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美感与脉络关于人生模式一书
谢谢各位师友支持,下午收到出版社告知,我的新书《人生模式》京东预售近千本了。虽然前前后后,经我手出版的书已经几十本了,但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本书。就好比做了四年的儿童教育公司爱贝睿,升级为孩子他爸后,也一样惊喜。在孩子满月时,我兴奋地拉上李峻老师等几位好友,说了半天。同样,新书问世,多少还是有些想说的。
关于出版《人生模式》这本书是文集,不是专著,是我过去二十年的文章精选合集,而非各位读者期盼已久的认知三部曲、文心三部曲与大宗师三部曲中的任何一本。
从出版市场角度而言,文集销量上不去,专著销量更大。不过也许是钱钟书的理念深深影响了自己:体系会随时间而崩溃,鲜活证据却永存世间。因此,自己的第一本书还是坚持出一本文集。
文集出版过程颇为曲折,两年前与一家出版社签署了出版协议。在所有出版社开的条件中,这家出版社是最差的。当时想法很单纯,觉得那么多我喜欢的思想家的著作,都是在这家出版社出版的,自己第一本书选它,错不了。结果生生被一位不靠谱的编辑耽误了,今年春节后告诉我,还是无法按时出版。于是,在爱人帮助下,找到合作多年的电子工业出版社李影老师帮忙,终于,如愿看到自己的第一本新书问世。
这本书,是对我个人纪念价值颇大的一本书。第一,文章是过去二十年精选而成,见证了自己的青涩与成长。第二,所有保留下来的文字,都是自己认可的「知」,并且均已深深内隐;第三,撰写这本书的过程,恰逢宝宝诞生,且没有爱人帮助编辑,压根不可能从二十年散落的文字中提炼出「人生模式」这个核心模因。
关于书名说一下书名的由来。与最早那家出版社签署协议时,书名叫做《三十六惑》,嗯,就是那篇我三十六岁生日时的演讲。当时,目录很随意,按照:心智、读书、写作、生活四部分挑选的篇目。
结果,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李影老师水准很高,觉得这种目录结构太乱,全部打散,重新组织为四部分。看到她发来的目录结构后,一下子,我就找到灵感了。
我再做了个词频统计,发现全书,人生出现了次,模式出现了92次,认知出现了次,人类出现了次。就这样找到了全书的题眼:《人生模式》。
与我未来将出版的其他书不一样,《人生模式》这本书也许是我唯一一本,先有了文章内容,最后才有了书名与目录结构的图书。自上而下,体系感会很强;自下而上,就是钱钟书所言,更容易在时间长河中留存。也许多年后,读者早忘记了《人生模式》这本书的书名,但一定会反复查阅或引用其中的部分篇目。
关于选篇在定下《人生模式》这个核心模因后,我围绕人类的核心认知结构——知情意行,以及人类的核心认知能力——听说读写,重新挑选了篇目。挑选篇目时,给自己确定了三个原则:
第一,只挑文笔优美的篇目。马奇说,「学问有个特征比有没有用更重要,那就是美不美」。
第二,只挑十年后依然不易被推翻的篇目。未经时间考验的模式,没有留存的必要。
第三,只挑自己知行合一的篇目。一本个人纪念色彩如此之重的图书,如果对自己还不够真诚,那么还有什么意思?
所有入选的篇目,都是自己认可的,修正了上千处错误,增补了诸多注释与参考文献,使之未来能在时间长河中多流淌一会儿。
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终究,要留下一些作品。
关于内容如今市面上有太多教你如何变得更成功的书。遗憾的是,《人生模式》这本书并不是。
如今市面上有太多尽量写得通俗,甚至脱胎于音频节目的书。遗憾的是,《人生模式》这本书也不是。
《人生模式》这本书没有承诺,只有探究。读完这本书,你并不会掌握什么人生捷径与发财窍门。但你一定会更好奇。那人类灿烂智慧,如何深深地改变了我们关于时空、身体、认知、情绪、动机与行动的认知?
《人生模式》这本书没有讨好读者,只有我的趣味。即使诸多篇目,你也许曾经在某些场合读过,但当你再次阅读,你会发现,依然有收获。这就是我的文字特色——注重美感与思想脉络。
绝大多数人写作追求快感,自己爽,或让读者爽。然而,这从来不是我的追求。我的写作追求美感而非快感。
制造快感容易。要么简化世界,取其一端;要么利用对立,引发情绪;要么追逐热点,鸡飞狗跳。美感不一样。「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这是一千多年前的辛弃疾写的。「寂寞流泪,身如浮萍,断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会同行」——这是几千年前的日本诗人小野写的。你会发现,时隔千年,每一个字都认识,每一个字都读得出来,千年前的美感依然会击中你。
发现那些精妙思想,妙曼文字,细细品之,成为自身底蕴。这些美好事物,往往是无用之用,但是直抵真实世界的最复杂之处,反映人性最微妙之处。如果说追求快感的作者是写色情小说的无名作者;追求美感的作家则是写《洛丽塔》的纳博科夫。
那么,什么是脉络?写认知,就要在文中展现出历史的厚重,科学界的学术脉络与人类历史上的智者研究。这就是《理性:重新定义人类的认知能力》那篇文章。同样,写动机的《奖赏会伤人》、写执行意图的《升级你的行动工具箱》,甚至我写任何一篇文章,无不如此。
所谓脉络,你需要置身其中,才能够顾后或瞻前。只有理解脉络后,才能去脉络,自成一家。
关于致谢《人生模式》是一本写了二十年的书。二十年来,要感谢的人太多。因此,在自序《我确认岁月在奔跑》中感谢了人生之初的贵人;在后记《十年》中感谢了从大学期间相识再到成家立业的爱人。以下,则是正式的致谢。
致谢这本文集,是我从年到年在认知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传播及创业的一个小结。
首先需要感谢的是众多师友。除了书中正文与参考文献中出现的各位师友之外,我还要格外感谢我的心理学启蒙老师郭德俊教授、时勘教授、雷雳教授、丁锦红教授、张力教授、方平教授、张钦教授;以及在我刚刚开启职业生涯时,作为我的直接上级的徐浩渊博士、覃川博士、彭剑锋教授、饶征老师。当然,还有众多共事过的师友,正是与你们的讨论,才成就了本书的众多灵感。尤其是程乐华博士、丁健老师,近二十年的智识激荡,认识你们,真好。
其次,感谢我多年来的博客读者。从年个人搭建的第一个博客月亮湖,再到之后的心理学进取之路、中国应用心理学联盟、欧阳的心理学笔记、阳志平的个人网志,以及社交媒体时代的豆瓣日记、治疗白癜风什么药好治疗白癜风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18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