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年疗愈人生的十本书之红楼梦之
这篇文章本来是为准备做第一个视频的逐字稿,但打开相机坐在镜头前才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加之长相之普通且平凡,没有勇气,更没有自信。我承认自己是个懦弱的人(我可以再写一篇文章讲年我的自我认知)。所以就放在这里吧。
前情提要年,与导师合作发了2篇论文(感恩),看了32本书,写了10篇推文(每月不到1篇的产量……),出游2次,年终最后一天拿到学位(淦)。喔,对了,还失恋1次。嗯……哪里不对?
生命是注定悲观的,但生活有美。
年,机缘巧合,或者是岁数到了,得到一点开悟,当然,都来自书中,所以决定写一写,不一定真的写得完十篇文章,或许要花一整年,请原谅我的懒惰。
我都忘记了大部分的内容,为了写我从中精挑细选的十本书,我还得再回去看一遍,发现真的可以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令人动容。
第一本,当然是《红楼梦》。
彼时,每天睡前看30分钟到1个小时,近三个月才看完。我曾经三次拿起这本书,都没有读下去。但这一次,我常常被宝黛二人之间情感的纠缠和生活细节感动,有时候甚至会痛哭。后来,才明白,我是把所有的情感都浇筑在书中了。
曹公的才情,自不必多说。黛玉和宝玉两个人从两小无猜到男女有别,黛玉始终对宝玉放心不下,再到交心,到宝玉大婚、黛玉焚诗稿,其实就是自焚,因为诗是黛玉的灵魂。
我非常理解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寄居在贾府。说话刻薄,毒舌,是可以理解的。贾府高门大宅,黛玉进贾府的时候那些建筑的描写也不是白写,高大的建筑给黛玉一种心理上的压力。
贾府是贵族,虽然黛玉出自官宦之家,到底还是比不上贾府规矩大,所以处处小心。虽有贾母疼爱,但始终是一个人,没有父母做靠山。这种心理的本质就是自卑。
她在贾府只有宝玉是知心的人,紫鹃虽然情同姐妹,到底不是终身的倚靠,而且感情又与宝玉不同。黛玉死的时候,称紫鹃妹妹,要紫鹃送她的灵柩回南边姑苏老家,不要葬在贾府,宝玉取了宝钗,贾母的疼爱也没有了。贾府是肮脏的地方,黛玉清洁女儿不要葬在这里。
但我今天要讲的重点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和宝玉婚后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我理解黛玉,但是我也理解宝钗。
认真讲究起来,宝黛二人是知己知彼,青梅竹马。黛玉懂宝玉,但宝钗就不懂宝玉了。宝钗是现实主义的,是典型的恪守儒家礼仪的封建女子,她能把衰败后的贾府撑起来,可是黛玉做不到:
一,她身体不好,常年生病,不长寿;
二,黛玉有写诗的才情,但是不能理俗务。
这是贾母选宝钗的理由。宝姐姐有雪一般的苏臂,是微胖,身体肯定好。理事能力自不必说,曾经受邀参加理事的喔。能说会道,懂得人情世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鲁迅先生曾说朱安是他母亲的太太,不是他的太太。朱安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他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他所不知道的。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来表达我的意见,只好奉行“拿来主义”,借先生这话来形容宝钗:“宝钗是贾母为贾家未来选的媳妇,不是宝玉的妻子,至于爱情,他们是没有的”。
他们二人之没有感情,体现在宝钗的不懂宝玉,体现在二人世界观的不同。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中讲:“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艺术观、政治观、爱情观”。
宝钗是儒家出世的,追求功名利禄的;宝玉是西方净土下凡为人,终究要回到青埂峰(我觉得青埂峰就是灵山)。这是二人世界观、人生观的最大不同。
《红楼梦》第回,题目“记微嫌舅兄欺弱女,惊谜语妻妾谏痴人”。先不论贾环要卖巧姐,今天的重点是后半句。这一回是在大婚后,宝玉要上科场前。
钗玉之辩宝玉正拿着《秋水》一篇在那里细玩。
《秋水》是《庄子》中的一篇。讲“无以人灭天”,不以人为破坏自然状态的东西。延伸一点讲,即人类不应该破坏大自然,但将大自然改造为人类社会,又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选择。这可能是老庄在战乱时代,认识到以自己的力量难以唤醒时人后,走向极端,否定一切人为,提倡无为而治的路线;老子才会呐喊出小国寡民的极端主义思想。这种自然主义,延伸到人,是人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也即后文提到赤子之心的基础。
