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新闻 >> 苏东坡诗词名家集评本粉圈大佬助力
我们为什么喜爱苏东坡?林语堂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不同身份、不同秉性的人自能找出他们喜爱苏东坡的理由。
《尚书·虞书》称“诗言志,歌咏言”。文学作品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情性。作为诗词爱好者,阅读并深入理解苏东坡诗词,大概是我们走近他、了解他最可靠的途径吧。
那,虽然我们对苏东坡的某些诗词耳熟能详,但我们真的读懂这些诗词了吗,它们表达了苏东坡怎样的思想感情,它们美在哪里,妙在何处呢?苏东坡有一首《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
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
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
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饷春耕。
何焯评议此诗道:“皮日休《醉中寄鲁望一壶》绝句云:‘醉中不得亲相倚,故遣青州从事来。’第三正用其语,刻画送酒六壶,与韦相泛用‘青州从事来偏熟’者又别。甚矣,公诗之不易读也。”何焯认为苏东坡此诗中的第三句化用皮日休的诗句,但与韦庄的泛用还不同。“青州从事”是好酒的代称,出自《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桓温有一个属官擅长甄别酒的好坏,他将好酒称为“青州从事”,差酒称为“平原督邮”。“乌有先生”则出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是一个虚拟的人名。这句诗的大概意思是:谁能想到你送来的六壶酒化为乌有了呢?作为一个嗜酒如命的人,是多么的遗憾失落啊。
何焯是清朝有名的大学者,连他都说坡诗不易读,那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还能读懂吗?不要担心,我们新近出版的《苏东坡诗词》(名家集评本)会为您扫除障碍,让您在读懂东坡诗词的道路上走得相当顺滑。
那么都有哪些名家大佬呢?我们先请出几位代表:
陆游,南宋大诗人,所著《老学庵笔记》对东坡诗词有所评议。
元好问,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
杨慎,明代文学家,被称为明代三才子之首。他最被人熟知的应该就是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了,本是他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遂广为吟诵。他对苏东坡诗词的评注亦有所贡献。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美食家。所著《随园食单》被奉为吃货宝典。诗歌理论专著《随园诗话》是清代最重要的诗话之一。
纪昀,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视剧中有名的那位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位不仅学问厉害,是《四库全书》的总纂官,还很擅长讲鬼故事,《阅微草堂笔记》绝对是炎炎暑夏的一剂清凉解暑药。同时他还是清代重要的诗歌批评家,批点苏东坡诗集,阅五年成《纪批苏文忠公诗集》五十卷。
等等。
01
了解创作背景,知道他要表达什么,
是读懂东坡诗词的第一要义
我们对于诗意的理解,关键之处是了解诗歌要表达什么,是什么样的情境或者心绪促使作者写出了这样的作品。比如以下这两首。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这是苏东坡写给弟弟的诀别诗,情真意切,凄楚动人。汪师韩评议道:“此时已无生全之望,而词不怨怼,立说有体。独恋恋于兄弟之间,预结来生,极其痛切而深厚。”就连以评诗严苛著称的纪昀也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二句是情至语,不以工拙论也。”
对此诗,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了它的创作背景:“东坡元丰间知湖州,言者以其诽谤时政,必致死地。御史台遣就任摄之,吏部差朝士皇甫朝光管押。东坡方视事,数吏直入。上厅事,捽其袂曰:‘御史中丞召!’东坡错愕而起,即步出郡署门,家人号泣出随之。弟辙适在郡,相逐。行及西门,不得与诀,东坡但呼:‘子由,以妻子累尔!’郡人为之泣涕。下狱即问:‘五代有无誓书铁券?’盖死囚则如此,他罪止问三代。东坡为一诗付狱吏,他日寄子由。其诗曰:‘圣主如天万物春(略)’。”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东坡调任湖州,按照惯例,给朝廷上了到任谢恩表,表中的“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几句话,就是朱彧所谓“诽谤时政”者。尤其是“新近”两个字,直戳新党人心窝,为自己招来了牢狱之灾。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就陆续上表弹劾苏东坡。他们摘取苏东坡的一些诗文,认为是愚弄朝廷,甚至指斥皇帝。宋神宗于是令御史台审理。苏东坡在狱中大概猜测到必定凶多吉少,于是给弟弟写了这两首诀别诗。
邵博在《邵氏闻见录》卷一三中说:“王荆公荐李定为台官,定尝不持母服,台谏、给、舍俱论其不孝,不可用。内翰因寿昌作诗贬定,故曰‘此事今无古或闻’也。后定为御史中丞,言内翰多作诗讪上。”
通过邵博的这段记录,我们还知道,这李定之所以揪着苏东坡不放,原来不只是政见不同使然,还带有泄私愤的成分在里边。
现在我们知道,由于有仁宗皇帝的曹太后和朝廷的一批元老重臣的搭救,苏东坡免于一死,以被贬黄州结束了这段诗案。但当时情势之凶险,苏家亲友承受的恐惧担忧可以想见,叶梦得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让人笑中带泪的故事:“苏子瞻元丰间赴诏狱,与其长子迈俱行。与之期,送食惟菜与肉,有不测则徹二物,而送以鱼,使伺外间以为候。迈谨守逾月,忽粮尽,出谋于陈留,委其一亲戚代送,而忘语其约。亲戚偶得鱼鲊,送之,不兼他物。子瞻大骇,知不免,将以祈哀于上,而无以自达,乃作二诗寄子由,祝狱吏致之,盖意狱吏不敢隐,则必以闻。已而果然。神宗初固无杀意,见诗益动心,自是遂益欲从宽释,凡为深文者皆拒之。”
这段故事是说:苏东坡被关进诏狱后,儿子苏迈陪着一同进京,在狱外照顾父亲并打探消息。他跟父亲约定,平时只送肉和菜,如果情况不好就改送鱼。一个月后,苏迈缺粮了,于是前往陈留想办法,委托他的一个亲戚代为送饭,却忘了把之前跟父亲的约定告诉亲戚。这位好心的亲戚得到了鱼鲊,就给苏东坡送去了。苏东坡以为凶多吉少了,于是写了这两首诀别诗。神宗皇帝本无心杀他,读了此二诗,更是深受感动,于是从宽发落。
02
大佬们可不会仅仅说“哇,太棒了”,
看他们是怎样花式赞美坡仙诗词的
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还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xw/2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