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书评9了不起的盖茨比所给予我的
这本书我是先读了第四到第六章,然后再究其根源,从第一章开始细细品味的。这种不合乎常规的阅读方式却似乎让我有发现了一种读小说的无以言语的乐趣。
用这种从中间而非从头开始读的方式,会产生一种很奇妙朦胧的感觉,就好似将你置于茫茫四海八荒,不明远方,亦不知归途,已经知道了若隐若无的结果又向前去寻找处于雨雾中的原因,已经清楚了事件的过程了又向前去探寻断断续续的脚步一样。
盖茨比的一生是一个由贫穷少年成长为亿万富豪又继而走向悲剧的过程。在这一看似平凡的过程中,戴西是他每个人生转折点的关键人物。为了得到戴西对他的一丝一毫的爱,盖茨比用尽一切去成为一个富人,又为了掳获她的芳心,他一步步走向沉沦,走向颓废。每个女人都有着追求头顶耀眼光环的欲望,只不过戴西将其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她背叛盖茨比对她的真心,利益充斥全身,财富高于所有。盖茨比豪华别墅里的气氛也反映出他从光辉走向黯淡的过程,从一开始,到处宴会上的人满为患,到后来的门可罗雀,富丽堂皇的别墅也不再会有人多看一眼,更不用说去同情的收拾一下,这也是为了满足戴西的偏好,博得佳人倾城一笑,反映出盖茨比对戴西炽热疯狂的爱,为了得到戴西不惜一切代价。而可悲的是,爱情中若充斥着利益得失,便注定是一场悲剧的因果,盖茨比最终也没有得到他梦寐以求的戴西和其所向往的简单的现世安稳。
故事中的“我”——卡拉威先生,是一个内心敏感,处事圆滑的人。从他身上也可以得到些许人生的感悟。妒忌与不满是上帝给予人类的特许权力,每当你因愤怒而张牙舞爪、失去理智的时候,可以想想书中开头的忠告:“当你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就记住,这世上并非人人都具备你所具备的那些优势”。这句话,我感触颇深,狗咬你一口,你难道还能在咬回去吗?当然了,你有权利咬回去,但是,你不会。同时书中还说到:“人的基本道德观念是在出生的时候就分配不均的”,是啊,的确如此。你与一个打了你的左脸之徒理论,不如把自己的右脸也伸出去给他,道德虽后天可习,奈何苏格拉底式的道德标杆也亦在少数,性恶论与性善论的许久争端在此书中便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上层社会的奢华也得以从书中表现出来。上流社会的名流们奢侈的生活,是中下阶层人民望而却步的。上流社会整天美酒豪车为伴,而一些小人物也不请自到去参加盖茨比的宴会,想体验上流人士的奢靡。
盖茨比是值得同情的,可悲的。最终的葬礼也没朋友愿意参加,只得一个人葬于一处没有人知道的地方,人们或是怕是被连累,或是觉得从葬礼中捞不到好处吧。人往往是利益动物,因短暂利益的集合而形成的所谓的朋友群体显然是经不起时间的漫长打磨,更为可笑的是这么令人生厌的词汇却贯穿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菜场里的讨价还价声中,在兄弟之间遗产分配的讨论中,在评职称时的明争暗斗之中……
想想看吧,一个人生前风光一时,有挑灯看剑的英豪,无赢得身前生后名的幸运,死时都没人参加葬礼送他最后一程,这是可悲的。但现实往往是这样,也让我想起杜甫晚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惨。
当夕阳的余晖照耀在盖茨比墓碑上时,我觉得盖茨比在天堂上会这样想:“人啊,短短几十年,在追求所爱的路上,应该时时抬头看看天空,看看自己是不是已陷入丧失理智的狂热之中,再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想想看有哪些值得回忆”,又或许他会这样想:“追逐一生所爱,虽终未能得到,但也不枉此生”。是的,他一生不知为何而生,却想为爱而亡,也因爱得到了心灵的救赎,没有万古流芳的名声,但在死后的天国里,依旧会享有片刻的灵魂安宁吧。
赞赏
长按北京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长沙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1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