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怎样ldquo坐禅rdquo何为

发布时间:2022/3/4 14:50:59   点击数: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m.39.net/news/a_5863494.html

一、《坛经·坐禅品第五》经文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静,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

“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二、经义“人生君”试解

六祖曾开示信众:“在我的法门里,’坐禅’既不是坐在那里强迫自已一味观照自心,也不是强迫自己排除杂念,极力看净,更不是枯坐不动。

“如果说坐禅就是强迫自己一味观照自心的话,佛理讲心念没有恒常自性,是空幻,是虚妄,所以观自心实则无所观。

“另外,’极力看净’实质是一种‘净执’,佛理认为,执著必生妄念,所以极力看净本身就是一种妄念。人之真如本性本来清净,只因妄念遮蔽,才失却清净。

“因此,‘守心看静‘(排除杂念、极力看净)恰恰用‘净执’遮蔽了本来清净的自性真如,是达不到清净目的的。所以,也不能把坐禅理解为‘强迫自己排除杂念,极力看净’。

“再说,清净是无形相的,认为坐禅就是追求清净,这实际犯了’立净相’的毛病。如此坐禅达到的不是修佛工夫,恰恰是遮蔽真如本性的作为,是一种‘清净缚’。

“爱学习的你们!坐禅也不是枯坐不动。真正有功德的‘不动’是自性不动,是见一切人之是非善恶美丑而心念不动。

“有的人错认为,修禅就是修枯坐不动之功。这些人,身虽不动,但一开口就是他人的是非善恶美丑之论。这样的作为与修佛恰好南辕北辙,是障道行为。”

六祖开示信众说:“爱学习的你们!什么是真正的坐禅呢?内观自性中寂然不动的真如本性,外对一切善恶美丑,心不起念,心灵永远自由自在,不被任何外境所系缚,这才是坐禅的本质。

“何为真正的‘禅定’?身虽不离‘相’之世界,心却外于‘相’;或者说,心役‘物’而不役于‘物’。

“也就是说,积极生活、认真履责的同时,因了悟了有形世事生灭无常之本性,所以不为快乐之境离去而悲伤,也不为讨厌之事消失而快乐;

“因了悟了有形世事都是因缘聚合之产物,面对世事,甚而至于也消泯了快乐与讨厌之分别。这才叫真正的禅定。

“《菩萨戒经》曾说:人之自性清净。所以,禅定的本质是于每一个念头中见到清净自性,回归这种清净自性,用清净自性看待有形世事。

“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每一念头都不应被世事所染,不应执著于任何世事,应让心灵永远保持自由自在。这才是禅定的本质”

三、启示“人生君”试评

1、神秀的“坐禅”、“禅定”观

“坐禅”是修佛的重要手段,“禅定”是坐禅的目标。

坐禅的本质和方法究竟是什么?禅定究竟是一种什么的心灵境界?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同的佛教派别有不同的解释。

就禅宗而言,在六祖以前,大约最经典的说法就是六祖师兄——神秀的观点了。

在神秀一派看来,坐禅的核心是“结跏趺坐,守心看净”:

用结跏趺坐(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腿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的方式,排除杂念,通过深观自心,努力回归到本来清净的自性之中。

神秀们认为,坐禅的最高境界是“杂念完全止息,心驻留于自性清净之中”,这就是“禅定”境界了。

神秀一派认为,经常进行这样的坐禅并尽力达到禅定境界,是达到抑制杂念,净化心灵的有效禅修方法,所以,这种坐禅和禅定本身就是修佛功德。

2、六祖的“坐禅”、“禅定”观

六祖认为,神秀的“结跏趺坐,守心看净”观不正确:

在六祖看来,心念是虚妄,所以“守心”无所守,或“守心”达不到让心驻留于清净本性的目的;

“看净”有落入“净执”之嫌疑,净执也是一种执著,执著就是妄念,所以“看净”的方法与“达到清净”的目标恰好南辕北辙。

据此,六祖提出了自己的坐禅与禅定观:

六祖认为,坐禅和禅定的本质不应该是在某种坐姿中强迫自己达到一种止息杂念、心念清净的状态,而应该是一种心灵不受外物束缚的绝对性自由。

也就是说,在六祖看来,坐禅和禅定应该是如下的一种生活或心灵状态:

身虽处于‘相’之世界,但心应外于‘相’的世界;或者说,要心役‘物’而不要役于‘物’。

也就是说,在积极生活、认真履责的同时,因了悟了有形世事生灭无常之本性,所以不为快乐之境离去而悲伤,也不为讨厌之事消失而快乐;

“因了悟了有形世事都是因缘聚合之产物,面对世事,甚而至于也消泯了快乐与讨厌之分别。

这样的心态和生活状态才是六祖提倡的坐禅和禅定的本质。

3、结论

同样是禅宗弟子,同一个问题,却有截然相反的解释。

谁是谁非?我们究竟应该依照哪一个修行?

在人生君看来,两个观点其实都有可取之处,对我们都有启示。

神秀的“结跏趺坐,守心看静”,给我们指出了一种修心、净心、治心的具体方法。

这种极具操作性的方法非常适用于时间充裕并且妄念太深或心灵创伤较重的人。

这或许是因为:

妄念太深的人难以真正用心契合六祖的“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的禅定旨趣;

而心灵创伤较重的人又难以一下子接受六祖的这种顿悟式理论。

所以这类学佛者就可以先修神秀的方法,通过“结跏趺坐、守心看静”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对自心的认识,只要加以时日,一定也会有所领悟。

因为神秀的方法完全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对自心的管控能力。

而六祖坐禅理论的特点是不拘形式、直契心灵本源。

或者说,在六祖看来,单刀直入,直达坐禅的终极目标,这才是坐禅和禅定的根本。至于用结跏趺坐,还是不用结跏趺坐,或用其他方法,这就要因人而异了。

一句话,“单刀直入,直达终极目标”才是坐禅和禅定的“本”,至于用什么方法是“末”。“末”不重要,重要的是“本”。

这种意义的坐禅、禅定似乎更适合生活节奏快、文化修养高、物欲较重的现代都市人。

这或许是因为:

快节奏的生活不允许经常“结跏趺坐”;

高修养有利于领悟六祖的单刀直入式理论;

物欲重的人往往精神沉重压力山大,精神压力大的人通常会有学佛缓释压力的内在要求。

心机机心,术尽伤人;

天上天下,惟一止正。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走进乾一文化,四步带你回家!

第一步:?明理悟道(需明师指路)。

借经义、法理之灯光,照破无明黑暗从而实现内思破愚,恍如神明再现。

第二步:实修证道(需身体上路)。

乘修法、禅定之渡船,加速能量回收从而实证归根复命,犹如精神守一。

第三步:传承弘道(需自己彻悟)。

依大道、真义之神力,弘法渡人渡己从而实现和光同尘,真如大通无碍。

第四步,回家之路(在放下之处)。

安身心,正定之归途,正见正业正定从而实现自在解脱,红尘空门穿越。

回家诀

如如密因,妙觉圆澄。觉明空昧,识觉显能。能所生风,虚碍成金。风金旋火,地火水蒸。能积量变,妄想生身。七情六欲,界我为身。生死无常,失本寂净。世界相续,廿五有本。颠倒倒颠,开启脉轮。天地七魄,正炁精神。正道十善,道心灵魂。身心无二,圆妙于能。万法归一,一无不能。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4426.html

------分隔线----------------------------