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中庸中的圣人境界所传达的人生价值意义

发布时间:2023/12/13 9:11:31   点击数:

《中庸》作为儒家的经典文本,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力不再赘述,此处聚焦一个问题,即:《中庸》中的圣人境界所传达的人生价值意义。

要想对这一话题进行陈述,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中庸》中的圣人境界何以可能?

常人如何才能达到圣人境界?

不能达到的圣人境界有何意义?

明确了这三个问题,对于我们想了解的《中庸》中圣人境界所传达的人生价值意义便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01圣人及圣人境界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中庸》中提到圣人是如何出现的,才能去分析圣人的境界。《中庸》中圣人的形象多以舜为例: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中庸》对舜的评价极高,直接将其评价为圣人。对于舜一类的圣人是如何产生的,《中庸》开篇明义:

天命之谓性。

圣人禀赋先天的德性而生,并且使先天的德性能够施展,这是圣人难得可贵的地方。对于常人来说,常人的道德本体和圣人如出一辙,但对于为何没有出现普遍的皆圣人的情况,《中庸》同样进行了思考,那就是: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此处的所讲的“知之”便是知天命之性,也即是知晓道德本性。虽然《中庸》将天命之性赋予道德形上学的意义,但是人们对这一天命之性的感知并不具有普遍性,只有那些天生便能感知德性并施展德性的人才被称为圣人,对于圣人所展现的境界便是圣人境界,比如: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此处又存在一个问题:人们为何会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区别?《中庸》没有明确解答,一千年后的宋明理学家们认为是气禀的不同。但是气禀的不同并不是儒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63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