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周记73,看完爱默生人生十论摘抄
还有论谨慎、论爱的部分因为是迷迷糊糊看的,没有写下
建议分多次、分多主题看完
摘抄如下:1-论自助
一个人如果具有某种特殊的品质,就能丢掉常人的普遍动机,敢于相信自己会战胜任何一项挑战。他的心地要纯净,他的意念要执着,他的目光要敏锐,这样,他才可以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的人生学说,建立自己的人生社会,完善自己的人生原则。这样,任何一个简单的目标对于他来说,也可以像钢铁一般坚定不移。2-论精神法则
人其实永远都在表露自己。转瞬即逝的行为和语言,做事的姿态,内心的动机,无不表现出个人的性格来。一旦有所行动即显示出性格,即使是静坐,睡眠也同样将它显示出来。你认为,在别人讲话的时候,默不出声,不发表议论,人们就会把你的表现看成是一种保留的智慧。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沉默即做出了响亮的回答。3-论友谊
如果我们把友谊变成一种酒和梦的编织物,而不是人彼此心灵的坚韧的构件,那就容易匆忙得出一些浅薄可怜的结论。友谊的法则是严格、永恒的,与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属于同一个体系。然而,人们总是急功近利。我们寻找朋友并不是抱着神圣的目的,而是怀着一种要据为己有的激情,这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全身被卑劣的力量包围着,人们一见面,这种力量就发挥作用。所有的人都卑躬屈膝,把一切美好的诗文都变成了陈词滥调。一切交往必定是一种妥协,最糟糕的是当人们互相接近时,每一个美好的天性的花朵都会凋敝。实际的人际交往是多么让人失望啊,甚至品德高贵的人们之间也是如此。也许交往刚开始时充满了真知灼见,但不久,正当友谊和思想处在鼎盛时期,我们会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遭受没有来由的冷漠和折磨。我们的才能欺骗了我们,双方都必须要由孤独来解救。-我看这种哲学书的特点之一:不能断章取义。不集中注意,很难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主要是因为读者的思想、人生经历不能与书中契合。我只能读懂一大段中的一小段,但仍要以一整段的形式摘抄下来。
4-论智能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一个真正的人从来不照搬大学的教条,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所聚集起来的东西,一旦展示给大家,那就会令人惊喜交集。因为我们无法得知彼此的秘密。因此人的天赋方面的差异和他们共有的财富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难道苦力和杂役对你来说就没有什么逸闻趣事,没有经历,没有奇迹?其实每个人的经历都和专家大师一样多。就算是再粗枝大叶的人。他心灵的墙壁上都会涂满事实和思想,总有一天会有人打着灯笼照着看的。每个人有多少程度的智慧和文化,就表明他对别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多少程度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还没有被学校教育的教育方式束缚的心灵。······有的人必须走遍天涯才能找到那个能带给他真理的人。到那个时候,他一定会知道听比说更加神圣、更加伟大、听话的人有福了,说话的人受苦了。。只要我听到了真理,我就如沐春光,意识不到这其实是对我天性的约束。我从听到的和看到的得到很多启示,感觉就像海水可以任意地进出我的灵魂。然而如果我说话,我就要界定,我就要限制,就变少了。当苏格拉底说话时,吕锡和梅内克塞诺并不因为他们不说话而就会感到羞愧。他们其实也不错,苏格拉底说话时,,他同样也听从他们的,喜欢他们。因为一个纯粹的、正常的人应该拥有和一个善于言辞的人表达出来的同一个真理。然而,因为雄辩的人能把真理明确地表述出来,因此在他的身上存在似乎就少了点。于是他就怀着更多的喜爱和尊敬之情转向了那些沉默而美丽的人。有一句古话说道,让我们保持沉默吧,因为众神都是这样的。沉默是一种能融化个性的溶剂,也会让我们变得伟大又平凡。每个人都是通过一连串的经验而不断进步的,其中每一次经验似乎在当时都有一种最大的影响力。