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大卫middot哈维与空间伦理后
一种情绪被我掂量了很久,在纸与笔的清水线上,在迷失与寻找的无声轨上。文字像一个个时隐时现的路标,我和它们多次相遇,却总又背道而行。我不知该如何描述这种感受,仿佛走在回乡之路,一边是久违的风景,一边是陌生的路人,心里弥留的,唯有那种难以诉说的无言感怀。
博士毕业至今,一梦已七年。从正当青春的流金岁月,到后青春的中年时光,情怀依旧,情爱亦然。那些很冒险的梦,也还在坚守着,不曾离开。只是比过往多了一份倦怠,添了几分无奈。日常的琐碎,人世的沧桑,身体的疑难,精神的诘问,此时正以“中年危机”的名义陆续造访。想到这里,实在难有矫情的感动。
年龄渐长,许多故事变得迟缓又沉重。亲人离去,挚友远别,世界叹息,都会让我内心感伤。而俗世的喧嚣,以及写作之夜的漫长黑暗,则带给我思想的阵痛。对此,我不曾有过厌弃的臆想。我知道,生而为人,这些都是人生应有的必修课。重要的是,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一直常伴左右,他们让我在迷途的诱惑中,及时寻得明家的灯火,告诉我:孩子,记得回家。
严格地说,我更愿意将自己视为一名文学写作者。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我在鄱阳湖边上的一个小渔村里生活了近二十年。田埂、罡风、野火、乌桕、溪流,这些事物与我相依相伴,住在心里的,亦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散文精神。对于我来说,只有求助于文学,才能更好地接近它们。因此,我曾经非常担心自己无法如愿完成这本学术专著的写作。如今它即将正式出版,或好或坏,只能留待学界同仁的评价了。
随着这本专著的结笔,我心中的疑虑也渐次退隐。或许,人生是需要在不断的自我质疑中向前推进的,寻找答案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答案。因此,我不想在这篇后记中再去陈述此书的内容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换,这些东西就像人文社科学界的“空间研究热”一样,终将“老去”。可是与这本专著相连的生活感知与人生回忆,则会像青春那样让我永远铭记。
要感谢我的导师徐岱先生,他不仅启迪了我的学术人生,更是我追求良善意志与正直人格的动力和榜样,他对我的影响,无论如何形容都不过分;要感谢温州大学的孙良好教授,十六年前的大学课堂里,正是因为他的肯定和点拨,年少的我才萌生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志趣,多年来和他亦师亦友的亲切交往,更是带给我无数美妙的人生回忆;要感谢上饶师范学院的詹世友教授,在我工作后的这几年时间里,他持续激励和引导我的学术进步,尤其是在伦理学诸多问题上的提点,让我受益无穷;要感谢潘一禾、叶世祥、王尔勃、杨明华、金文兵、周小兵等这些曾经深切关爱我的老师们,师恩难忘,终生铭记!
这本专著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其中很多章节内容都曾以论文的形式,在《国外理论动态》、《道德与文明》、《人文杂志》、《学习与实践》、《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上陆续发表。为此,要感谢那些素未蒙面的编辑们,感谢他们对拙文的肯定,更要感谢他们对我这个“无名学者”的肯定。在追求“影响因子”、吹捧“某江某河学者”等功利之风盛行的期刊界,他们不嫌我的出身,“以文论英雄”,令人尊敬!此外,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伊岚老师,在校对过程中,她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得本书的成稿变得更加完善。
要感谢我的妻子余婷女士,无论我经受怎样的挫败与困苦,她永远第一时间给予我安慰与鼓励。结婚十二载,风风雨雨,有笑有泪,有乐有苦,生活就算一地鸡毛,她对我的深爱,从未更改。要感谢我刚满六周岁的孩子吴岳天,他让我相信,生命有奇迹,世界有纯真。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爱。为了避免“顾此失彼”的尴尬,在此,请原谅我不能逐一列出他们的姓名。
此时此刻,“新冠疫情”还在全球肆虐,很多人的生命被无情剥夺;我的家乡鄱阳也在这个夏天遭受着巨大洪灾,无数家庭损失惨重。世界格局的激变,局部区域的动荡,提醒我们——人类要反思的问题还有很多。任何时候,学术研究都不能无视苦难与“他者之痛”的存在,因为“做学问”首先要“关心人。
年9月10日
后青春时光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Life丨Word丨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