宝钗见宝玉要考试了还在理这杂物,像极了要高考还恋爱的高三学子们。宝钗当然不高兴了,呆呆地坐在旁边,一脸的不开心。
妻子不开心,做丈夫的当然要过问,宝玉是何等会体贴的人:“你这又是为什么?”宝钗道:“我想你我既为夫妇,你便是我终身的倚靠,却不在情欲之私。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底为重……”。
自董仲舒提三纲五常至新中国,中国女性就失去了独立人格的社会条件。夫为妻纲,夫死从子,所以宝钗说宝玉是她终身的倚靠。不在情欲之私,是说我们虽是夫妻,我也不是追求小儿女的情情爱爱的人。宝钗确实不是会纠缠于小儿女情爱的人,她还有很多大事要做呢。劝宝玉学习古圣先贤,以人品根柢为重,即儒家“修齐治平”路线。
宝玉也没听完,把那本书搁在旁边,微微的笑道:“据你说‘人品根柢’,又是什么‘古圣贤’,你可知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五贪、无忌。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尘网?如今才晓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说了,不曾提醒一个。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
微微的笑道,宝玉还是有耐心喔,要是我可能就古怪脾气了。
“不失其赤子之心”出自孟子,原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译为“有德行的人便是能保持那种婴儿的天真纯朴的心的人”。
“无知、无识、五贪、无忌”、“贪、嗔、痴、爱”都是佛家用语,佛家将人类的感情欲望等称为“三毒”,即贪、嗔(怒)、痴(包括爱),这是一种绝欲处世观点。
“聚散浮生”,道家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气的聚散决定的。气聚则生,气散即亡。
“太初”是指天地形成前的原始状态。佛、道皆推崇人类应该恢复到原始状态的思想。天地的原始状态即混沌未开之时,盘古未开天辟地。人的原始状态,倒推即在母胎之中。
宝钗说的人品根柢是儒家先贤尧、舜、禹、汤、周、孔,“以忠孝为赤子之心,时刻以救世济民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
不忍,亦出自《孟子》:“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之心即有怜恤别人的意思,即恻隐之心。宝钗的意思是,出家,忍心(狠心)抛弃父母、妻儿,是不忠不孝的。
宝玉点头笑道:“尧舜不强巢许,武周不夷齐”,宝钗不等他说完,便道:“你这个话,益发不是了。古来若都是巢、许夷、齐,为什么如今人又把尧、舜、周、孔称为圣贤呢?况且你自比夷齐,更不成话。夷齐原是生在殷商末世,有许多难处之事,所以才有托而逃。当此圣世,咱们世受国恩,祖父锦衣玉食;况你自有生以来,自去世的老太太,以及老爷太太,视如珍宝。你方才所说,自己想一想,是与不是?”宝玉听了,也不答言,只有仰头微笑。
宝玉没说完,被宝钗呛了一顿,他知道二人已经分道扬镳,宝钗不会懂得他的心思了,他也不好再反驳,只好仰头微笑。这个动作,比前面“微微笑道”更绝望、无奈,可能从这时候宝玉已经决定出世了吧。
尾声我讨厌修齐治平那一套东西,也讨厌自汉以降,武帝独尊儒术,以四书愚民万世,但我还是不得不佩服夫子在千年以前就想明白“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心的伟大。要理解一个人实在太耗费心力,也不敢期望有人能理解你。能遇到对的那个人,应该很辛苦吧。都不知道两个人要经历多少磨合期,面临随时可能分手的风险。当然,若两个人够真诚,我想不会太辛苦。夫子在那时一定很孤独吧。
可惜,宝姐姐还是不理解宝玉,又劝道:“你既理屈词穷,我劝你从此把心收一收,好好的用用功,但能博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宝玉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说道:“一第呢,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倒是你这个‘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却还不离其宗!”
宝玉是有灵性的,所以一第,不难。他用一第还了父母的生养之恩,用儿子还了宝钗的恩情,用红汗巾子为袭人做聘礼。俗缘已了,该回灵山了。
最后听首歌,五条人,有意思。
别说话,看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