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思政课北中医胡兵老师思修与法基音

发布时间:2021/4/19 19:04:52   点击数: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为满足3月4号两个大班

①班级:中西医临床医学00,岐黄班00

②班级:卓越中医京华00,卓越中医儿科00

同学们在线上课的需要

我作为任课教师又录制了

最后两个绪论的教学音频

(上节课是俩,这节课又是俩)

(一)我讲绪论3:

(点图片↑↑↑,可看《共产党宣言》全文美图)

(二)我讲绪论4:

三毛说过,“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有一个人做到了,他,就是雷锋,他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月5日,是“学雷锋日“

他的名字,何以不朽!

雷锋的名字,何以不朽?

就是因为,雷锋已经“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了!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参观,向雷锋墓敬献花篮

在上节课

我们提到了一个关于

“最牛创业团队”的段子

其中“公司”一词出自

毛泽东写给李达的信

↓↓↓

“鹤鸣兄: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毛泽东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九日”

童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

西方国家的官,是有限责任的

我们国家的官,是无限责任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

↓↓↓

我们当官也好,入党也好,都是

为人民服务的,而为人民服务

是无限的,也是永无止境的~

下面,推荐童鞋们看一下

↓↓↓

(点开可看)

思政课

习仲勋看完儿子习近平的信后说:“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另外,在我的教学音频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右边的图,是我的一本书(由博士论文修改而成)

请童鞋们注意——

书名中是“每个人”,对吧,那为什么不是黄体字中的“每一个个人”呢?

嗯,我会在群里说明一下

先剧透一下:翻译为“每一个个人”,也与下面的英文“everyindividual”有关哈↓↓↓

另外,我还提到了一个词

↓↓↓

大学精神

特别是提到了原北大校长

蔡元培先生的下面两句话

↓↓↓

图|蔡元培先生像,来源:北京大学校史馆

年3月,林纾将攻击矛头直指北京大学及校长蔡元培,在《公言报》上发表署名公开信《致蔡鹤卿》,攻击北大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斥新文化为“人头畜鸣”。蔡元培亲自撰写《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函》,对林纾的攻击一一进行回应,鲜明地支持新文化运动,并进一步阐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主张。这场著名的林蔡之争,是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的一次激烈交锋。

图|《北京大学日刊》年3月1日刊载的《蔡校长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来源:北京大学校史馆

童鞋们——

主义是人的主义

而不是物的主义

你我的主义

就是你我的原则

为人类的自由而奋战

为我们的权利而斗争

我们,就是自由的人

我们就是主义、原则、权利的

信仰者、坚守者、捍卫者

额,还记得吗?

上节课有一句话

↓↓↓

WeAreAllFighters!

《WeAreAllFighters》

(首支抗肺炎英文励志演讲)

对了,还有一句话——

一个都不能少!

包括抗击疫情

包括脱贫攻坚

……

而这些,也只有我们的

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办到

01年月5日

习近平庄严宣告

我国脱贫攻坚战

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是中国创造的又一个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8年来,中国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开展了声势浩大的

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中国脱贫制胜密码是什么

密码就在下面6个字母中

↓↓↓

伟大的时代

铸就了伟大精神

↓↓↓

脱贫攻坚精神

最后推荐童鞋们课下看一看《山海情》

已成为全民追得

欲罢不能的热剧

豆瓣评分高达9.4

这部剧能打动无数人的原因

就在一个“真”字

“故事”“乡土”“生命力”……

都是它的“催泪点”

好了,时间到,童鞋们

下节课(3月8号)再见

课下抽空听一听

AI为你读第一章第一节

你也可以预习一下哈↓↓↓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这是萦绕在每一位大学生心头的青春之问。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大学生要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习近平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大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学会科学看待人生的根本问题,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

一、人生与人生观

人的生命历程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人不仅要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在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观察、思索、判别和选择。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需要对“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有科学的认识。

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也要进行新陈代谢、繁衍后代,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但是,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是以劳动求得生存和发展。人类在脱离动物状态而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劳动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蝴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能够对自己的存在和活动的内容、方式有所“观”,并且根据一定的“观”作出选择、采取行动。

人对自身的认识,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对此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对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说明了人的本质,为人们认识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一个人从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认识人的本质,只能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更不能依靠神的启示。正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境遇,在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实践人生,通过现实的生活逐渐地感悟人生,形成了相应的人生观。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每个人都会对“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形成一定的认识,无论自觉与否,都会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实践自己的人生。因此,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理应严肃认真地思考人生,努力领悟人生的真谛,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实现应有的人生价值。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的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为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古今中外众多创造了辉煌壮丽人生的志士仁人,多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从而在面对人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前进。其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道路上有时会一帆风顺,有时会崎岖不平,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持有不同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或是投机钻营、违法犯罪,或是虚度人生、放纵人生,或是悲观消沉、厌世轻生。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者,无不是在正确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顺逆曲直。再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把追逐个人私利视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而漠视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观作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实际上就在主要方面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中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不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实际上是庸碌无为的人生观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抱着“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态度,其背后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与上述情况相反,一个人如果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生与死等一系列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这些都与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密切相关。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的人生活动不仅具有满足自我需要的价值属性,还必然地包含着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属性。个体通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是社会的人,这不仅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是由社会决定的。

总之,人生目的表明人的一生追求什么,人生态度表示以怎样的心态实现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判定一个具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中,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人生观与世界观

人生观与世界观有密切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人思考生活的意义,树立追求的理想目标,确定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活,探讨协调身与心、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总是以其世界观为根据,受到其世界观的制约和影响。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这样的世界观指导下,人们就能更好地立足现实,客观地对待人生,在人生道路上勇于拼搏,在实际社会生活过程中寻找解答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概言之,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考人生为了什么、该如何对待人生、怎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等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同时,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二、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存在和活动于具体的、基于特定历史的现实社会当中。人生的内容与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社会犹如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有机体,个人犹如这个有机体中的细胞。只有有机体的所有细胞都充满活力,这个有机体才能是生气勃勃和生长旺盛的;细胞如果脱离了有机体,也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需要的反映。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如果人人都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甚至以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方式满足一己之私,人赖以生存的社会不仅难以发展进步,还将最终因私欲的膨胀而走向崩溃。大学生思考人生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小我和大我更好地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前期课程链接:

思政课

AI读绪论:北中医胡兵老师《思修与法基》音频课(-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14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