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YUTANG
导言:说起林语堂,可能大家想到的是与鲁迅、胡适一样的一个时代文人。他是个文人,但又不止是文人,不止是枯燥刻板的文人,今天想带大家聊聊这个多面、丰富的林语堂。
09
关于林语堂——简介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
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林语堂
01
林语堂: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年和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年定居台湾,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学贯东西之人
02
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芳香。——林语堂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牧师,从小就接受着西方一些文化,后赴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习英文外,还选语言学作为专门科学习,但课后常常是偷看课外书,有《社会学》、《伦理学》还有《宇宙之谜》、《十九世纪的基础》等等,也就在这时,他广泛地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使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很多老师是外国人,他们的为人处世,思想情趣,都对林语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后又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出了许多翻译著作,例如汉译英的《幽梦影》、《兰亭集序》、《浮生六记》等等,还有英译汉作品《卖花女》。他的翻译特点是通畅易懂,少用“行语”,中等文化的读者都能看懂。他避用哲学概念,弃用政治口号,引俗入雅,降雅为俗,将雅俗融合,写出了无学究气、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
天真乐观之人
03
03
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林语堂
郁达夫说林语堂“生性憨直,浑朴天真”,这应该是对林语堂性格最好的概括了。林语堂至老还保持着一颗天真乐观的心,这使他的许多文章透露出乐观态度。这既是他的优点,但这也是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许多麻烦的源头。林语堂的确不适合做“行动人”。有时他过于天真,过于浪漫乐观。
林语堂早年已立志发明“中文打字机”。但当时科学严谨的汉字检索系统仍未建立起来。且当时的人们对制成中文打字机的可能性多持怀疑态度。林语堂为解决这些问题十年来不断研究,斥巨资投入研究,搞得自己一度负债累累,濒临破产。这都与他乐观天真的性格分不开的。但最后这台“明快中文打字机”终于还是被发明出来了,年,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
对于人生,林语堂这么说: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是一个至老都怀有天真、热情的人。
幽默与性灵
04
03
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幽默。——林语堂
林语堂的提倡幽默与提倡性灵文学,是从一九三二年在上海创办《论语》《人间世》开始。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与性灵,同他创办的《论语》《人间世》两份刊物一样齐辔并进,并从此成为他文章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大家应该都知道“Humour”这个英语单词是幽默的意思,但是可能不知道这个是林语堂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也正因为林语堂,幽默这个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在《论幽默》一文中,他说:幽默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的程度,必有幽默文学出现,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多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处之,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现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因为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而什么又是性灵文学呢?他在《性灵文学》中说: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你个人的性灵,有了性灵,你的文章就有生命力,就有清新的、有活力的文学。性灵文学也可以说就是个人的笔调……写散文的朋友,有几件是应该避免的:要戒腐、戒浮、戒滑、戒板、戒华。“文贵自然”,文字老到,便不需要花招粉饰,比方说你是个名厨,但是如果一条鱼臭了,即使你加葱蒜加胡椒加辣椒也没有用,作不出什么味道的,因为鱼本身没有味了。写文章也是一样实在不容易,你必须有自己的见解。不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人没有这样说过没有关系,我看这样就这样说,如此也能培养性灵。
林语堂与鲁迅:从互吹彩虹屁到互骂神经病
他们相差14岁,但在友谊面前,年龄不是问题。
他们曾经无话不说。
当时北大的教授们形成了两派。一个以鲁迅、周作人兄弟为首的一群文人创办了《语丝》周刊;同一时期,以胡适、徐志摩、陈源等人为首,也办了个杂志《现代评论》
老铁!来我们《语丝》阵营吧!
好嘞!这就来!!
语堂老弟,你这篇文章写的可真好。
哪有哪有,依我看鲁迅老兄的这篇文章更胜我一筹啊!
在受到北洋政府的压迫与迫害林语堂还带上鲁迅一同跑去了厦门,一同在厦门大学任教。两人关系还是不错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观念有了很大分歧,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年8月28日,两人又大吵一架,这件事被称为“云南楼风波”,被后来的研究者视为鲁迅和林语堂决裂的开端。
事后,鲁迅回家写日记:“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
林语堂回家也写日记:“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神经病!
神经病!
后来两人关系一直都不太好,经常还是会吵架
后来林语堂被美国作家赛珍珠夫妻俩邀请,于年8月离开上海,前往美国。
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十多年的相爱相杀,究其原因,不过是从“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变成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成年人的友谊,没有容易二字。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一生无悔。
图文编辑:陈沛怡
图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