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温儒敏语文老师为何要多读书,应该如何读书

发布时间:2021/6/22 3:20:43   点击数:
白癜风的外用药 http://m.39.net/pf/a_4929171.html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有一篇文章《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在文章中他谈到了语文老师为何要多读书,应该如何读书,怎样给自己做读书计划和列书单。这篇文章的建议不仅适合语文老师,也适合各科老师;这不仅是对读书的鼓与呼,也是对教师职业素养、人生进阶的诚恳建议。

我在一篇文章《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中谈到“吕叔湘之问”。三十多年前吕叔湘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种状况至今未有根本的改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语文课改来改去,还是未能改进读书少的病况,很多语文课仍然是老师讲得多,活动讨论多,作业操练多,唯独读书不多,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不多。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

文章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认为有必要加大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种课型的区分,最好采用的“1+X”的方法;扩大阅读量。提出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多种有用的读书方法;要提倡“海量阅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以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

还要容许学生读“闲书”,尊重他们的“语文生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读书状况要纳入评价。但要真正实现“读书为要”,并不容易,因为还得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语文老师自己先要喜欢读书,把读书当作良性生活方式,成为“读书种子”。

很多语文老师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很少读,顶多读一些畅销杂志,大部分时间都是网上的“碎片化阅读”。手机上的媒体有一种“魔力”,捆绑住很多老师,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腾出来的那点时间,也被流行阅读占据了。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读书、少读书,“腹中”装的大都是所谓“戏说”“文化快餐”“二手货”“鸡汤”,或者塞满许多“爆料”“段子”“揭秘”之类,那个“气”怎么可能“华”,又怎么可能提高教学水平?

我们不能指望所有老师都成为“气自华”的“读书种子”,但起码有相当部分的语文老师喜欢读书,并带动学生喜欢上读书,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有希望了。

现在社会心态浮躁,拜金主义流行,大家都没完没了地忙,难于沉下心来读书做事。但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窝蜂都在应对现实需求,评级呀、教学检查呀,还有没完没了的各种事情。当然这些都要应对,谁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点距离,免得被动地全部卷进去。喜欢读书,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这太重要了。在这种状态中,会有成就感,同时也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

我在《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中提到,为何现在人们普遍比较焦虑?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比如解释为“文化冲突”“社会转型”“市场化”“两极分化”,等等。但还有某些更深层的引起焦虑的原因,那就是信息过量。

如何解决信息过量可能造成焦虑这个问题?面对信息过量现象,要有自觉,让自己具备一点信息传媒素养,知道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对信息时代带来的阅读方式的一些重大变化(比如传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而不是被动面对,不是被裹挟。

对于网络信息,自媒体包括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253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