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有声卡通时代的鲁迅迪士尼动画在民
撰文:秦刚
《东方历史评论》
随着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开园,米老鼠及其伙伴们的梦幻王国在上海落地生根。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就曾是“有声卡通”时代的超级明星米老鼠活跃于亚洲的重要舞台,鲁迅就曾在他的日记里三次记下了“米老鼠”的名字,而且他曾多次带家人去影剧院观赏过银幕上“有声有色”的米老鼠。
鲁迅日记为查考民国时期迪士尼的卡通片在华流行与影响提供了绝佳的历史线索。本文运用报刊广告等文献资料,考证美国有声卡通片进入上海院线的大致时段,并继之以鲁迅的卡通片观影为线,重现迪士尼的娱乐文化一度风靡海上的历史图景。
上海曾是欧美电影与娱乐文化输入中国的最大窗口和舞台,自上世纪20年代起,越洋舶来的美国卡通片的放映与流行,成为民国时期上海的重要的文化现象。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制作的最新卡通片、即动画片,一直以源源不断的新片源在公共租界的各大影剧院放映,并直接催生了国产动画的诞生和发展。特别是以《米老鼠》系列为代表的迪士尼公司的有声卡通片更是红遍上海、盛极一时。随着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开园,这段往事迎来了被重拾的机缘。但关于民国时期美国动画片在华放映的文化史领域的研讨,尚处于亟待拓展的阶段。
鲁迅日记为查考和验证有声卡通时代的迪士尼娱乐文化的在沪流行,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线索。这是因为鲁迅在日记里,完整记录了他自年10月定居上海后前往各大影剧院观影的基本信息,而鲁迅较为频繁地观赏电影的人生最后三年(-),恰好与迪士尼的有声卡通片风靡上海的时期相叠合。考察其日记可知,鲁迅曾前后四度携家人去光陆大戏院观看《米老鼠》的短片合集。现代中国的文化巨人与20世纪美国娱乐文化的偶像角色、被誉为“好莱坞超级明星”的米老鼠的接触和交集,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民国时期上海剧场娱乐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动画片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巨大的渗透力。本文即以考证鲁迅的卡通观影为主线,力图重现迪士尼的娱乐文化一度风靡上海的历史图景。
1年11月18日公映的华特·迪士尼公司出品的《汽船威利》,标志着卡通明星米老鼠的诞生。米老鼠究竟何时开始登陆上海,目前尚有待确定。难以查证的原因之一,在于迪士尼出品的早期短片,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上海,都是作为影院放映正片之前的加映片放映。这种近于附属品的属性,使它在获得独自的号召力之前,难于在影剧院的广告中出现。
然而,《米老鼠》系列片的走红,凭借了它采用的有声电影技术,声与画的高度结合,是该系列的魅力之所在。因此,《汽船威利》中吹着口哨、手持轮舵的俏皮的米老鼠,才以其动画角色特有的感染力而一举成名。照此考量,米老鼠风行海上,不应早于年。这是因为,上海租界各影剧院的有声放映设备此时才得到普及,年2月夏令配克大戏院最早放映了有声片,同年9月大光明、光陆、卡尔登、奥迪安等各自安装放音设备,年3月南京大戏院也开始放映有声片。年第4期的《新银星》刊载的《一九三十年度在上海开演外国有声片影一览》中,还找不到任何一部卡通片的讯息。另外一个参考项,是明星影星公司年4月创设卡通部,这是直至卢沟桥事变前中国唯一的动画片制作的专门机构。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三兄弟在此加盟。年4月明星影星公司设立卡通部,似可视为有声卡通已在沪流行的一个明确的讯号。
上海的中文媒体对迪士尼卡通的全面介绍,目前可以追溯到年12月出版的《良友》画报。题为《米鼠——美国最红的明星》的一个页面中,刊登了多帧米老鼠图片和华特·迪士尼及其团队的工作照,其中还包括一幅运用图像处理技术拼接出的米老鼠和布鲁托阅读《良友》的图片,说明称“米鼠,亦为良友报之爱読者”。同时,这一期画报还刊载了“良友三巨头”之一的陈炳洪撰写的《以鼠成名之画家》一文,系统介绍了华特·迪士尼的艺术之路和创作成就。文中提到,“在有声电影未盛行时候,那种所谓活动漫画片子是不能卖到钱的,戏院把这种片子当为附属品不算做正片的。现在大不相同了,欧美最大的戏院常把米鼠的名字和大明星的名字一道挂在戏院电灯广告上。”但该文中对迪士尼作品在上海的传播情况竟未着一字。据此亦可认为,截至年底,米老鼠尚未在沪全面走红。念及年一·二八事变对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与娱乐活动的影响,米老鼠的走红也理应在上海恢复了基本的社会秩序之后。
陈炳洪的文章中一个值得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啊白殿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16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