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从现代人生论美学到当代生活美学生活美学的

发布时间:2020/9/18 14:57:54   点击数: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 htt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音乐·拾间

作者简介:潘立勇,男,浙江慈溪人,文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本文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专题“生活美学研究”。

摘要:中国当代生活美学的建构理路可总结为“审美的生活”和“审美地生活”两种:前者指形式之美在日常生活领域的蔓延,后者为以审美的方式处身于世,此两种理路在中国现代美学均已具备。现代美学学者在引介西方美学之时,分别对审美活动的时间性、审美心理的兼容性和审美对象的空间性进行了改造,创构了人生论美学传统;并对传统儒学的心性涵养和礼乐教化进行审美化的诠释,分别在西学转化和中学诠释两方面构成了当代生活美学的历史脉络和现代渊源。

关键词:美学;人生论美学;生活美学;中国美学史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活美学渐成学界的热点问题。在种种相关论述中,西方思想的生活论转向和中国古典思想的生活特征最为研究者所瞩目,而本土现代美学的人生论转换和建构的思想资源则相对遭到了忽视。我们认为,当代生活美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脉络早在现代美学“生活的艺术化”指向中已经俱备。通过对西方近现代思想的创造性诠释,中国现代美学达到了当代生活美学所吸收的西方当代思想的理论效果,而其关于儒家思想的诠释模式亦为当代生活美学所承继。对于生活美学历史脉络和现代渊源的揭橥,将有利于我们对于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传统的理解。

一、西方理论的本土化

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特征早已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而一旦某种观点成为不言自明的真理,便会缺乏对其的惊奇式反思。也正是因此,虽然人生论美学的讨论者甚众,但多是对其特征的描述与揭示,少有对其内在理论机制及本土历史传承脉络的深入分析。在此一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是:美学并非中国固有之学,而是一种现代舶来品。此舶来活动以王国维、蔡元培等为先行者,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主要理论资源。而德国古典美学无论是在思想的风格还是内涵方面都与现实人生相去甚远,以至于有学者称之为“艺术否定生活”。那么这一“否定生活”的美学是怎样走向人生的呢?它在被引入到中国语境之际,发生了怎样的视域融合与理论形变?这些问题尚有待于我们的思考和解答。

在西方现代性的经典叙事中,认知、道德与审美领域的分化被视为现代化进程的标志,审美的自律亦被视作审美现代性的基础。大成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观念成为西方现代美学一以贯之的线索,并由王国维引入到汉语语境中来。也正是因此,王氏被广泛地称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说:“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功利者也。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功利。德意志之大哲人汗德,以美之快乐为不关功利之快乐(DisinterestedPleasure)。至叔本华而分析观美之状态为二原质:(一)被观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二)观者之意识,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何则?由叔氏之说,人之根本在生活之欲,而欲常起于空乏。既偿此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十百;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苟吾人之意识而充以嗜欲乎?吾人而为嗜欲之我乎?则亦长此辗转于空乏、希望与恐怖之中而已,欲求福祉与宁静,岂可得哉!然吾人一旦因他故,而脱此嗜欲之网,则吾人之知识已不为嗜欲之奴隶,于是得所谓无欲之我。”在此显示,王国维对于康德、叔本华理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1970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