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精华
孔子
孔子,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于鲁国陬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尊其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并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
主要思想
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个体层面主张“仁”、“礼”的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要旨;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整思想体系。
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所在。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晚年的最高理想为“大同”。即在大同社会中,人们不仅仅孝顺自己的双亲,不仅仅疼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让所有的老人都能够颐养天年,所有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能勤奋的去工作,去为家庭、社会做贡献,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鳏、寡、孤、独、残疾人、病人都可以得到细心的照料和供养。男耕女织,各安其份;人们没有私心,助人为乐,任何东西,只要有人需要,就赶紧拿过去,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协助他。因为大家都在无私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所以就没有尔虞我诈、互相欺骗的情况发生了,什么阴谋诡计了也都用不上了;大家都没有私心,自然就不会去偷盗,所以连大门也不用关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同社会完全不同于乌托邦的空想,其中描述的大部分画面,已经在今日之中国成为了大部分。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和“仁”。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采用礼教和道德的形式来治理国家。而这种治国方略也被称为“礼治”或“德治”。这种把礼与德施之于民的方略,既严格了等级制度,又打破了贵族和平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由于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末期,因此这些社会现实也成为了孔子“仁”、“礼”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这样理想化的大同社会景象,只存在于传说中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孔子也主张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这种社会虽然没有大同社会那么完美,但也有正常的社会秩序(礼、仁、信、义)因此被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后人提出了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其中以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为代表。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核心内容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所谓“义”是指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索求。孔子在两者关系上始终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认为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应先考虑如何符合“义”。只有符合“义”,才能去获取。而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分出“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知晓“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只知道“利”。孔子不仅重“义”,而且重视体力劳动;这在樊迟请学稼的对话中就有所体现。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这段话反映的实际情况是:孔子希望樊迟从政,并且他认为为政能够以礼义诚信待民,就会赢得民众的敬服和真情,以至四方之民背负着他们的子女来投奔;劳动力多了就会增产增收,为政者也就不用自己去种庄稼了,这里面实际上蕴含了社会分工和富民思想。
教育思想
在众多的思想里面,影响最深的当属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最先提出人的天赋素质基本相近,而个性差异是由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他认为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于是提倡“有教无类”,并创办私学,广纳学生。从而使得受教育的范围扩大至底层民众,并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其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这些君子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于是孔子着重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教学方面孔子具有“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的方法论、和注重儿童的启蒙教育。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弟子要有踏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经常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从而使得新知识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远志、克己复礼、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思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他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其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重要主张为“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依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竭力反对狂妄不直的人。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在他的治史态度中。孔子的治史观在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有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也有体现。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中前进发展的,这种朦胧的思想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开端。
旅游观念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周游列国十四年。他从漫长的旅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了对旅游的独到见解。他的“游”主要有三种:游览、游学、游仕。即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旅游思想有三类:一、远游观和近游观。二、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三、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
总而言之,在中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上起了主要的作用;现代意义上孔子是儒家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孔子更为人类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