与时俱进。当我还没有接触到美篇时,便常常在群里拜读陈老师制作的大量精美图文。这些图文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为家乡宣传喝彩,为时代助威加油。情系家乡,正能量满满,自信满满。我常想,陈老师的精力该是如何充沛呢?
如果说,岁月不饶人,那陈老师也未曾饶过岁月。陈老师的职业生涯最早始于黄河岸边的山区学校,而后一路勤学,一路求索;一路磨砺,一路奋进;一路欢歌,一路收获。如今,虽离开岗位多年,但退而不休,笔耕不缀。哪怕是现在,陈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仍然让我敬佩不已。
陈旭老师(右二)陪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深入农村采访
记得今年儿童节前,我的一篇文章在陈老师那儿修改,陈老师提出有一处地方不妥,建议把一处单音词改为双音词,使句式更加工整。我发稿前改了10多遍都忽略的问题,陈老师一下子就捕捉到了,我心中暗自叹服。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那篇文章题目的改定,陈老师转达主编意思:希望题目再做一下调整,能更出彩一些。我欣然同意,但是因为中间还有课,陈老师只得断断续续地与我沟通了大半天。夏日正午,担心陈老师身体吃不消,我不好意思地回复希望他先午休再修改。陈老师具体回的什么,我已忘记,大致意思是,他已稍事休息,不碍事。反倒让我抓紧时间午休,不要着急,题目的事,下午再议。我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竟被年近70的、我最尊敬的老师催着休息,心里既暖又愧。
陈老师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从年仅20岁守着十里黄河滩,映着一盏豆油灯边学边用,到《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设计》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这漫长的岁月里,变换的是环境,不变的是陈老师永不止步的研修学习。年之前,大多数时间,陈老师的写作、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都是在一个住了一家四口的几平方的小房子里完成的。坐在小凳子上,趴在床边奋笔疾书。这一幕至今被登门拜访的同事烙在心底。
在陈老师的文章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虽然受了无数凄苦,但青山绿水却永不停息地为我演绎着最美的风景。黄河母亲的乳汁哺育了我,给了我知识和智慧;黛眉山的巍峨挺拔教会了我挺立于世,坦荡做人。
君子坦荡,常怀感恩,砥砺向前。
年10月12号晚,渑池县“砥砺奋进的五年”征文颁奖典礼在渑池县仰韶广场举行。图为陈旭在颁奖现场。
陈老师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的每一项成绩,在今天看来,仍叫人仰望,是多少吾辈梦寐以求的高度。对待这些拥有一个就足以受惠一生的成绩,陈老师虚怀若谷。经常在各处看到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把人分为四类的文段,我一定要把陈老师排在“有本事没脾气”这一类里。有一个小细节一直让我很受触动:逢年过节有喜事,作者群里会发红包庆祝。金额随机,就图个乐呵。我经常点了红包就习惯性地发一个萌萌的感谢表情,意思一下。而陈老师每次都特意在红包留言里打下一句话,或表示感谢,或表达祝贺,不管是点到几十块还是几分钱。这个细节一度让我深思,让我惊叹。
我接触到的退休老人的常态是:几乎与职业绝缘,照看孙辈,家长里短。而陈老师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退休教师的风采。陈老师不仅自己写,还带动别人写,并且对于别人请求帮忙修改的文章,来者不拒。为了更进一步打出“渑池文苑”的名号,陈老师深知:蚂蚁虽小,成团可泅水。在陈老师的带领与组织下,成立了“河南思客渑池作者群”。集体的力量终究是强大的,每回出自“渑池文苑”成员之手的文章,阅读量都很可观。陈老师是主心骨,也是舵手。
我常想,如果我到了古稀之年也如陈老师一般,那必定是人生之大幸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眼角的皱纹只是生命体的自然馈赠,心上的褶皱才是自我的画像。
又到重九,愿小年轻不老气,老年轻更蓬勃。
作者简介李丹,女,河南省登封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新密市牛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喜欢的字:诚朴勇毅。
《河南思客》签约作者。
本文作者李丹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 委 吕佩义 胡耀桢 王银玲
庄凤娟 刘文玉 陈 旭
王立国
统 筹 杨海燕
本期编辑 王睿鹏
指导单位 河南省直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李丹的相关文章●真正的生活
●牵起秋的手
●若不曾来过,便不曾知道
●笑对生活的展颜(河南思客签约作者谱)
●暑趣
●马伯乐的伯乐呢?
●为生活举杯
●再见吧,少年
●“让你爸来一趟!”
●诗词里的儿童
●妈妈的变形
●繁花尽头尽繁华
●乡村教育隐痛——家长缺位
●孩子的眼睛
●春天来了,你知道吗?
●年年底的这场霾
●放牛班的那个胖小孩
●幸福突袭
●思客学堂
●四季
●亲爱的,我很无奈
●脸面
●所见
●我听见了愿望破碎的声音
●老二
●推开窗,看见幸福
●少年的喜欢
●懒爷爷和懒猫
●为爱缴械
●惜人惜物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哪家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1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