然后又被另外一种新的影响力而取代。坦白地说,让他接受各种影响吧,智能是如此,道德也是如此。我们所接近的每一个心灵似乎都要求我们放弃过去和现在的所以财产,一种新的学说最初似乎推翻了我们的一切观念、生活方式和情趣。对年轻人来说,把古代先贤的学说全部接受下来,或者对他们的解释也都是如此,并表示衷心感谢。先把他们全部接受,然后再批判,除非赢得了他们的恩赐,用不了多久,恐慌就会过去,过多的影响也会消除,他们就不再是一颗是人心惶惶的扫把星了,而是在你的天空中灿烂绽放的,并和你光辉岁月结为一体的明星。-我说:1、我读完一本书,就可以给一人写一封E-mail。因为读完书后,会使文字秀丽、思路清晰、有一个话题;2、这段文字,看其中某句,有说让我们学会沉默的意思。但在-论精神法则中,是说,不要“被动”沉默吧;3、一段内容,看得通畅部分也就1%~10%。尽管这样,也要读完全书。以后有遇到的困惑,就知道哪本书可以解惑。7-论圆
生活就是一系列惊人事件的综合。我们存在的当下,今天猜不出明天的情绪、欢乐和力量。我们能够大概描述一些低级的情况——比如日常的行动和感觉;但是,上帝的杰作、灵魂的全部生长和普遍运动,却是隐藏着的,那是无法预知的。我知道真理是神圣而有益的。但是我无从知道它如何让我受益,因此如此存在是如此认知的惟一入口。进步的人类的新立场,具有旧立场的一切力量,而且更新了旧立场。它拥有过去的一切能量,本身却是清晨的清新气息。在这新的时刻里,我抛弃了原来积存的所有知识,不过是空虚无聊的旧。现在,有生以来第一次,我仿佛能够正确认识任何事物。简而言之——我们不知道它们的意义,除非我们正在爱和追求。······我们希望能够忘记自己,出其不意地忘记自己的缺点,失去我们的记忆,不知道怎样做、为什么做一件事:总而言之,就是画一个新的圆。没有热情,就没有伟大;生活的道路无比奇妙,必得放弃。历史上的伟大时刻,就是通过天才和宗教作品的力量所达到的。奥利佛克伦威尔说,“当一个人不知道正在走向何方,他就达到了最高点。”梦与醉,鸦片与酒精,仿冒着这种天才的境界,由此才会对人们产生危险的吸引力。出于同样的理由,人们求助于比赛和战争中出现的狂热,用某种形式模仿心里的熊熊烈焰。《基督显圣容》拉斐尔
8-论艺术
最后,我们必须坦承:就我们所知,艺术仅仅是最初的开始。让我们赞叹不已的,不是实际的结果,而是艺术的目标和承诺。只要低估了人类智慧的人,才会妄言创造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伊利昂记》或《基督显圣容》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们是能力的标志。时代的风雨洗刷之下,它们凸现出来,象征着永不匮乏的创造力;而即使在最坏的境遇中,灵魂也要努力把它们表现出来。如果艺术不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势力;如果艺术既不实用,也不道德;如果艺术和良知毫无关联;如果艺术不能让贫穷、卑贱的人感受到高尚和快乐,则说明艺术还没有成熟。艺术工作高于技艺。技艺只是某种不完善或者低贱的本能的流露,艺术却是创造的需要。由于艺术本质上是深广的、普遍的,它无法容忍被残废或者被束缚的双手造就,所有的绘画、雕刻都是这样。艺术不啻(chi,第4声;但;只;仅)于人和大自然的造物。一个人应当在艺术中为自己的全部精力找到出口,只要有能力,他就可以绘画或雕刻。艺术应当使人愉悦,从四面八方推到现实的壁垒,让观赏者体会到艺术家所体会的,并由此造就新的艺术家。有些艺术历史悠久,有的则已经消亡,绵绵历史可以为其作证。比如雕刻,早已经失去了实际的功效了。雕刻本来是一门实用艺术,一种写作方式,野蛮人记录感激或忠心的方式;在一个形体感觉敏锐的民族中,这种幼稚粗糙的雕刻得到提炼,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雕刻是一个粗犷而富有青春活力的民族的游戏,而非一个聪明而讲究精神思考的国家劳动。在一棵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橡树下,在一个充满了永恒的艺术眼睛的天空下,我看见一条大道朝天;然而在我们的造型艺术作品中,尤其在雕刻作品中,创作已经被逼入死胡同。毋庸讳言,雕刻中存在着某种微不足道的细节和讲究,就像玩具的细微或者剧院的虚饰一样。天性超越于我们的思维之上,我们无法发现其中的秘密。然而,美术馆却受到大众情绪的支配,有时会变得十分轻浮。我并不奇怪,一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